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长武县> 长武县道路运输事业发展中心

长武县道路运输事业发展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2-27 15:30
单位名称 长武县道路运输事业发展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道路运输经营者提供相关服务。道路运输业务咨询。
住所 长武县城宜禄街
法定代表人 杨元平
开办资金 197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长武县交通运输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99.07万元 198.07万元
网上名称 长武县道路运输管理所.公益 从业人数  24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我单位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我中心在县交运局的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中省市县交通运输工作会议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提升服务质量上出实招,为促进道路运输事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法治思维,注重网络服务,全面推进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的提升,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圆满效果。一、业务开展情况1、强化行业服务,提升行业高质量发展。一是组织举办了客运企业从业人员规范服务培训,以“三优三化”为重点,扎实开展“情满旅途”、“红旗客车”、“党员示范岗”、“服务标兵”、“节油能手”等活动。督促县客运企业加强人员考核管理,严格落实驾乘人员“十不准”。二是持续优化客运志愿服务,设立客运工作咨询宣传点、饮水供应点,帮助旅客拉运装卸行李、搀扶老弱病残,在候车室设立专座,确定专职引导员帮助老弱病残人员购票。在车站醒目处悬挂横幅、张贴标语,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教育引导广大乘客文明乘车,安全出行。我中心将在年度质量信誉考核中严格按照考核标准进行考核,重点突出服务质量栏目涉及的内容。三是疏理全县货运企业及车辆、从业人员信息,按照《关于进一步做好道路运输便民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有关工作通知》要求,对全县货运企业从业人员进行了培训。四是加快道路运输电子证照应用推广。根据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电子证照运行服务规范(试行)》及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启用道路运输电子证照有关事宜的通知》(陕交函〔2022〕1734号)文件精神,我中心深入道路运输企业广泛宣传,积极推进电子证照应用,加快便民服务“一网通办”进程。目前,我县道路运输电子证照全部生成,生成率100%。五是严格规范驾校培训教学行为。通过开展驾校、教练员质量信誉考核,提高培训质量,重新确认教练员身份,重审教练员资质,开展培训备案工作,建立和完善驾校档案资料,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内容进行培训,督促“机动车驾驶培训学时计时管理系统”的联网工作,实现数据共享,规范驾校经营行为。2、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夯实主体责任。按照县交通运输局关于印发《交通运输系统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长交发〔2023〕140号)文件精神,抓好了四方面主要工作。一是深入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排查,督促企业进行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及时整改问题,对企业安全管理员进行线上学习并考试,对相关问题移交执法大队督促依法整改。二是坚持道路客货运输驾驶员安全管理和培训教育,为加强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组织运输企业参加省交通运输厅线上全省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培训,提升安全生产防范意识。汽车客运站严格落实“三不进站、八不出站”管理制度,严格工作程序,严禁无关车辆、人员进站,严格旅客行包安检制度,加强对出站车辆出站前的安全例检。三是坚持每月召开两次驾驶员安全例会,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和道路运输管理法律法规及典型交通事故案例警示、恶劣天气和复杂道路驾驶常识、应急救援处置等方面的安全培训,开展防御性驾驶教育,规范习惯养成,提升安全驾驶意识。四是加强从业人员教育,严格从业人员市场退出机制、登记驾驶员信息等手段加强从业人员管理。五是加强对客运企业的监管力度,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签订安全生产目标任务书,明确责任。督促客运企业重新修订完善安全生产基础保障、管理责任、管理制度,坚持预防为主,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3、强化生态环境整治,持续推进行业环境保护。一是制定下发了《加强机动车维修行业臭氧污染天气管控工作的通知》,对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危险废物处置等方面提出了规范要求。二是常态化指导机动车维修企业严格落实《汽修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管控标准》《汽修行业危险废物污染管控标准》,做到“六个达标”“五个规范”要求。