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3年以来,我中心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切实扛牢“守护好一河碧水”政治责任,以落实《湿地保护法》为抓手,坚持围绕“一中心两屏障三机制”工作思路,统筹推进潼关国家黄河湿地公园的保护治理,合力推进共管共建,因地制宜推进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积极探索湿地管护一体化治理的新路径,为保障黄河流域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修复做出了积极贡献。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一)扎实开展宣传教育工作1.利用“世界湿地日”、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陕西省湿地保护条例》宣传活动,设立宣传点3个,发放湿地宣传围裙、年画、纸杯等宣传品2万余件(套)。在全县范围形成了“爱护湿地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2.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动物宣传月”“爱鸟周”宣传活动,通过悬挂横幅标语、展板宣传、发放倡议书以及宣传品等方式,宣传野生动物保护知识,向广大群众现场宣讲保护野生动物法律法规,共发放宣传资料5千余份,发放湿地宣传围裙、纸杯等宣传品1万余件。3.参加了省林业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驻西安森林资源监督专员办事处、渭南市人民政府、陕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联合举办的陕西省第十届“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主题宣传活动。(二)上级检查工作1.国家财政部来潼调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2.省人大执法检查组一行来潼对我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执法检查。3.市林业局领导来潼调研湿地保护工作。4.县人大领导调研湿地保护工作。(三)项目建设情况潼关县黄河南岸湿地生物多样性修复项目位于陕西潼关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内,用地约500余亩,总投资1500万元。营造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湿地公园,作为全国湿地规划的生态典范,作为候鸟迁徙通道的重要驿站,打造鸟类的乐园,融入本地特色文化,打造潼关古韵历史人文展示窗口,山水林田,大美潼关,鱼跃鸢飞,绿水相生的生态文旅门户。以保护修复为基本原则,进行湿地植物补植补种、建设巡护道路、增加导视导览系统、布设监控系统等,营造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乔木成林,水田成片的自然景观。打造“生态保护”、“科普教育”、“休闲游览”三位一体的国家级黄河湿地公园生态典范。目前施工进度:乔木树木共计23种,目前已栽植1354颗;花草类栽植1万平米,栽植2万颗鸢尾。已建成木栈道1380米和碎石路1244米。围栏8000米已经完成,监控器10台已经投入使用。各标志牌50块全部安装完成,路灯300个全部使用。(四)加强野生动物管理工作1.对野生动物人工驯养林麝场所实行严格监管,要求各养殖企业日常做好饲养、繁育、消杀等各项台账记录,并每日工作群内上报存栏情况,现全县林麝存栏量380头。2.认真开展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的日常测报工作,采用零报告制度,确保不出现一起漏报事故,有效保护我县野生动物资源安全。3.“2023清风行动”联合县委政法委、县委宣传部等九个部门,严厉打击整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坚决遏制非法猎捕、采集、人工繁育(培育)、出售、购买、利用、食用、运输、寄递、进出口野生动植物等活动,进一步引导网络交易、直播、短视频、社交等线上平台和市场门店、酒店餐馆等线下交易场所,自觉抵制买卖和食用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的非法行为,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良好氛围。4.野生动物救助:先后救助黄雀、猫头鹰、斑鸠、环颈雉等野生动物。野生动物救助是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大野生动物救助的能力,不断提高救助水平,坚持保护与救助并重的工作思路,积极开展野生动物救助活动。5.市林业局下发野猪狩猎计划,潼关县20头名额已全部完成。(五)2024年项目申报完成情况1.2024年湿地保护与监测项目2.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项目3.野生动物监测体系建设项目4.陕西潼关黄河国家湿地公园2024年湿地保护治理项目。(六)大气污染专项整治工作1.实施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围绕构建沿黄生物多样性高质量发展体系,以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为依托,2023年春季,绿化美化河堤8.2公里,栽植樱花、紫薇、碧桃等乔灌苗木1.2万余株,种植花卉苗木1.1万平方米。2.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修复,项目位于陕西潼关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内,用地约500余亩,总投资1500万元。目前栽植乔木树木共计23种,1354棵;2万棵鸢尾。修筑木栈道1380米,完成基础部分,铺设碎石路1244米。建设围栏8000米,安装监控器10台。(七)生态环境保护工作1.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履职尽责。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强化政治责任担当,履职尽责,坚持以规划先行,统筹推进。2.坚持保护优先,强化综合治理。