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府谷县> 府谷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府谷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发布时间: 2023-07-10 16:27
单位名称 府谷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人民身体健康提供防疫保障。疾病监测;疾病防治;疾病预防与控制;卫生监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免疫规划流通环节管理及预防接种相关工作;病媒生物监测;预防性健康检查;地方病防控。
住所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新区富康路
法定代表人 孙文飞
开办资金 427.55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府谷县卫生健康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704.84万元 725.59万元
网上名称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益 从业人数  95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2年,在省、市疾控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和县卫生健康局的坚强领导下,我中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二十大会精神,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主要工作情况(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保持良好态势一是建立组织体系,强化领导分工。成立了专项应对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分工明确、职责清晰、落实到人。明确了专家组、流调组、检验检测组、消杀组、后勤保障组的成员及责任。二是加强物资储备,做好后勤保障。按照县防控领导指挥部命令,按需购置、储备、发放疫情防控医疗及应急防疫物资,根据库存数量及时提出采购计划,按程序购置,保障了常态化疫情防控、疫情爆发处置,以及100多次全县全员、区域、城镇、农村地区等全员核酸检测所需的各类设备、防护用品、检测试剂等工作。全年累计采购应急物资12批,约4187.72万元,保障了疫情处置的应急需要。三是加强疫情监测,严格应急值守。我中心按照国家、省、市、县的要求,强化疫情监测,密切关注疫情上报信息,全年应急采集标本33128人份,检测样本125438管2017802份。8月26日实验室12人资源整合到中医院方舱实验室,截止年底,检测约630万人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四是强化培训指导,规范疫情处置。2022年我们通过线上和线下等多种方式,开展了30余次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方案、消毒技术方案、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疫苗接种方案等内容的培训,进一步细化工作流程,确保各项防控措施有效落地。五是积极消杀消毒、有效控制疫情。中心组建10人消毒消杀队伍1支。对乡镇各阳性人员场所、隔离酒店、公共场所,出动197次,对159个场所进行终末消毒,消毒面积达到25.5万平方米,有效的控制了新冠病毒的二次传染。六是强化流病调查、提供关键信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中心流调工作组克服重重困难,住在隔离酒店,哪里有疫情就到哪里,共计流查县域内新冠肺炎阳性人员3061人,排查密接人员4028人,密接的密接2826人。及时准确的流行病学调查是疫情防控的关键环节,为遏制疫情的扩散起到了关键作用。七是克服艰难险阻,支援兄弟县市。在人员非常短缺的情况下,我中心工作人员逆流而上,舍小家为大家。支援了西安疫情、宝鸡疫情、神木市疫情、咸阳机场和西安火车站出口的流调工作。特别是榆阳区疫情形势严峻,我中心17名流调人员积极支援。经过25日连续奋战,共流调阳性人员1780人,排查密接人员10015人,风险点位1090个,为我省疫情防控的“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做出了突出贡献。(二)重点传染病专病专防规范有序1、2022年累计报告传染病445例,无甲类传染病发生。按现住址统计乙丙类传染病报告347例,发病率为135.87/10万;从发病与报告情况来看,发病前五位的是:肺结核、手足口病、乙肝、布病、梅毒。我县传染病防控整体上保持平稳态势。2、结核病防治工作扎实开展。2022年定点医院接诊肺结核病可疑症状者172例,共登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85例,共登记结核病人85例,管理病人85例。截止目前,共发现学生结核病4例。对2所学校的散发病例PPD筛查,均无发现疑似病例。3、免疫规划工作稳步提升。2022年新冠疫苗冷链运转27次,全县累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644161人份,第一剂次接种241960人份,第二剂次接种233872人份,第三剂次接种166472人份,第四剂次1857。累计接种免疫规划类疫苗41591剂次,非免疫规划类疫苗20580剂次。上报AEFI169例(包括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其中一般反应有169例,严重异常反应0例,48小时内上报率为100%。4、慢性病患者管理有序开展。2022年高血压患者累计建档17079例,健康管理率45.41%;规范管理率,64.12%;血压控制率为83.97%。Ⅱ型糖尿病患者累计建档4859例,健康管理率33.56%;规范管理率62.17%,血糖控制率为83.74%。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累计筛查1125例疑似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通过诊断复核符合管理并建档患者人数为933例,检出率为3.74‰;管理率96.65%。5、地方病防治工作大力推进。