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和改革局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确保渭南高新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统筹协调渭南高新区经济管理;完成重点建设项目立项审批和申报、协助企业争取各类政策及项目支持、协调渭南高新区物价管理。 | |
住所 | 渭南高新区崇业路16号 | |
法定代表人 | 李伟峰 | |
开办资金 | 157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补助 | |
举办单位 | 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299.23万元 | 206.8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18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2022年无法定代表人登记变更等事项。无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2年度,我单位在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严格执行本单位章程,按照核准登记的宗旨业务范围开展活动,规范使用证书。现将一年来的履职情况公示如下:一、开展主要情况(一)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有力。认真贯彻落实“高质量项目建设推进年”要求,开展“项目建设攻坚月”专项行动,推进重点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达产。进一步优化全区重点项目包联制度,以党工委管委会名义印发了《关于分解落实2022年重点项目计划的通知》(渭高党办发﹝2022﹞2号)文件,将全区重点项目分解至各包联单位。定期开展项目建设跟踪问效,召开项目专题推进会16次,项目集中开工动员会12次。积极承接省市项目建设观摩活动,木王科技扩能提产、达刚路机深化“两化融合”,以上两个项目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带队观摩检阅;承办了全省2022年高质量项目推进会暨渭南市2022年1-2月项目集中开工动员会。强化项目策划对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先导作用,牵头成立了项目策划工作专班,重点聚焦创新驱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领域,策划重大项目20个,总投资135亿元,进一步充实辖区项目盘子。指导各部门申报中省预算内投资十四批次,争取中省预算内投资2980万元,省级专项资金555万元。储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三批次,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核项目9个,过审债券额度14.08亿元,成功发行专项债券3.38亿元。56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18亿元,高新五小等15个项目建成投产投用。(二)经济综合工作成效显著。积极发挥部门经济综合管理职能职责,深入贯彻落实中省市有关稳经济大盘会议精神,扎实落实中省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稳投资、促消费、抓创新,力促全区经济平稳向好发展。一是统筹发力,促进经济稳增长。广泛征求意见,制定印发了《2021年渭南高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2年计划》。先后印发了《渭南高新区关于支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渭南高新区稳外贸促消费工作若干措施》、《渭南高新区支持创新发展若干措施(试行)》等政策措施,为经济稳增长提供坚强的政策保障。紧抓“五上”企业培育,全面走访摸排、实时跟进区内各类企业入库纳统情况,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家、限上商贸企业4家、服务业企业1家,为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后劲。二是多措并举,优化服务企业力度。召集全区20家重点企业代表召开企业家专题座谈会,召集区内有融资需求重点企业开展银企对接会,定期梳理企业意见建议清单,第一时间为企业协调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牵线搭桥缓解企业融资压力。指导区内企业申报中省市项目186个、示范企业20个;申报2023年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8项、2022年渭南市科技计划项目25项;申报省外贸发展专项资金项目1个、陕西省外贸发展专项资金4个;组织渭南万达广场商业管理有限公司申报绿色商场;培育渭南木王科技为上市后备企业,全年帮助企业争取各类政策支持资金近一亿元。三是对标先进,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对照国家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定位要求,紧抓建设“秦创原”科技创新平台机遇,着力打造秦创原(渭南)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总平台和总窗口。制定印发了《渭南高新区支持创新驱动发展若干措施》,围绕建设立体联动“孵化器”、科技成果产业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三大目标,加快谋划布局了一批重大平台、重要活动、成果转化项目。完成技术合同登记3.09亿元,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20项,开发落实科研助理岗位213人。秦创原渭南科创示范园及知识产权检察保护中心在中创高科云谷揭牌,组织申报省级“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项目11个,占全市比重36.7%。组织企业积极参加“第十一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暨第二届陕西秦创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美益特、渭南世纪美爱医疗公司分别获得二、三等奖,钰芯融智机器人等6家企业获得优秀奖。(三)综合协调职能作用发挥明显。