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陕西省>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

发布时间: 2024-02-04 14:07
单位名称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公益性地质服务。全省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工作;地勘基金项目管理工作;省政府出资勘查项目探矿权管理的初审工作;对项目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和成果管理;前沿性、基础性地质研究,与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相关的应用研究;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研究、引进与推广;拟定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技术规程、规范和标准;质量监督和重大项目管理;建立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信息网络系统,开展地质资料信息、图书档案等社会公益服务。
住所 西安市西影路25号
法定代表人 王秉琦
开办资金 333.41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拨款
举办单位 陕西省人民政府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3003.87万元 5691.51万元
网上名称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 从业人数  51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我单位在陕西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院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三个年”活动部署,聚焦全省高质量发展重大目标和关键需求,在支撑全省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地质灾害防治、生态文明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地质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一、深入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切实做好全省能源资源安全保障一是扎实开展基础性战略性矿产地质调查评价工作。新发现金、铁、铜、镍、钨钼、铅锌、锂等矿(化)点79处。在洛南县新发现锡锂钽(铍)矿点,填补了我省锡矿找矿空白。在西乡县新圈定锂矿体41条,填补了我省沉积型锂矿资源空白。系统集成地勘基金项目勘查成果,优选了煤、金、铜、钴、萤石等34个勘查区块,战略性矿产找矿成效显著。二是积极做好渭河盆地氦气资源勘查技术支撑工作。深入推进渭河盆地氦气资源勘查,持续为保障我省能源资源和重要产业链供应链提供技术支撑。编制《渭河盆地氦气资源勘查规划(2023—2025年)》,策划渭河盆地水溶性氦气资源现状调查评价项目。开展渭河盆地“氦气1号井”勘查环境影响评价,确保氦气绿色勘查。落实加快推进氦气勘查开发内外部工作机制,实行周报告周调度,指导全国首口氦气专属探井“氦气1号井”实施。三是是服务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查明关中盆地地热资源赋存条件,编制重点地区开发利用区划。查明全省干热岩资源赋存特征并优选渭南市华阴-华州区作为开发利用靶区。查明陕南地区地热类型为带状构造裂隙和溶蚀裂隙型热储,评价了渭北东部岩溶热储资源量及开发利用潜力。二、全力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水平,切实防范化解自然灾害领域风险隐患一是高效率完成主汛期地质灾害值守调度和应急调查工作。严格落实领导带班及24小时值班制度,有效应对25轮强降雨期间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制作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产品86期,指导转移高风险区群众21.9万人。有力支撑6起突发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工作。二是卫星综合遥感、普适型监测助力防灾减灾。采用综合遥感技术完成全省重点区域8个轮次的遥感识别,识别地质灾害隐患点96处、风险区120处。指导完成820处隐患点普适型监测预警仪器的安装,处置预警信息19541条,成功预报地质灾害35起,其中,8起入选2023年度全国成功预报典型案例。三是“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示范有效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建立镇安县、宝塔区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示范,探索建立“一库两清单一体系”的双控管理体系,向全省推广。在全国率先开发了双控信息化系统,推动地质灾害防治从隐患点单一管理向“隐患点+风险区”双管控转变。四是加大黄土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力度。开展延安市7个城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划定城镇地质灾害风险区并针对性提出风险管控措施。五是持续做好城市地质安全工作。全面开展关中盆地地裂缝危险性评价,关中平原城市群地面沉降地裂缝监测信息系统投入试运行。基于西安地铁9号线首次开展振动台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建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监测预警体系,为西安等主要城市重大工程项目提供地质解决方案。六是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获得好评。全面完成省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和省级煤矿自然灾害致灾风险评估任务,获国务院普查办高度肯定。三、积极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为全省资源环境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是全方位支撑自然资源管理。