(1)碘缺乏病监测:一是盐碘监测。全年共监测315份居民用户盐样,碘盐合格率100%。二是甲状腺肿大调查和儿童尿碘监测。随机抽样监测的5个乡镇中各抽取一所中心小学,共调查8—10岁学生学生210名,未检出甲状腺肿儿童。共采集儿童尿样210份,儿童尿碘中位数206.12μg/L,符合技术指标。三是孕妇尿碘水平监测。采集孕妇尿样共105份,尿碘中位数157.61μg/L,符合技术指标。(2)饮水型氟中毒改水效果监测:一是水氟监测:对全县13个乡镇的92个病区村进行水氟检测,全部为已改水村,共采集331份水样,检测结果显示水氟含量均小于1.2mg/L。二是氟斑牙筛查。全县13个乡镇90个监测村总人口数50574人,共调查8-12岁儿童276人,检出氟斑牙患者7例,氟斑牙检出率2053%。(3)布病监测。全年人间布病主动搜索及血清学检测348人,按现住址管理确诊阳性病人39例。(4)鼠疫监测。古城、麻镇两个鼠疫监测点监测任务:血清11份,肝脏19份,脾脏19份,鼠体蚤1份6匹。送往榆林市疾控中心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监测结果:鼠密度处于正常范围,未发现鼠间疫情。(5)地方病患者健康管理及氟骨症免费治疗全县地方病防治信息系统内氟骨症患者共计252人,纳入慢性病管理人数252人,管理率100%。(三)卫生监测工作明显加强2022年全县共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342例,食源性疾病事件7起,无死亡病例。全县职业健康检查机构上报职业健康检查25568人,审核职业健康指标常规监测25568人,完成率100%。对30家采矿业,20家非煤矿企业委托第三方监测技术机构进行工作场所危害因素监测,11月底完成了录入工作。(四)宣传培训与技术指导按时完成1、宣传:一是在县河滨公园、河滨路、金信广场等人群密集处更新宣传栏5期。通过府谷生活网、县电视台等多媒体推送有关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宣传知识13篇,线上开展“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第16个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等健康主题日宣传10次,累计浏览量约2800余人。二是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发放各类宣传单(册)9810余份,其他宣传品9000余件。在全县共设立健康教育宣传栏40余期,张贴刷写宣传标语40余条;2、培训工作。全年按时完成全县传染病、结核病防治、地方病监测与防治、慢性病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免疫规划、卫生监测、流行病学调查、核酸采样等工作培训20余次;3、技术指导:全年对23所乡镇卫生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指导2次,每季度1次。针对指导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整改意见,并要求限期整改。二、主要效益一是提升实验室能力建设。投资535.3万元建成标准理化实验室,现已投入使用;二是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人力资源部门遴选聘用,第三方劳务派遣流调、检验等专业技术人员14人。三、存在困难1、人才短缺,编制不合理。2、卫生防疫津贴未解决。卫生防疫津贴。我中心已上报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但一直未解决。四、下一步工作打算(一)扎实落实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乙类乙管”及其他传染病各项防控措施一是坚持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完善应对准备,调整防控措施,统一规则、分类指导、防范风险,确保平稳有序实施“乙类乙管”。二是将防控工作目标要围绕“保健康、防重症”,采取相应措施,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三是进一步提高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率,在重症高风险人群中推动开展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四是继续落实重点传染病专病专防策略。加强人员培训和基层医疗机构、学校等指导工作。五是做好传染病应急准备。加强应急队伍培训和应急物资储备;加强疫苗、消杀试剂等储备。六是加强居民健康教育素养促进行动。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创新宣传方式,提高群众知晓率。(二)切实加强慢性病防控工作一是着力推进“三减四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依托健康细胞建设,推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建设。二是积极推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通过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提高基层工作人员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服务水平。(三)不断提升卫生监测水平一是开展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工作。完善实验室水质检测认证相关手续,开展水质检验检测工作。二是加强学校卫生监测、食源性疾病监测管理。三是强化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四)继续推进数字化接种门诊建设积极争取市级建设项目,新建、升级改造城区数字化接种门诊4个及乡级接种门诊成为市级示范化接种门诊。(五)努力形成多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局面积极争取县政府,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努力形成一个政府、医疗、教育、公安、妇幼、疾控、基层单位等多部门、多支队伍齐抓共管、联防联控新的局面。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