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旬邑县> 旬邑县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中心

旬邑县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2-27 09:16
单位名称 旬邑县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践行服务市场主体,为企业发展提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拟订全县营商环境建设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负责全县营商环境建设的业务指导、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受理县域营商环境建设相关投诉、举报,查处破坏营商环境建设的违法违规行为。
住所 旬邑县中山街
法定代表人 张伟琛
开办资金 8.61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旬邑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5.97万元 5.97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6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我单位在县政府办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严格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工作开展情况(一)深化改革集成,激发活力,不遗余力推动审批全链条优化。一是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制定印发《旬邑县2023年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要点》,完成《旬邑县行政许可事项清单(2023年版)》的调整修订工作,公布县镇两级行政许可事项262项。持续深化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制定《旬邑县2023年度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事项划转实施方案》。积极推行政务服务“三级网络”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初步建立县镇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审批效率和服务效能得到有效提升。完善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更新办事指南,建立清单动态管理机制,确保事项清单规范一致。落实重大事项审批委员会讨论制度,快速推送审批信息,确保审管无缝衔接。全年累计承接卫健、林业、水利、交通、住建、文旅等14个部门行政许可事项302项。二是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实施“证照分离”制度改革,推动“照后减证”,着力解决“准入不准营”的问题。除注册登记前置许可项目外,经营者可先办理营业执照,后根据经营项目办理相关许可证件或备案登记。逐步推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模式,在现行的“五证合一”基础上,涵盖公安刻章备案等49项登记备案事项,可由企业根据需要自行选择,登记备案事项信息由工作人员在市场主体综合业务系统上进行登记并传递相关部门。三是加快“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改革。我县已设置了“一件事一次办”专窗,负责落实“一事一组”工作要求,开展业务办理。线上15件“一件事一次办”事项通过政务大厅整合和线上进驻,形成了“内部流转”的业务办理模式,实现100%进驻。四是全面加速“跨区域通办”。全面推进政务服务“标准统一、代收帮办、远程办理、协同联动”的“跨区域通办”新模式,向全省108个县(市、区)发送“跨区域通办协议”,梳理完善“跨区域通办”事项目录清单305项,在政务服务大厅开设“跨区域通办”专窗。五是加快“数字政府”建设。“秦政通”平台机构注册1301人,开通激活率为85.07%。推广应用“秦务员”APP,85项咨询类和105项办理类事项应用不断强化“减时间、减环节、减材料、减跑动”,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98.23%,时限压缩占比80.09%,网上可办事项占比95.08%,全程网办事项占72.58%,其余事项网办深度不低于原件核验(网办深度Ⅲ级)。升级24小时自助专区,将县政务服务大厅10大专区、35个进驻部门、629项服务事项全部更新至24小时自助设备。(二)加强政策保障,精准助力,全面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一是持续打造市场满意的政策环境。对各级各类减税降费、财政补贴、产业促进等政策全面梳理,编制清单,形成了《旬邑县惠企政策汇编》,在县政府门户网站进行了公开。加强奖补激励,对省级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给予一定资金奖励。推进科技型企业倍增计划,建立科技型企业培育库。加强企业孵化扶持力度,推荐上报专精特新企业2家,新增在孵及毕业企业32家、3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1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3.66亿元。“陕企通”注册用户1326户,上传政策文件3个,解决诉求3个。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对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进行宣传解读,保障政策直达快享。二是持续整合资源强化要素支撑。制定印发《旬邑县探索推进“标准地”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全力推进园区“标准地”供应。全年已完成区域环境影响报告书、水土保持区域评估报告书、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域性评估报告,正在开展压覆矿产资源评估。深入推进“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在省工信厅经济运行平台中完善并上传了所有评价企业的基本信息,为评价“亩均论英雄”做好准备。制定了《工程(商品房)建设项目“交地(房)即交证”工作实施方案》,完成了筑美生物、标准化厂房三期、泰瑞丰风力发电3个项目的“交地即交证”。推行重大项目“容缺受理+承诺制”,进一步减资料、简程序、压时限,并联办理。依托“四贷促进”服务站,大力开展企业“首贷”无还本续贷、随借随还贷等业务。