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2023年业务工作开展情况全面强化征管规范管理,高质量完成非税收入目标任务。全年市本级累计完成非税收入86869万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6391.8万元,政府性基金收入18441.8万元,国有资本经营收入2035.4万元,全面完成征缴计划。一是加强非税收入收缴入库实时进度动态监管,强化重点部门、重点收入项目的征管力度。深入公安、交警、法检、住建等部门调研罚没收入、公租房租金入库情况,协助分析解决问题,确保资金足额及时入库。二是加大稽查力度,全面开展重点稽查和专项稽查,完成市本级25个单位和2个单位专项稽查,对存在非税征缴不规范等问题进行了纠正和处理,追缴滞缴缓缴非税收入2823.74万元。进一步完善整改和培训机制,开展对当期重点稽查单位财务人员全覆盖,集中政策业务培训,提升单位非税管理规范运行,筑牢监管安全防线。三是及时挂接新增非税项目,确保教育性收费对接“财政云”系统的顺利实施。四是围绕教育资金纳入财政云管理,探讨非税管理一体化平台与财政云融合,深入执收单位、县区开展调研,撰写《非税系统与财政云融合的探索与思考》调研报告。五是加强政策法规宣传,督促单位依法依规解缴非税收入,创新服务方式,紧扣“一件事一次办”改革目标,编制“非税暨财政票据一体化平台导图和票据二十问”,为执收单位和缴款人提供直观形象的操作。六是进一步完善非税收入数据统计分析报告制度,加强对重点部门、重点项目变化情况调查研判,切实提高数据监测的时效性和质量水平。(二)取得的主要社会、经济效益1.社会效益一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促使惠民政策落地生效。对30个市本级单位在“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征缴流程等方面进行了稽查,配合汉中市财政局开展了地方财经领域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杜绝了乱收费行为,优化了营商环境,确保国家惠民政策全面落实。二是持续深化电子票据改革,民生领域卓有成效。汉中市中心城区所有医疗机构和9个县区已全面启用医疗门诊电子票据,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等待长、报销慢”的问题;诉讼费电子票据在法院系统成功上线,在更大程度上方便了群众诉讼,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汉中职业技术学院上线使用教育收费电子票据,有效破解了排队缴费耗时、支付渠道单一、人工对账困难、收缴效率低下的难题。三是加强制度建设,从源头规范收缴行为。对2005年制定印发的《汉中市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暂行办法》等四个法规制度按照中央和我省财政新规定和要求,进行了全面修订,进一步规范了政府收支行为,健全了公共财政职能,保护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2.经济效益一是2023年市本级累计完成非税收入86869万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6391.8万元,政府性基金收入18441.8万元,国有资本经营收入2035.4万元,全面完成征缴计划。有力支持了全市“三保”工作。二是完成了市本级27个单位专项稽查,对存在非税征缴不规范等问题进行了纠正和处理,追缴滞缴缓缴非税收入2823.74万元。(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1、存在的问题一是非税收入票据电子化改革实施不均衡。便民服务有待加快提升。二是稽查覆盖面和深度上还需加强。三是工作创新能力仍需加大。2、改进措施一是加强与县区财政部门的联系,协助制定改革方案,帮助分析解决推进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坚持全市“一盘棋”的原则,通力合作,共同推进票据电子化改革纵深发展。二是加强非税收入管理政策宣传,开展非税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培训,持续完善“检查、培训、整改”的稽查模式,确保非税征缴规范化管理。三是巩固主题教育,深化“三个年”活动,加大目标责任考核力度,全面提升干部创新能力。(四)2024年工作思路一是深化调研,提高征管能力巩固主题教育成果,持续深入开展“三个年”和“四下基层”活动,围绕非税管理中薄弱环节深入执收单位和全市开展调研,强化执收单位依法依规足额征缴非税收入,确保政府财力有效增长。二是聚焦主责主业,提升征管质量1、做好国有资源、国有资产、国有资本收益征收管理围绕“三资”征管,聚焦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梳理摸清市级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情况,督促及时入库,维护国有资本权益。2、加大重点部门、重点收入项目的征管力度。动态跟进非税收入征收进度,做好非税收入增减原因的分析,加强对收入情况的预测和研判,确保非税收入足额入库。3、规范征收行为,扎实开展非税收入监督检查。实施“重点稽查+专项稽查”,常态化全覆盖开展检查。持续深化“检查+整改+培训”一体化稽查新模式,规范非税收入和内部财务管理,筑牢非税监管安全防线。三是聚焦为民服务,加大非税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非税平台与预算一体化系统有效衔接。稳步推进资金往来结算电子票据和教育收费、医疗票据、法院和公安交警电子票据实施,进一步提升服务群众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