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陕西省气象信息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国家建设和社会生活提供气象信息保障服务。基本气象观测资料的质量控制与存储;气象信息资料汇交,信息网络运行监控与维护;天基、空基、地基气象观测数据、气象情报分析产品的收集和分发;航空报、危险报的收集分发;气象档案、网络、信息共享与数据库技术开发。 | |
住所 | 西安市北关正街36号 | |
法定代表人 | 张雅斌 | |
开办资金 | 12350.04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陕西省气象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6452.37万元 | 19872.41万元 | |
网上名称 | 陕西省气象信息中心 | 从业人数 53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我单位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2年,信息中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省局党组坚强领导下,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落实“质量提升年”行动,统筹发展与安全,大力推进气象数据产品研发与应用,强化信息支柱作用,夯实‘云+端’基座。中心荣获全国气象信息网络工作优秀集体。现总结汇报如下:一、重点工作完成情况(一)提质增效,各项基本业务平稳开展1.基本业务质量稳步提升,全面达标。围绕“质量提升年”任务,提升值班责任意识和业务技术能力,通过及时巡检“天擎”等核心业务系统,标校自动站元信息,优化流程等措施,保证基本业务稳定运行。积极配合相关单位和基层台站,及时配置更新系统参数,完成新增数据收集与业务运行,包括全省所有新建和升级的智能站、X波段雷达、风廓线雷达、毫米波云雷达、微波辐射计、气溶胶激光雷达和GNSS/MET等数据,接入“天擎”。在“AI天气,享信息”微信小程序中增加天擎接口状态等监控,对异常问题早发现早处置。2022年1-10月地面自动站、高空、雷达等13类资料传输质量全部达标,其中城镇报、酸雨和交通站传输质量100%,区域站传输质量比去年提升0.35%。国家站和区域站数据可用率全部达标,比去年同期分别提升0.01%和6.09%,骨干站可用率比去年提升1.23%。系统性解决土壤水分数据质量偏低问题,全省可用率达83.89%,比去年提升8.42%。2.圆满完成通信网络和重大服务保障。完成气象专网、电子政务网、互联网和电话网的管理运维和2台核心设备更换。积极争取,将20个县局上行带宽免费升至40Mbps。搭建新视频会议平台,增加移动端和PC端接入,极大提升了组会灵活性、参会便捷性。圆满完成黄陵祭祖、省十七运会、全国农业与气象论坛等重大活动,以及区域性暴雨等重要天气过程的应急保障。全年保障视频会议280余次,天气会商100余次,重大活动和移动气象台应急指挥10余次,累计超过1300小时。3.业务系统支撑能力不断强化。完善“天镜”自动化运维模块和本地化功能,实现对秦智、NIFS等核心业务系统运行监控,完成市县通用版升级与推广。复盘两次业务故障,提升安全支撑能力。优化路由策略,实现北关机房与大数据中心间两条线路无缝切换。启用新分布式存储,“天擎”存储容量翻倍,按照数据类型实现分区保存管理。(二)加强规划设计,重点工程项目有序推进1.规划设计,明确发展思路。牵头编写《西安气象大数据应用中心二期工程可研报告》通过发改委评审,完成初步设计初稿。参与《西安国家气象基地建设及创新发展思路》《陕西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建设工程可研报告》等编写。2.国省联动,共推西安备份中心建设。完成气象信息化工程西安备份中心气象云机房建设,建成机柜74个,安装服务器、磁盘阵列和网络安全设备等共计695台/套。完成CMACast西安备份主站建设并通过预报司验收,10月17日开始业务平稳有序运行。配合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建成主备中心间3Gbps专线、网络分区与和安全管理区。按期完成应用软件部署联调,11月10日启动开始历史数据备份导入工作。3.升级改造,完成综合值守平台建设。克服疫情不利影响,基本完成包括国家级、省级业务监控值守区的数据中心综合值守平台建设,涉及基础环境改造、大屏、应用终端与监控业务系统等建设,平台承载业务功能显著提升。(三)以预报服务为靶向,加强数据产品研发和服务1.完善实况产品体系,强化多源数据融合分析和应用。采用容器和时空降尺度等技术,基于天擎一体化加工流水线,实现省级多源融合实况分析系统本地化部署,生成3类12种分析产品,提供标准化接口和可视化服务,时效提升1.5倍。实现国家级产品全流程检验评估和省级实况产品质量对比评估。对接国家气象业务内网实况专栏,采用VUE、统一认证服务等新技术新架构,基于数据共享网实现陕西“天擎·实况”可视化展示。基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ART_ATM_GLB数据研发三维剖面分析图形产品。