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略阳县劳动就业服务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劳动就业服务,下岗失业人员培训和再就业服务。1.下岗失业人员认定,基本生活保障申报,技能培训,提供再就业服务。2.职业介绍,就业指导,劳务输出,劳动保障事务代理;3.就业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4.劳服企业管理工作。 | |
住所 | 略阳县人力资源大厦 | |
法定代表人 | 徐建平 | |
开办资金 | 24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略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23.33万元 | 144.47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15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没有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无变更登记的事项。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3年,我单位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按核准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现报告如下:一、2023年业务工作开展情况(一)搭建供需服务平台,积极拓宽就业渠道。1.广泛深入宣传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充分发挥苏陕劳务协作机制作用。通过进镇村、进园区、进校门全方位、多层次覆盖宣传,全年宣传就业信息67批次发放宣传资料18万份,提供就业岗位5800个,开展专场招聘活动8场次,一对一精准岗位推介会20场次,有组织输送256人入企进厂。2.全力保障本地企业用工,支持我县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先后发布66家本地企业就业信息,实现就业300余人次,全年新认定社区工厂3家,就业帮扶基地1家,孵化基地1家,带动实现家门口就业600余人次。以创业指导、创客沙龙为载体,积极组织开展创客沙龙活动4期,服务各类就业创业人员200余人次。3.倾力打造“零工市场”服务驿站,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米”。按照“市场贴近群众、服务跟着需求走”的建设思路,建成以“舒心、暖心、省心、顺心、放心”为服务宗旨的公益性零工市场,为零工人员和用工主体架起沟通对接桥梁,实现零工与岗位精准匹配。(二)优化培训内容,提升培训质量。1.精准摸底需求调查。对17个镇(街)农村劳动力、失业人员摸排,筛选出有培训及就业意愿人员,以失业者和市场的需求为切入点,实施“点菜式、订单式、一站式”的培训。2.精准定位聚焦市场。坚持把市场需求和群众意愿紧密结合,以技能培训为抓手,按照“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宗旨,找准就业和培训的契合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培训。3.精准监管提质增效。强化培训过程核查,实行培训全程录像,每班不少于四次检查、抽查,并将培训质量、合格率、就业率与培训补贴挂钩,按照培训就业率实行梯级培训补贴,做到培训一人、合格一人、就业一人、补贴一人。4.精准培训促进就业。在每一个培训班培训结束之前,结合培训内容收集相关企业用工岗位信息,现场举办用工单位与结业学员的“双选会”,确保每个参训学员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使培训学员与用人单位实现无缝对接。(三)优化创业贷款服务,提升创业带动就业数量。1.创新服务方式。针对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农民等特殊就业群体组建创贷宣传小组,逐户上门一对一宣传服务,全年共印制发放政策宣传册3000余份,走访各类经营创业主体300余家次。2.提升服务效率。对自主创业各类创业群体做好“快办”“快结”“上门”“代办”等服务,将申请、实地考察、审核研究、贷款协议中涉及环节大力压缩服务时长,申请一户、考察一户、审核一户、发放一户,实现快申快办。3.加强协作力度。加大与经办银行、担保机构的协调配合,对担保机构担保服务内容事项、环节、时间及经办银行办理时效、服务事项进行专项监管,确保担保资金安全,避免服务短板,全年实现服务“零”投诉。(四)优化高校毕业生服务内容,提升“1131”服务质量。1.加强政策宣传。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全面梳理,制作政策服务“大礼包”,设立大学生服务专窗,实行报到登记、档案托管、政策咨询等工作“一站式”服务。全年代管各类档案8120份,累计转递各类档案312余份。2.加强服务。面向社会大力征集就业见习岗位,鼓励和引导各类市场主体设立见习岗位招用毕业生,引导组织未就业毕业生到企事业单位参加见习,并通过电话抽查、现场核查、走访了解,确保见习工作顺利开展。3.加强“1131”服务。抽调14名干部组建“1131”服务专班常态化调度,将两年内未就业大学生“1131”服务定期化、制度化,采取电话回访、现场推荐指导、异地微信推送等方式实行就业落实制,不就业不罢手,不就业服务不中断。(五)扎实开展再就业工作,助推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做好《就业创业证》办理、就业失业信息登记、年检工作。共年审《就业创业证》1326人次,办理《就业创业证》126本。线上就失业信息审核109人,对线上失业申请立即了解失业具体情况,告知失业申请审核结果并登记统计,跟踪服务,逐一了解就业情况,对未就业人员进行就业岗位信息推介,跟踪服务率达到100%。2.加强公益性岗位监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对全县公益性岗位从开发、管理、使用采取闭环管理模式,落实谁使用谁负责。