三是根据《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臭氧污染天气管控方案》,以喷漆烤漆和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为重点,坚持每天对全县机动车维修企业备案、作业环境、危废处置、重污染天气管控措施落实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排查整治。四是督促4家维修企业对省大气污染防治专项督察发现的21个问题进行整改,落实各项环保措施,完善档案资料,目前所有反馈问题已经全部整改到位。五是加强汽车维修行业巡查,重点检查汽车维修业室外喷漆、危废物品处置、维修喷漆企业吸附棉和活性炭更换情况,对在检查中发现的顶棉、底棉,进气口隔离板未及时更换的问题,我中心及时处置。六是督促维修企业完善除尘运行设备记录和相关过滤棉更换记录,更新“一厂一策”公示牌。七是加大I/M站监管。督导推进M站规范化运营。要求企业结合自身发展规划,切实加强与汽车尾气检测I站加强联系,实现信息共享,形成对尾气排放超标车辆的闭环管理。八是指导推进企业高效率运转。中心不定期督促定点维修企业长武县瑛德汽车服务有限公司(M站)发挥好汽车维修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作用,全面做好超标汽车规范维修、维修记录、数据联网、维修信息上传等日常监管,规范汽车排放性能维修经营行为。九是加快运输结构调整步伐。运输结构调整是提升运输效率、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是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实事。充分宣传运输结构调整有关措施政策,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充分调动运输企业积极性、参与度和群众认可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工作的强大合力,推动货物源头企业愿意走铁路和水运,更多走铁路和水运,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赢蓝天保卫战做出应有的贡献。4、靶向发力、精准施策,完成柴油货车淘汰任务。一是分门别类清底数。针对12辆淘汰车辆,我中心组织人员深入货运企业、各镇(街道)进行全面梳理,细化任务清单,根据淘汰车辆所属企业、所属镇(街道)、车主联系方式、是否运行等信息,分门别类建立“一车一台账、一车一预案”,为圆满完成淘汰车辆工作任务打下扎实基础。二是上门服务促推进。采取“地毯式”排查,按照“人盯人、人盯车”的工作思路,依车查去向、查现状,逐车、逐号牌、逐户走访,宣讲政策,排疑解难,引导车主化“被动淘汰”为“主动淘汰”,并由专人帮助企业和车主按照工作流程办理车辆注销、拆解报废等相关手续。三是出门追淘疏堵点。针对部分车辆存在多次转手、寻找难度大的问题,定期召开职能部门协调会议,坚持“日调度、日会商、日研判”机制,采取“一车一对策、一车一方案”措施,积极联系交警部门核查车主详细信息,确定其所属镇村,动员村组干部联系车主,全力做好思想工作。截止11月6日,完成国三以上排放标准柴油货车12辆,完成今年任务的400%,提前两年完成全部淘汰任务。二、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一是组织全体人员参加了一年一度的植树造林活动。二是组织全体人员参加了“科技之春”宣传月启动仪式。三是组织3名同志参加了民兵预备役训练。四是组织干部职工观看《党的利益在第一位》文艺宣讲。五是组织客运企业进行了消防演练。六是组织客运企业进行了安全宣讲。七是在高考、中考期间组织出租、公交公司、驾培机构开展了爱心护考活动。八是组织全体人员参加了县司法局行政执法培训。九是组织出租汽车、公交车、汽车站在LED显示屏上滚动播放“平安长武”建设等宣传内容。十是组织干部职工坚持每周对包抓区域环境卫生进行整治,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十一是组织人员在县城主要街道开展“机动车排气治理I、M制度”、“优化营商环境”、数据统计等宣传活动。十二是组织全体党员开展了主题党日活动。十三是组织全体干部职工线上参加学法用法学习考试。十四是组织维修企业、客运企业参加市道路运输服务中心的安全生产暨工伤预防培训会。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存在问题:一是通村客运班线运力少,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常出行需求。二是汽修门店分散,结构复杂,环境治理难度较大。改进措施:一是继续抓好道路运输行业监管,严格落实安全防范措施,从源头上杜绝安全生产隐患。二是加快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建设进程,积极探讨、借鉴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的道路运输行业管理模式。三是路站运并举,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依托公路建设,推动运输发展,将“两通”作为交通工作的重点,助力交通强国建设,加强引导,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四、下一年度工作打算一是继续抓好道路运输行业监管,严格落实安全防范措施,从源头上杜绝安全生产隐患。二是推动加快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建设进程,积极探讨、借鉴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的道路运输行业管理模式。三是进一步加强单位作风大整顿活动,引导干部职工牢固树立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思想观念,着力提高队伍整体形象。四是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依托公路建设,路站运并举,推动运输发展,将“两通”作为交通工作的重点,助力交通强国建设,加强引导,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五是加快客运市场资源优化,引导客运车辆更新,推进通村客运班线改造,力争公交化运营模式,方便群众出行。六是突出企业管理主体责任,加大出租车诚信经营、文明服务教育培训。依据《巡游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规定》,强化从事巡游出租车治理,促进行业服务水平整体提高。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