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周至县土壤肥料工作站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合理利用土肥水资源提供技术与监测服务。土肥水技术推广、资源监测、技术培训、技术开发服务。 | |
住所 | 周至县农商街10号 | |
法定代表人 | 赵永锋 | |
开办资金 | 83.09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周至县农业农村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45.11万元 | 66.83万元 | |
网上名称 | 周至县土壤肥料工作站·公益 | 从业人数 16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年来,我站在局党委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以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为基石,强化管理、狠抓落实、创先争优,顺利地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现将工作总结如下:一、主要业务工作。(一)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2022年度,我单位结合周至县2021年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和2022年周至县化肥减量增效项目,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土样采集处理。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完成40个土壤样品的采集及土样处理工作,目前所有样品已送至指定检测机构。2.试验示范。完成2021-2022年冬小麦肥料利用率试验2个、2021-2022年冬小麦化肥减量试验1个,完成2022年夏玉米肥料利用率试验2个(目前进入样品检测环节);安排2022-2023年冬小麦肥料利用率试验2个;建立化肥减量增效“三新”技术示范片2500亩,主推“旱地冬小麦区缓释肥(减肥10%)+有机肥+种肥同播+无人机叶面追肥”的技术模式。向示范区农户、种植大户及专业合作社免费发放生物有机肥100吨,下一步将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并组织技术观摩,达到以点带面,促进粮食作物化肥用量比常规施肥减少5-10%的目标。3.县域耕地质量等级评价。与西农资环学院合作,结合土样检测结果及调查了解,开展县域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形成评价报告及图册一套,结果显示,周至县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4.025等。4.宣传培训及技术指导。2022年,我单位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技术培训15场次,现场观摩2次,入户宣传指导3次,受益群众800余人次,发放技术宣传资料10000余份,发布施肥指导意见3份。5.农户施肥调查。在全县遴选100户普通种植户、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主体为对象开展农户施肥调查,全面了解我县主要农作物农户施肥现状,掌握县域肥料总体需求和主要农作物用肥水平。(二)外来生物入侵普查。2022年,我县承担外来入侵普查工作。本次普查工作历时4个月共完成10个生境,覆盖20个乡镇、46个行政村,涉及10条踏查线路、10个标准样地及40个标准样线,上传影像资料240张。发现入侵植物主要有野燕麦、黑麦草、皱果苋、反枝苋和小蓬草5种,为防控农业外来植物入侵提供科学依据。(三)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治理修复)试验示范。遵循“核心试验—连片示范—全域辐射”的基本路径,在终南镇豆村建设100亩的集中连片示范区,集中示范药菌肥于一体的微生物农艺治理修复技术模式。共计发放生物有机肥178吨、微生物菌剂100桶(10L/桶)。在示范区内建设了1个面积5.2亩的核心试验区,开展化学药肥替代、原位钝化及数字化治理等技术模式的筛选和效果验证试验。结合项目实施前后土样、水样及果实样的检测,“增施有机肥+微生物菌剂”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治理修复)技术模式初步取得成效。辐射带动全县受污染耕地区域内的种植户对耕地的科学管理,有力保障了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示范点建设。一是在司竹镇、终南镇、马召镇建立农作物秸秆收购点3个,配备碎枝机、碎木机及装载机设备共7台,开展秸秆回收900吨;二是通过技术合作,开展了1个50吨的农作物秸秆肥料化堆沤试验,探索猕猴桃秸秆堆肥的技术模式;三是在县内筛选确定西安恒茂肥业有限公司为项目企业,以补贴的方式鼓励企业利用粉碎秸秆生产有机肥,年利用粉碎秸秆900吨。(五)周至县第三次土壤普查。2022年8月,我县开展了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按照技术规范和要求,完成了614个样点的所有外业调查采样工作。其中表层样点587个,剖面样点27个,涉及县域内耕地77个、园地261个、林地267个、草地9个。分6批次将587个表层样品(含12个平行样品)、1842个容重样品和177个水团样品分批次转送至省级指定的制样室进行制样。(六)农业科技大培训。今年,我站利用农闲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及实用人才培训、咨询、示范和推广服务,在全县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增施等技术。二、取得社会效益。(一)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通过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化肥减量增效项目实施,示范区氮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60余万亩,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示范点建设。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应用面积达0.5万亩以上,示范区群众满意度达到100%。(三)周至县第三次土壤普查。第三次土壤普查587个表层样、27个剖面样、1842个容重样已检测完成。(四)农业科技大培训。全年开展农业科技培训28场、现场观摩2次、入户宣传指导3次,受益群众2890余人次,发放技术宣传资料10000余份,发布施肥指导意见3份。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对科学种田和耕地保护的认识。三、工作存在问题。(一)部分农户依然按照自己的施肥习惯,对耕地保护科学施肥技术认识不到位,使新技术推广不能全面覆盖。(二)土肥、农环工作量大,人员配置少,部分工作没有配套资金,导致相关工作滞后。(三)由于基层业务单位承担着其他工作,致使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培训时间较少,需要加强综合业务能力提升和知识更新。四、改进措施。(一)结合科技大培训,充分利用媒体、宣讲栏等渠道,多途径宣传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技术在保护耕地、提质增效、保护农业生态、稳定粮食和经济作物安全上的作用和意义,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实施的积极性。(二)及时和上级业务部门对接,争取相关工作资金,和县级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力争资金不被整合。(三)积极参加上级业务部门培训,结合自学,进一步提升综合业务能力,更好服务于农。五、下一步工作打算。(一)业务重点工作。1.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一是完成40个土壤样品的检测和数据整理分析工作;二是完成2022-2023年度冬小麦肥料利用率试验2个;三是加大化肥减量增效示范片“三新”技术媒体宣传力度,并组织好技术观摩,达到以点带面,促进粮食作物化肥用量比常规施肥减少5-10%的目标;四是完成化肥减量增效项目总结验收工作。2.周至县第三次土壤普查。完成三普740个样品检测工作,并进行数据汇总整理和分析,同时按照技术规范要求,建立符合标准的县级土壤普查数据库,形成土壤普查成果报告。3.外来生物入侵普查。2023年,我站组织部分人员对2022年普查工作结果进行查漏补缺,确保普查样地调查“三覆盖”。4.继续做好周至县2022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工作。5.继续做好耕地土壤污染防治和耕地环境土壤监测工作。6.农情上报工作。按时上报土壤墒情24次、门市肥料信息12次,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工作12次。7.认真做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工作。8.做好水源地保护宣传工作。(二)省、市项目申报情况。1.陕西省耕地质量与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站,计划申报2023年化肥减量增效项目(资金30-50万元)。2.西安市农业农村局科教处,计划申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资金50万元)、计划申请受污染耕地修复治理项目(资金20-30万元)。3.西安市农业农村局农技中心土肥站,计划申请化肥减量增效项目(资金3-5万元);市农环站,外来生物入侵、秦岭北麓水源地宣传与保护(资金3-5万元)。4.2022年外来生物入侵项目资金6.8万(工作已完成资金却被整合)。建议2023年局里加大协调力度,确保重点项目工作资金能正常使用。(三)其他工作。1.安全生产工作。认真做好单位及行业安全生产工作。2.疫情防控。扎实做好单位、家庭及个人的疫情防控工作。3.加强工作人员自身建设。组织单位工作人员每周学习农业科技新知识新技术、积极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各类农业技能培训班,提升为民服务的能力。4.环境卫生整治。按照责任分工,继续做好单位及责任路段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5.扫黑除恶工作。扎实做好扫黑除恶问题整改工作。6.做好上级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2021年度全市土肥工作先进集体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