积极发挥部门综合协调职能职责,深入推进节能降耗、散煤治理、渭化搬迁改造、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价格监督认定等相关工作。一是能耗“双控”管控有力。对照年度目标任务,及时向各区内各重点用能企业下达了年度节能目标任务,联合区统计等部门定期分析研判,定期对渭河重化工、渭河洁能等企业进行现场检查,督促其严格落实各项措施,强力推动节能、煤炭削减和企业可持续发展,并对能耗持续上升的情况通过现场约谈、书面预警等方式要求其限时整改,确保顺利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截止2022年11月底,规上工业非电力用煤控制在219万吨以内,较2021年同期增加19.6万吨。二是全面巩固散煤治理成效。2022年初印发了《渭南高新区2022年秋冬季散煤治理成果巩固工作方案》和《关于严格做好散煤管控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各单位职能职责及监管重点任务。组织街道办及各相关单位,按照属地监管、行业归口管理等职能持续开展排查及整治,引导群众自觉遵守禁燃区“双替代”改造工作,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对已开展改造群众已按程序和相关规定将运行费补贴资金234.81万元全部拨付至群众电表账号,确保改造群众充分享受到政策红利。同时,对2022-2023年采暖季运行补贴资料进行汇总并已报区财政局。二、社会效益情况2022年我局承担的全区主要经济指标进展情况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前三季度可比增长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完成162亿元,同比下降28.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12.5亿元,同比下降2.2%;工业增加值增速可比下降1.1%;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5.17亿元,同比增长10.7%。三、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存在的问题:一是投资支撑严重不足。受房地产行业下滑严重影响,前三季度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6%,按照全年增长9%测算,四季度需完成投资81亿元,月均27亿元,初步测算,仍有51亿元的投资缺口亟需补齐。10月8日以来,主城区接连实施管控措施,90%以上的建筑工地持续停工,项目进展和投资完成量受影响较大。二是工业稳增长压力较大。受国际环境工程机械市场持续低迷、新冠疫情及工业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工业总产值大幅度下降,工业稳增长压力较大。整改措施:一是紧盯项目入库纳统,详细梳理已开工未入库项目清单,建立挂账销号制度,逐项目对标入账销号。加大对近期可开工项目的推进协调力度,确保尽快达到入库条件。结合全区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统筹谋划,扎实开展项目策划包装储备工作,加大力度争取中省政策及2023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有效缓解我区资金压力现状。二是贯彻落实中省市稳工业一揽子措施,特别是国务院稳经济6个方面3项措施,靠前发力、适当加力,多措并举助企纾困,稳住经济发展。积极策划优质工业产品推介会,推动中联、北人、木王等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龙头稳产扩销,切实提高市域乃至省域内产业链配套率。四、下一步工作打算1.抓好“十四五”规划纲要的中期评估,充分考虑扩区后的发展方向、增长潜力等,科学调整主要指标任务;编制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辖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加强对宏观经济运行的预测、预警、监控,横向关注发展动态、纵向注重协调落实,做好月度、季度经济分析,为党工委、管委会决策提供参考。2.建立健全项目策划推进机制,指导各部门做好项目谋划和论证,在全区形成重视项目策划、主动策划项目的良好氛围,全面提升项目策划的数量和质量。3.狠抓项目高质量建设,结合全区实际情况编制2023年重点项目实施计划,对项目进行动态管理,促进项目梯次高效推进。4.持续抓好工业经济运行,摸清梳理两区合并后工业盘子,积极落实省市支持工业倍增计划、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等政策,“一企一策”梳理解决企业融资、用工、用能及要素保障等实际问题,指导企业享受政策红利,让企业受鼓舞、强信心、稳预期。5.围绕全区主导产业链条,依托工程机械、印刷装备、新能源等优势产业,扎实做好延链补链固链文章,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思路,制定路线图、下达任务书,招引实施一批全产业链项目,推动朗赫掘进机、迪博电子等落地项目快速建设,切实打造特色鲜明、更具竞争力的区域经济板块,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加快优势产业集聚发展。6.坚持将纾困帮扶作为企业发展的兜底举措,千方百计保障中小企业快速成长。支持陕西智拓、科赛机电、美益特等9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以“专精特新”为标杆,加大研发投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产能技改增效,逐步壮大企业规模。7.实施“龙门计划”,建立拟上市后备工业企业数据库,确保木王科技年内新三板挂牌,推动北人印机完成股改,培育工业经济增长极。8.加快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加强部门衔接沟通,在企业登记注册后提前介入,将科技创新政策作为其中一环。实施科技创新龙头企业培育工作,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具有较强行业引领能力和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型龙头企业。鼓励企业与国际知名企业进行技术合作,不断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深入推进“异地孵化”模式,积极承载中省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项目转化落地。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