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铜川市> 铜川市人民医院

铜川市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 2024-02-26 11:00
单位名称 铜川市人民医院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人民身体健康提供医疗与护理保健服务。内科·外科·儿科·中医科·急诊科·妇产科·乳腺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检验·预防保健·皮肤性病·眼科·口腔科·传染科·病理科·感染科·功能科·手术与麻醉科·五官科·放射科·诊疗与护理·门诊·急救呼叫·社区服务·临床教学·医疗·护理人员培训
住所 铜川市王益区健康路12号
法定代表人 支小卫
开办资金 42310.89万元
经济来源 差额拨款
举办单位 铜川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44716.94万元 52050.37万元
网上名称 铜川市人民医院.公益 从业人数  1889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3月,办理开办资金变更登记,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主要业务开展情况1、落实落细深化医改目标任务。2023年,我院26个国家监测指标得分由582.9分提升至628.3分,增加了45.4分。在全国1521(1355)家三级综合医院中排名第1137名,较上一年度1144名上升7个名次。2、市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蝉联优秀格次。2023年度考核指标增加至50个,医院对年度工作完成情况开展客观公正的自查自评,满分1000分,自评得分926.7分,经市医管委评定为优秀格次。3、严抓医疗质量管理、创新发展护理工作。制定印发《医院2023年综合质量考核方案》;严格落实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和诊疗常规;建立健全优质护理服务管理体系,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应急演练12次,临床重点专科护理小组培训10次,专项业务质量检查139次。4、全面提升科研教学水平。2023年申报省卫生健康适宜技术推广项目2项,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15项,初审通过8项;立项市科技局项目7项、市医学会项目17项;结题国家级项目1项、省卫健委项目1项、市科技局项目16项;教学方面,完成陕西省助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遴选工作。5、新技术新业务提升竞争力。召开了2022-2023年新技术、新业务评奖会,43个科室120项新技术新业务参评,30项获奖;完成18项(国家级1项,省级17项)限制类技术的网上备案。6、强化医院感染管理。全年监测出院病例55364例,感染率(南院0.64%,北院0.76%);无菌切口甲级愈合率(南院99.71%,北院99.53%);无菌切口感染率(南院0.20%,北院0.19%)。7、强化人才梯队建设。多渠道、全方位做好人才引进工作,通过网络平台发布招录信息、赴高等院校现场招聘等方式招录优秀专业技术人才6人;完成专业技术任职资格报考及评审工作,2023年高级职称笔试共118人;初中级考试报名208人。8、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建立陕西全民健康保一站式报销系统,实现住院患者一次性报销结算;启用住院电子发票系统,患者可通过手机、电脑等方式获取电子发票,提高了医疗服务的便捷性;支付宝医保结算顺利上线,极大缓解患者交费排队问题。联合京东建设互联网在线问诊系统,实现远程诊疗、在线预约等服务,提高医疗服务的及时性。9、、重点专科取得成效。我院共有省级重点专科1个:心血管内科;省级重点培育专科3个:妇科、重症医学科、医学检验科;省级加速康复外科3个:骨科、肝胆外科、妇科;申报了第五批省级重点专科:血液内科、超声医学科。10、病案质控工作稳中求进。全年共质控病历15362份,质控占比30.62%,主要诊断选择准确性92.17%,主要手术选择准确性91.91%,提前两年完成了国家病案质控中心提出的质控目标。11、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全年抽查病历12206份;门、急诊处方91918张;门诊、急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12.07%、13.32%、43.16%;抗菌药物使用强度33.07DDDs,同比下降1.98DDDs。12、药品、耗材、设备规范管理。坚持以基药为主导的“1+X”用药模式和集中带量采购,全年采购药品303种(369个品规),采购金额2599.65万元;全年耗材购进1.1亿元,同比下降9%,其中带量集采耗材总额1067万元,检验试剂3874万元;全院使用耗材1.28亿元,同比增长4.7%;全年采购医疗设备85台件,共计366.71万元;维保费用961万元,同比增加215万元。13、严格执行议价工作制度。全年组织院内议价23次,涉及80个项目290家供应商,谈判降幅平均达到23.8%,节约外付资金约1971万元。14、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全年为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2655人次,卡介苗2640人次,接种率达到98%,做到了安全注射、帐苗相符,无投诉事件。15、严格执行医保政策。在全市率先开展了医保结算无假日服务,逐步推进床旁结算业务;成功入选陕西“首批支付方式改革病组付费(DRG)示范医院”;全面推进医疗保障信息业务编码标准;全年结算市内医保住院患者5.88万人次,结算省内及跨省异地住院患者4297人次;16、提升健康体检服务。成立了体检质量控制专家委员会,实施三级质控,保障了体检结论的精准性;提升信息化服务能力,实现了团检、个检预约、电子报告查询、历年体检结果比对等功能。17、强化审计监督职能。坚持依法审计,全年送审基建维修工程项目22项,工程送审金额5581.58万元,经审计核准工程款4463.97万元,审减费用1117.61万元,审减率20.02%。