利用“爱鸟周”、“世界湿地宣传日”等活动散发传单2万余份,制作发放围裙、纸杯、环卫服等宣传品8万余份(套),在湿地周边镇村张贴政府名义颁布的通告1万余份,利用电视台、手机微信等新兴媒体宣传湿地保护工作,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浓厚舆论氛围,激发大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资源的热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3.联合公安、环保、镇(办)持续开展“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常态化整治”和“黄河湿地生态保护”、“清风行动”等专项行动,以“清单式”监督、“联动式”执法、“协同式”巡查,合力推进共管共建、协同治理。(八)湿地保护区防灭火工作1.提升站位,高度重视。局党组先后4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森林防火工作。对中省森林防灭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进行传达。并针对湿地保护区具体情况作了安排部署。进入11月份以来,湿地保护中心深入基层,检查指导湿地防灭火工作的开展情况,紧紧围绕今年防灭火工作的目标任务,把森林防灭火工作放在心上、拿在手中,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安排,夯实防火责任,确保了湿地防灭火工作的平稳态势。截止目前,未发生一起森林火灾。2.突出重点,强化管控。进入秋冬季,县林业局下发了《关于做好秋冬季森林防灭火工作的通知》。我中心在重点区域落实专人看管,严防森林火灾的发生。同时,坚持“两手抓”,我中心干部和湿地巡护员全员上岗、不间断开展巡查,有效降低了森林火灾的风险。3.加大宣传,扩大影响。今年以来,我们加大巡查力度,通过广播、巡查车、喇叭同步进行。普及安全用火常识,做到宣传到户、发动到人,营造浓厚的防疫防火氛围,切实提高广大群众参与防火的自觉性。二、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1.树立绿色理念,厚植转型发展新底色。大力实施生态绿色化战略,对湿地区域造林绿化工程提前规划、总体布局。2023年以来共申报落实生态保护修复项目3个,总投资4600万元,完成国土绿化0.5万亩,绿化提升湿地河堤等路段50公里,完成黄河大堤生态廊道原有林带空档补植和低质林更替以及道路绿化0.2万亩,黄河湿地范围植被覆盖率达到85%以上,廊道景观进一步改善,湿地生态修复不断提质升级。2.围绕增绿增收,培育生态示范新亮点。坚持将湿地保护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以创建国家湿地公园为重点,对沿途村庄进行绿化提升,布局建设7个省级森林乡村示范村,打造了桃林寨、四知村等一批生态修复示范项目,沿湿地区域生态持续提升。3.坚持示范带动,打造生态治理新样板。今年以来,紧紧抓住湿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政策机遇,全力推进黄河右岸湿地生物多样性修复项目,建设栈道3公里,围栏5000米,栽植苗木2000株,绿化面积达2000平米,设置监控10台。完成“全市义务植树基地建设”0.1万亩,新建了读者林、巾帼林、文化广场等景观节点,湿地区域整体景观明显改善。隆重举行3.12全市义务植树活动,参与人数达0.2万人,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2023年,国家财政部、省人大执法检查组、省市林业部门多次来潼调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视察潼关黄河湿地保护情况。央视以及省市多家电视台、摄影协会等媒体多次在三河湿地采风,湿地美丽的风景已成为陕西及渭南和潼关黄河景观宣传的一个名片,对于促进全县的生态文旅深度融合,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三、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一)存在问题1、设备严重不足。2、专业技术力量薄弱。3、执法力度有待加强。(二)整改措施1.认真贯彻落实《湿地保护法》。要压实法定职责,全面落实法律制度要求,强化法律宣传贯彻,不断增强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2.建立健全湿地保护体系。结合潼关黄河湿地五区规划,建立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湿地公园为主体、宣教区、合理开发区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进行分级管理,因地制宜建设和保护好湿地资源。结合黄渭河流流域生态综合治理以及森林城市建设,借力加强湿地保护和修复。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大监管执法和司法保护力度,完善联合执法工作机制。3.突出湿地生态修复。要坚持统筹联动,深入开展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等重大项目。推进湿地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重点领域专项行动,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因地制宜采取水体治理、环境整治、违规排污整治、岸线整治、土地整治、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措施,维护湿地生态功能,补齐湿地生态保护短板。四、2024年工作计划(一)做好湿地日常巡护监测和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爱护湿地的积极性。(二)做好野生动物保护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三)严格管理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场所,坚决杜绝非法交易行为发生。(四)加大非法破坏湿地资源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湿地资源安全。(五)持续加大增资引项力度,为湿地保护和湿地公园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六)完成上级业务部门和局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