完成西安、汉中、延安、铜川4市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试点工作,省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委托代理机制试点28项任务。开展全省矿区矿产资源储量统计工作,工作质量位处全国第一方阵。支撑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卫片执法,定期开展长江黄河流域土地矿产违法等专项遥感调查。开展全省古生物化石调查、鉴定、分类定级和价值评估等工作,为打击古生物化石盗采提供技术支撑。支撑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宁强县“禅家岩地质文化镇”、留坝县“营盘地质文化村”获批挂牌,禅家岩镇被授予三星级地质文化镇,为陕西首个星级地质文化村(镇)。二是高标准常态化支撑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依托秦岭卫星遥感综合监测服务平台,常态化开展秦岭生态保护范围内建(构)筑物排查和水源地风险源遥感解译,“乱搭乱建、乱砍乱伐、乱采乱挖、乱排乱放”等专项监测,秦岭地区植被覆盖、自然资源变化遥感监测等10项工作。三是生态修复工作取得新进展。完成陕西省涉及黄河流域82县1852个历史遗留矿山图斑调查评价工作,为黄河流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奠定了基础。开展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试点研究,提出了“矿山生态修复+产业导入”的矿山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四是探索污染土壤治理修复和安全利用新方式。聚焦全省重点区域提金废渣综合整治、土壤重金属污染等重点方向,在潼关县、武功县和勉县实施示范项目,为废渣安全管理和污染农田安全利用提供了经济可复制的方案。入选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陕西省级质控实验室。五是健康地质调查工作成效显著。全面摸清安康市硒资源“家底”。在第七届中国·安康富硒产品博览会上发布安康土壤硒资源普查成果。召开“陕西省健康地质学术研讨会”,为陕南富硒特色产业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六是开辟地质碳汇新途径。策划实施“陕西省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评估”等3个项目,探索固碳增汇路径和地质封存潜力,为我省“双碳行动”提供地学支撑。七是服务全省重点区域重点流域生态损害评估。入选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耕地破坏程度鉴定推荐机构”,开展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10余项,在我省耕地破坏案件审理裁决、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效果评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四、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协同发力,为地调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一是加快推动地质科技成果转化。注重以科技创新引领地质调查高质量发展,获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青年人才托举计划项目3项。发布地方标准2项,立项5项。发表论文64篇,取得新型实用专利20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9项。二是不断拓展卫星遥感服务领域。建立了省市两级卫星中心卫星数据共享机制,面向全省各职能部门及行业领域提供了优质高效的基础数据产品。有力支撑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全省黑臭水体遥感监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等重大专项。三是持续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成涵盖部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协同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共10个科技创新平台,形成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四是不断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举办汉中天坑群第八次国际联合科考学术研讨会、2023上合组织国家地学合作与矿业投资研讨会遥感技术应用分会等国际会议。2名同志参与沙特地盾精细地质填图项目。五是地学科普再创佳绩。获批“国家自然资源科普教育基地”“陕西省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科普七进”、“世界地球日”等主题活动40余次、讲座30余次,受众2300余人;科普宣传媒体浏览量超过20万。获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二等奖、全国自然资源科普讲解大赛一等奖各1项,3部视频获陕西省优秀科普作品。五、地质调查助力乡村振兴,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一是支撑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在杨凌示范区开展现代农业产业、特色工业、健康休闲养老等“地热+”清洁低碳供暖(制冷)示范项目,推广地热能开发利用;开展商南县石墨资源调查,为石墨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奠定基础。二是用心用情做好帮扶工作。筹措帮扶资金30万元。加强产业帮扶,推动香菇深加工厂生产线升级改造,翻新香菇标准大棚18个,鼓励引种面积600余亩,带动村民实现创收达400多万元;扶持撂荒土地复耕复种190亩。深化“智志双扶”,举办美丽乡村建设等科普活动、专题讲座11期,开展中草药高产栽培技术培训及实地指导5次;为新入学大学生发放捐助款,解决10余名返乡留乡村民就业问题。推动2.5公里通组路顺利开工建设、70盏太阳能路灯安装,彻底解决80户258名群众夜间照明问题。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获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