18、加强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我院现有医联体单位34家,全年基层双向转诊879人次(上转729人,下转150人),下转人次占出院人次2.99%;选派第七批、第八批“第一村医”在15个村镇开展各项医疗工作;全年在机关、企业、社区、乡镇、养老机构等地开展业务指导、交流培训、手术查房、专题义诊、专项讲座等活动84场次,累计服务群众1万余人次。19、关心关爱职工生活。积极开展元宵节、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119消防运动会、技能比武竞赛等系列活动;持续做好院志收集、编撰工作;落实职工福利发放、医疗互助保险赔付、职工免费体检,女职工“两癌筛查”、婚假、产假、哺乳假等工作;高标准严要求做好十届一次职代会筹备召开工作;2023年,院工会荣获“陕西省职工书屋”、2022年铜川市“五好”工会示范单位称号。(二)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2023年,实现总收入7.9亿元(其中:业务收入6.53亿元,较上年增长16.91%;财政项目拨款收入1.37亿元)。总支出7.73亿元(其中:业务支出6.83亿元,较上年增长5.52%;财政项目支出8971.82万元;科教项目支出4.19万元)。人均工资性收入11.94万元,较上年增加0.83万元,增长7.51%。(三)存在问题一是我院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成绩不够理想,需巩固强势项目,提升薄弱项目;二是医院建设与运营债务较重,经济运行压力较大,需加大化解力度;三是重点专科建设总体进度较慢,专科特色不明显;四是科研教学能力相对薄弱,成果较少;五是部分职工缺乏服务意识,全院投诉事件较多,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四)改进措施一是牢固树立“1235”管理理念,以医院内涵建设为抓手,整合南北院区优质资源,强化中西医协同发展,育人才、强学科、兴科研、保安全,扎实推进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全力推动我院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二是强化科学管理,提高运营效率;一体化推进运营管理体系建设,调结构,降成本,提效率,开创医院提质增效、开源节流新局面;深化全面预算管理;强化审计监督职能,推动医院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多方发力,扎实做好债务化解工作;三是强化专科建设,迸发发展活力;全力推进重点专科建设,以省级重点专科、培育专科、完成我院第五批省级重点专科申报工作;四是打造科研平台,激活创新动力;加强与西北大学、交大一、二附院、西安医学院等高校的全方位合作,顺利完成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基地验收工作,助推我院医教研迈上新台阶;五是狠抓作风建设,提升就医体验;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深入开展“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活动,着力解决群众在就医过程中遇到的急难愁盼问题,减少投诉事件发生,持续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体验感。(五)2024年工作计划狠抓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牢固树立“1235”管理理念,以三级甲等医院复审为抓手,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强化医院内涵建设;创建国家高级卒中中心、省级创伤中心,完成北院区国家级胸痛中心再认证;全力推进重点专科建设,以省级重点专科、培育专科完成我院第五批省级重点专科申报工作;大力发展亚专业,扬优势、补短板,根据人口结构、疾病谱改变和群众救治需求,实现错位发展,提升综合实力。加强人才引育,优化人才梯队。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业务骨干外出进修能力提升,加大高端人才的刚性和柔性引进,构建高端人才适时引进、院内人才重点培养,院内院外协同发展的新格局,用事业、待遇、感情留住人才;加大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定编、定岗、定人”及竞聘上岗工作机制,调整人员结构,提高工作效率。两院协同发展,整合优质资源。强化南北院区协同发展,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和同质化发展,明确各院区功能定位,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错位发展新格局;发挥中医优势打造特色品牌。大力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通过业务项目带动,落地落实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试行总中医师制度,加强名中医工作室和中医人才建设,持续增强中医诊疗能力,为患者提供全流程的中医药诊疗服务。加速信息升级,打造医疗集团。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着力推广网络诊疗新模式;继续推行无纸化办公,提升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筑牢安全意识强化责任担当。树牢安全运行意识,夯实安全管理职责,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严格规范依法执业;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积极参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为全市人民健康保驾护航。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全力完成市委、市政府、市卫健委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开创医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登记号00011610202441001有效日期自2020年09月27日至2035年09月26日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