坚决杜绝人情岗、空岗、顶岗、借岗等现象,对使用单位落实“核一减一”制度,违规上岗一人,核减指标一处,全年安置乡村公益性岗位1063人,城镇公益性岗位175人。3.开展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通过微信、略阳人社等平台对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享受范围、条件、对象、办理程序及提交资料进行广泛宣传,对符合条件人员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共受理灵活就业社保补贴申请428人。4.织密基层服务网,提升就业服务精准率。建立镇村“两委”班子“一帮一”“多帮一”等帮扶措施,对“四类”就业困难人员,充分发挥“一名党员一盏灯”“一名党员一面旗”的先锋模范作用,亲力亲为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就业困难,确保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六)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持续做好后续帮扶工作。常态化开展“进知解”“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干部采取入企入户、微信电话的方式,每月至少开展一次走访,了解企业发展需求和所忧所困,了解群众生产生活、就业创业实际困难,充分运用就业创业政策,全面对接各类用工企业,精准对接就业创业需求,实现包联村包联户脱贫巩固工作。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或者经济效益(一)城镇新增就业1670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41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76人。(二)职业技能培训39期1272人次,脱贫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3期285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7期833人,苏陕劳务协作培训1期71人。(三)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2户3526万元,带动就业1005人,创建信用村1个,创业担保贷款信用示范户1户。(四)征集见习岗位418个,参加就业见习132人,吸纳高校毕业生在汉就业创业512人,就业率93.39%。(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6803人,苏陕劳务协作转移就业550人,其中脱贫人口转移就业545人;创建孵化基地1个,吸纳经营实体入驻孵化11户,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了3.0%以内。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的问题:1.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本地企业缺工状态长期存在,但由于工资福利低、企业自身发展弱,招不到合适人员或留不住人员,影响企业发展。一部分劳动力由于家庭、身体原因无法外出务工需要岗位,家门口岗位工资薪酬又看不上,导致供需结构失衡。2.技能培训后对口就业率低。就业稳定性差,培训学员对培训积极性不高,技能培训结构未能形成长效培训+就业的稳定机制,很多时候更看重眼前利益,存在一训了之或推介就业下功夫不够,后期常态化跟踪服务不够,导致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不高。(二)改进措施:1.持续提升县镇村三级平台建设。全县14镇街设立了25名劳动保障协管员专岗,152个村(社区),各设立1名就业社保信息员,确保由县到镇、到村三级联动机制,扎实保障就业创业各项工作的高效开展,各类稳岗就业政策的落实。2.按照“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促发展”的方式,多渠道、全方位加大培训宣传力度,动员参训人员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走出家门,积极参加培训,真正学到一技之长;努力做到培训与需求,培训与实践相结合,多形式、多角度开展培训,让每位培训学员学有所成,业有所获;加强培训监管力度。四、下一步工作打算(一)持续深入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苏陕劳务协作”等专题活动,提高就业服务质量。通过进村入企宣传就业创业政策,推介就业岗位,有组织开展“点对点”用工服务保障。以重点保障本地企业用工为重心,采取就近就地就业+有组织外出转移就业+技能提升赋能就业+自主创业,全方位为各类就业群体提供高质量服务,实现就业创业质和量同步提升。(二)积极开展各类基地创建,提升家门口就业容量。结合脱贫巩固和乡村振兴衔接工作,持续加大孵化基地、返乡创业园区、社区工厂、就业帮扶基地、劳务品牌培树等创建认定工作,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平稳发展,在稳定现有岗位基础上不断挖掘潜在资源,扩大就业岗位,实现更多人就近就地实现稳定就业。(三)扎实开展各类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就业质量。从培训资质、培训实绩、培训口碑、训后对口就业率、稳定率等方面集中审查确定培训机构,落实培训机构红黑榜制度。持续加大培训机构监管,紧盯培训后就业创业成效,确保有培训意愿人员应训尽训,培训后就业无缝衔接。(四)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兜底保障作用。持续做好公益性岗位的开发、使用、监管等工作,特别是加大对脱贫劳动力中“三无人员”“零就业家庭”“易地搬迁户”“三类人群”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岗位开发力度,符合使用条件人员应用尽用、应保尽保。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