自主研发基于陕西和周边7省雷达的QPE和组合反射率组网产品。上述产品已在人影作业和天气过程技术复盘中应用。2.构建集约统一的数据资源,研发高质量长时序数据产品。新增接入CMA_RA大气再分析、GRAPES_3KM陕西裁剪产品、水情、雷达拼图等百余种新资料。通过国家级MUSIC应急备份通道,实现21种部委交换数据等服务。全国首家完成风云静止/极轨气象卫星直收站、高分卫星数据接入天擎,提供风云系列、NOAA、AQUA、高分1/3/4号等近百种气象卫星数据产品在线服务。发布天擎服务月报8期,建立新资料发布和推介机制。牵头完成《陕西省气象局气候变化数据库建设工作方案(2022-2024年)》编写。采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构建气候变化专题数据库,接入大气/陆面再分析产品和风能太阳能短期预报等数据产品;研发自动站小时降水极值、历史同期日降水量、极端高低温等产品;建立“气候变化-气象灾害综合风险专题”,完成25种气象灾害资料规范化注册和发布;完成建站-2020年陕西风数字化成果标准化处理和质量检查,建立长序列分钟、小时风向风速数据集;建成延安站1945年至今和西安站1932年至今的月尺度气温、降水量序列,开展均一化检验和订正。产品经专家论证,为极端高温、强降水和寒潮天气过程分析等提供数据支撑。(四)以“云+端”技术体制改革为契机,持续夯实气象业务基座1.提升天擎“数算一体”服务能力,为“云+端”新业态提供强有力支撑。实现信息化工程41台服务器上架,“天擎•陕西”服务器达94台,CPU超过4100核,存储扩充容量2.1PB,优化51种数据处理程序,支持省级用户在线申请国家级数据访问权限,新增容器云和数据湖目录服务,以及文件产品同步、算法镜像在线制作等功能。作为全国先行试点年内两次完成“天擎•陕西”平稳升级,探索并实现对天擎多套NAS的管理优化。2.以天擎为基座,推动业务系统集约整合与云化改造。从归口管理、立项申报、验收审核、技术评估与运行环境等方面,切实推进气象信息系统集约化。开展“云+端”业务技术培训,协助业务系统开展资源梳理和流程改造,推进9个系统云化改造,完成秦智、NIFS云化改造,其余系统实现数据、算法、产品的部分融入。编写天擎本地化操作文档,在线指导用户获取数据服务和注册算法,打通天擎服务“最后一公里”。天擎注册账户超过260个(县区局88个),本年度MUSIC访问突破2.4亿次,数据调用量逾750TB,实现74个本地化产品规范发布,注册算法149个。3.细化措施,筑牢网络安全空间。实现防火墙设备国产化,细化DMZ分区,加固升级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和“天眼”等设备。组织全省气象部门网络安全攻防演习,参加国家局HVV行动,细化应急预案,加强值班值守,修补漏洞6767个、处理问题主机517台,封堵攻击IP3669个,圆满完成HVV和二十大安全保障任务。部署运行MOID系统、严控“天擎”账户审核,历时1个月整改,通过一系列措施提升数据安全。(五)加强组织,推动科技创新与人才建设牵头组建气象数据分析与应用研究省级创新团队,重点围绕气象数据质量分析与评估方法、融合分析等技术开展研究。设立“揭榜挂帅”项目5项,获批省科技厅项目2项、重点实验室项目7项,组织申报科技厅项目5项。印发《职工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申请培养实施细则》。组织“青橙计划”系列讲座7期。1人荣获全国优秀气象信息技术人员,1人聘为中国气象局高价值气象数据产品专家库成员。(六)一以贯之,加强党建全面从严治党1.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深悟透做实重要指示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做到“两个维护”。通过答题等方式深入学习《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对标上级新要求新任务,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同部署同安排。2.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紧扣质量提升年行动、汛期服务、重点项目建设与重大活动保障开展“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主题实践活动。全面从严治党,推进模范机关建设,提升“三会一课”质量,组织主题党日活动11次、党员大会5次、班子讲党课4次。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2022年全国气象信息网络先进集体;壬寅(2022)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气象保障服务先进集体;2022年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气象服务先进集体;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