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陕西省> 陕西省水产研究与技术推广总站

陕西省水产研究与技术推广总站

发布时间: 2023-08-30 15:22
单位名称 陕西省水产研究与技术推广总站
宗旨和业务范围 水生动物监测、防治和水产研究,促进科技发展。渔业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水产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全省水生动物疾病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渔业资源及生态环境监测评价;水产品养殖中质量安全及其投入品使用检验、检测、监测;水产技术培训、渔业信息服务和宣传教育;水生生物保护救护;水产良种选育培育;水产技术工人技能鉴定,涉及行政许可和资质认可的,以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的范围为准。
住所 西安市三桥镇沣惠路2号
法定代表人 杨元昊
开办资金 3897.94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陕西省农业农村厅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2940.14万元 2619.63万元
网上名称 hhf.ac.cn陕西省水产研究所 从业人数  125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2年度能遵守国家有关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能够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2年,我站紧紧围绕农业农村重点工作和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需求,戮力同心,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务。一、技术推广工作。扎实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积极构建“一二五”技术推广框架,向全省示范推广产业发展急需技术、引进新品种,示范新模式。在汉中市五个县区推广“中科5号”新品种,示范稻鲫综合种养模式推广2万亩,受到广大渔企和养殖户欢迎。积极开展循环节水养殖技术模式试验示范、集装箱养殖技术现场指导、陆基圆桶技术推广;研究制定陕西养殖的10种水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管控技术规范,解决管控中瓶颈技术,在全省10个地市试验示范推广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城固县率先开展鲈鱼“育繁推”一体化技术引进,作为解决我省名优养殖品种供苗的模式;一年来,在全省引进异育银鲫“中科5号”“福瑞鲤”等名优新品种4360万尾,使全省良种覆盖率大幅提升;引进“耐盐碱草鱼”新品系1000万尾开展养殖试验取得明显成效。启动全省“渔业急需技术支撑行动计划”,先后组织专家赴37个县区开展养殖技术指导和应急服务,完成线上线下培训13场次,培训基层渔技人员4605人次,切实打通了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二、科技创新工作。紧紧围绕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开展创新性研究,黄河原生经济鱼类乌苏里拟鲿首次在我省人工繁育并驯养成功,得到了农业部渔业局、省厅领导的高度肯定。中国特有世界濒危黄河鱼类兰州鲇突破人工繁殖技术,在国内外率先完成兰州鲇、黄河鲇等鱼类的全基因组测序和基因图谱绘制,为黄河原生鱼类原种保种、种质资源创新利用打下了坚实基础。标准制修订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主持完成的1项食品安全标准被农业农村部、国家卫健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填补了食品安全领域的一项空白;1项黄河濒危鱼类种质资源保护技术被农业农村部批准为国家标准在全国实施,成为黄河流域第一个濒危鱼类种质资源保护标准。三、公益性工作。全面完成长江“十年禁渔”监测评估和黄河渔业资源监测,为落实《长江保护法》和《黄河保护法》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全面完成水产养殖种质资源和外来物种入侵“两项普查”,遴选推荐了30个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种场,上述两项工作在全国均排名前列。出色完成了渔业环境、水产品安全和水产动物疫病“三大监测”,筑牢产业安全防线。在太白县科考中再次发现具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川陕哲罗鲑”野外种群,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站质检中心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资质“双认证”国考,取得绿色水产品认证监测资质;全站有4项病毒检测能力和8项水产品安全检测能力达到国家级实验室水平,公益履职范围进一步扩大,技术能力实现了新的突破。四、驻村帮扶工作。积极拓宽帮扶思路,向宜川县无偿提供水产优良苗种20万尾,协助落实82万元产业项目资金,助力当地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业、中药材种植业等;促成位列全球五百强的中国核工业集团与宜川县政府签订新能源开发合作项目,总投资40多亿元。在全省驻村帮扶考核中以99.8分的成绩位居省农业农村厅驻宜川8个工作队中的第一名,受到了省委农办的通报表彰。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1.2021年度省级单位定点帮扶和驻村帮扶工作考核评定为“好”等次2.2021年陕西省职业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单位奖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