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澄城县> 澄城县行政服务中心

澄城县行政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2-20 14:58
单位名称 澄城县行政服务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负责落实中心的窗口单位,确定服务项目的调整、变更。负责中心信息化建设,实现“一网通办”工作。
住所 澄城县西大街13号
法定代表人 任小玲
开办资金 404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补助
举办单位 澄城县行政审批服务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244.68万元 232.8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24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度,我单位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具体业务开展情况(一)事项进驻情况按照“应进必进”原则,除场地限制和涉及国家秘密等情形外,县级政务服务事项纳入中心集中办理,同时将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电气热等便民服务事项进驻,实现集中办理,强化“一站式”功能。截止目前,共进驻审批服务部门35个,进驻服务事项1135多项,各部门进驻窗口工作人员120余人。(二)加强窗口管理修订完善《行政服务中心制度汇编》,坚持从行为规范、人员管理、考核评比、监督投诉等方面规范进驻窗口部门及工作人员的服务行为及服务标准。每月评选月度“服务之星”及“流动红旗”单位,激励窗口人员争先创优,担当作为,营造良好的政务服务环境。加强人员培训倡导“人人都是环境,人人都是形象大使”的工作理念,聘请专业老师现场讲解、模拟示范,对工作人员的仪容仪表、言行举止、服务用语、接待迎送礼仪进行规范,教育引导工作人员从细节和小事入手,提升窗口工作人员政务服务新形象。加强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网络信息化体系,对服务大厅信息化建设进行招投标,完善线上线下同步服务能力,同时抓好镇村服务网络和体系建设,前期已对各镇村进行调研摸底,统计延伸中心村74个,有效提升基层便民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打造了规范、透明、便捷基层网上服务体系。加强便民体系建设与县考核办衔接,将镇村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年度目标任务考核范围。每季度对各镇三级便民服务体系建设运行情况进行考核评比,截止目前,全县十个镇办及163个村已做到便民服务中心(站)全覆盖。加强投诉举报渠道线上搭建12345投诉平台,及时将热线投诉快速响应平台工单进行处办,同时在服务大厅设置“好差评”服务评价系统,每个服务窗口安置评价器,推动窗口作风效能建设。线下拓宽投诉渠道,设立群众投诉台、意见簿、公开投诉电话,办事群众可通过留言、来访、来电“三位一体”方式进行投诉,着力打造群众投诉、解决问题、汇集社情民意的主渠道。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一年来,组织进驻部门窗口深入开展政务服务“四进”活动,即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商圈,围绕重点群体需求,促进政务服务提质增效。进农村进企业活动中,结合群众日常办理事项频次,对社保卡办理、医保缴纳、企业注册等业务进行优化简化,现场解决办理;对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实行全程帮办代办,现场指导办理医保卡激活、电子社保卡申领、启用等业务;进企业进商圈活动中,定期召开座谈会,搭建政企交流平台,现场解答企业各类问题,为企业人才引进、税费减免、产品销售等提供渠道。同时镇(街)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便民服务站实现全覆盖,积极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难点和堵点问题,为服务基层群众提供了有力保障。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一)存在问题:1.宣传力度不够;2.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服务水平还存在差距。(二)改进措施:1.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引导企业、群众网上办事,提高办事效率;2.制定学习计划,利用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使得政务服务工作迈上新台阶。四、下一步工作计划(一)狠抓“一网通办”。组建工作专班,加快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对接及“好差评”接入工作,探索建立三级联动服务体系,形成上下联动、层级清晰、覆盖城乡的政务服务体系,为“全域通办”、“跨省通办”打好坚实的基础。(二)加速部门入驻。按照“三集中三到位”要求,加快事项入驻,推进行政审批服务职能、事项、人员进驻政务大厅,所有事项向政务服务平台集中,尽快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实现“一门、一窗、一网”,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三)深化“放管服”改革。扎实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建立健全容缺受理、并联审批工作制度,推广“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工作模式,开设“一件事一次办”服务专区,实现“全域通办”和“跨省通办”,“一枚印章管审批”向镇级延伸,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有效提升政务服务质量。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