推动普惠金融“信用村镇”创建,对县域内农户、商户等,建立了信息档案,逐户有效解决“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常态化开展“双包一解”大走访和领导干部“坐窗口、走流程、跟执法”活动,多举措助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三是持续提升“获得水电气”服务水平。市政公用服务报装“一站式”服务已经进驻县政务大厅,实行一窗受理,企业用水报装办理时限实行“3210”模式。低压非居民用户用电报装由6个环节压减至2个环节,实现160千瓦及以下小微企业“三零”服务城乡全覆盖,全过程办电环节平均时长为8个工作日。用气报装环节减少为1个,无外线施工用气时间压减至3个工作日。二、取得的社会及经济效益2023年,全县新增中小微企业372家、个体工商户1203户;“海底捞式政务服务”品牌入选省委宣传部《全省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做法汇编》,做法经验向全省推广,服务模式被省市媒体相继报道;《陕西新闻联播》对我县“三个年”活动开展情况以《“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高效服务助力民营企业、高质量项目赋能经济发展》为题进行报道,全面展示我县开展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工作成效;“益万家·万家意”五心服务打造医保经办新高地、“三强化三打造”点燃乡村振兴人才“火种”两个案例入选全市营商环境优秀案例;全市营商环境企业座谈会第四场、营商环境现场工作会在我县举办。三、存在问题(一)企业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当前,我县企业产业层次不高,缺少“专、精、特、新”产品,在技术、设备、人才、管理方面不具备优势,严重制约企业发展。多数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强,核心技术引进和应用力度不够,市场竞争力不强。另外,我县企业与先进地区企业相比在创新能力和经营理念方面也有较大差距,企业品牌效应还不足。(二)企业生产经营还面临困难。受宏观经济下行、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生产订单不足,原材料、人工、物流等方面成本增加,加上销售货款回笼难等问题,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较大困难。中小企业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核心竞争力,抵制市场的能力差,经营风险较大。许多企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单一。企业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缺乏内部控制机构,加大了银行产生不良贷款的风险,制约了企业的融资。(三)有的部门对工作要求不够高。推进部分工作中,部门之间工作机制不顺畅,协同、衔接和配合还不紧密。在创新举措方面思想不解放,存在安于现状心理,不愿、不想、不敢突破思想和行动上的顽瘴痼疾,部分单位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宣传报道开展较少,信息发布不及时。在学习借鉴营商环境典型经验做法方面,绝大多数单位没有实质性进展,工作缺乏亮点,竞相优化营商环境的氛围还不浓厚。四、整改措施一是多个渠道宣传,营造良好营商氛围。依托开设的《营商环境面对面》系列访谈节目,加大营商环境宣传和政策解读力度,全方位、多形式、多角度对优化营商环境进行宣传报道,营造良好氛围。引导各部门深化“放管服”改革,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做法,展示全县系统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成果,持续营造重商、亲商、护商浓厚氛围。二是加大服务保障,提升金融服务质量。由金融办牵头改进服务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增强融资能力,定期搭建“政银企对接”“税银互动”等平台,推介银行信贷产品,加强互动交流,不断优化信贷流程,健全投诉举报机制,提高信贷服务水平,组织开展多样化、多层次的银企对接活动,促进银行和企业合作共赢。鼓励金融机构降低贷款门槛,创新服务方式,量身打造适合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三是强化督查考核,加大问责问效。定期开展贯彻落实专项督查,确保各项任务按期推进,有效落实。持续完善督查考核机制,强力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对重点任务推进不力、造成不良影响的单位进行约谈,对损害营商环境的人和事依法依纪进行追责。全力构建“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新型政商关系,推动县域营商环境持续向好。五、工作计划(一)持续提升服务效能。严格落实中省市出台的一系列惠企政策和配套措施,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建设数字化政府,推进高频事项“跨区域办理”,完善县镇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持续开展“坐窗口、走流程、跟执法”活动。落实“容缺受理+承诺制”,深入推行“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服务方式。持续深化“标准地+承诺制”“亩均论英雄”“交地及交证”“拿地即开工”改革。推进“一件事一次办”集成办理,让企业群众办事“简而再简”、“简而更简”,实现更高水平的“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进一步提高企业群众的体验感和获得感。(二)持续深化部门联动。加强相关部门之间协调合作,消除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和办事手续的重复,减少企业在不同部门之间来回办事的次数,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交流,对企业问题和诉求及时回应,引导帮助企业规范运作,增强信用意识,加大银企对接力度,构筑良好银企关系。全方位健全对企服务保障机制,对等靠思想、懈怠心态坚决克服,坚持结果导向、目标导向,不断提升惠企政策落实力、执行力、穿透力,形成政府与企业共同发展的良好合作局面。(三)持续推动企业创新。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创新发展,促进企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创新驱动力。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能力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鼓励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形成区域优势,提升企业向外拓展能力。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