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西安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污染防治执法•生态保护执法•核与辐射安全执法•地下水、农业面源防治执法•开发土地、矿藏生态破坏执法•自然保护地生态破坏执法•流域水保护执法 | |
住所 | 西安市碑林区大学东路4号 | |
法定代表人 | 赵元伟 | |
开办资金 | 3824.2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西安市生态环境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1129.99万元 | 12436.37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101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2年以来,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在市局党委的坚强领导和精心指导下,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心工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组织开展生态环境执法专项行动,持续保持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严厉打击的高压态势,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做好执法保障。业务开展情况一年来,支队严格按照全省生态环境执法工作要求,突出“三个治污”,落实“五个精准”,注重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提升执法质效上展现新作为。(一)服务大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蓝天保卫战方面,强化工业源、移动源管控,组织机动车及非道路移动机械、工业炉窑、挥发性有机物企业、垃圾焚烧发电厂执法检查,开展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巡查,对重点企业实施驻厂监管。碧水保卫战方面,开展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组织对重点流域涉水企业专项执法检查,对乡镇级“千吨万人”饮用水源地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进行专项执法检查。净土保卫战方面,开展黄河流域“清废行动”,完成渭河(西安段)干流两侧10公里范围内固体废物倾倒点位排查整治任务;对全市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开展专项督导帮扶。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对秦岭区域内工业企业、水源地、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乡村旅游集中地区、环境风险隐患开展执法检查。(二)维护稳定,持续有效开展维稳安保工作。一是扎实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对较大等级以上环境风险企事业单位进行全面排查,发现并整改安全隐患184个;督促企业开展环保设施风险评估,建立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开展各类环境应急演练260场次。二是科学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妥善处置因交通事故、外地市输入等引发的次生突发环境事件5起。三是围绕“防风险、除隐患、保安全、迎盛会”活动要求,组织全系统开展安全生产百日活动,发现并整改安全隐患10个。四是加强危险废物和核与辐射环境安全执法。联合西安铁路运输检察院、市公安局,深入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行动,办理涉危废案件16起,办理涉自动监控案件3起,罚款298万元,向公安移送案件线索2个,公安立案2个;组织各区(县)执法大队、开发区执法机构对辖区涉核与辐射工业企业放射源、射线装置的环境安全和防护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共抽查检查企业187家;开展工业探伤类及仪器仪表类单位辐射隐患排查专项执法检查行动,共检查企业460家。五是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工作。深入学习《反有组织犯罪法》,加强与市公安局密切沟通,筹备设立市生态环境局、市公安局行刑衔接办公室,建立健全行业有组织犯罪预防和治理长效机制。开展了扫黑除恶知晓率和行业治乱满意度调查,公众对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的知晓率和行业治乱满意度均达到100%。深入开展行业专项整治,整治行业乱象42起。(三)提升服务,有效维护群众环境权益。支队紧盯群众身边反应强烈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展执法检查,了解群众诉求,妥善解决各类矛盾纠纷。全年直接办理省、市批办投诉和舆情信息25件,按时办结率100%,经办的各类投诉问题均得到有效解决,未发生一起涉稳舆情事件。制定出台《西安市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实施办法》和《西安市生态环境局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实施细则》,为后续市区两级具体实施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工作奠定了基础。(四)规范行为,有效提升执法队伍履职能力。一是深入开展执法大练兵活动。通过大练兵竞赛、培训和监督帮扶,选拔和培养执法业务骨干。二是加快执法信息化建设。通过移动执法系统规范执法行为,建立“双随机一公开”动态信息库,将污染源单位纳入信息库,依托无人机、热点网格、微信工作群等手段,提升执法效能。三是配备执法装备1651件套,建立执法装备使用台账和管理制度,为现场执法工作提供便利和技术支持。四是为全市727名执法人员配发制式服装,提升生态环境执法队伍规范化管理水平,展示执法队伍良好精神风貌。(五)围绕中心,在优化营商环境中体现担当作为。支队通过转变执法方式、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服务理念、严格规范执法,为优化营商环境做好保障。严格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实施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印发《西安市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实施细则(试行)》,对纳入正面清单的138家企业减少现场执法检查次数,利用污染源自动监控、用电监控、视频监控等非现场方式指导帮扶企业,优化营商环境。全年对纳入正面清单单位共计开展非现场执法1483次。对区县、开发区7个执法大队(机构)开展现场执法稽查,组织编写《西安市生态环境保护行政处罚案件办理制度》。(六)加强引导,把握舆论宣传的主动权。坚持执法普法与专项宣传相结合,不断提高企业守法的自觉性。全年共开展各类宣传活动11次,在陕西汽车控股集团开展“普法进企业危废管理经验交流”座谈会和在西安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开展“普法优先以案释法说理执法”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取得良好效果。通过系列宣传活动,排污企业环保意识不断加强。积极通过报纸、微信、抖音和网站等宣传平台,大力宣传生态环境执法动态。全年撰写信息稿件135篇,累计被中央、我省和我市媒体采用57篇。取得的社会效益2022年,全市生态环境执法队伍优化执法方式,提升执法效能,严格规范执法,统筹开展了十五项专项执法行动。全市出动执法人员51466人次,检查企业22957家次,对984起环境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收缴罚款4665万元;实施查封扣押案件1件。其中支队对226起环境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收缴罚款1036万元。全市累计检测各类机动车8.93万余辆,查处超标车322辆。检查非道路移动机械使用单位6700家、机械3.2万余台,查处未编码登记和超标机械共411台。存在的问题(一)执法与管理衔接不足,信息传递不及时。执法单位与管理处(科)室缺乏高效沟通,针对违法行为多发、环境监管薄弱领域开展重点专项执法还有待进一步强化。(二)执法水平参差不齐,执法能力有待提高。尤其在发现问题能力、案件证据收集、法律适用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短板,部分执法人员缺乏认真学习钻研的精神,进取担当意识不强,难以承担高标准的执法任务。(三)生态环境领域跨区域、跨部门联合执法有待加强。由于各区域、各相关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建立长效机制方面还有所欠缺,大多是需要联合执法时临时联系,跨区域、跨部门的协作关系还不够稳定。需要进一步深化合作交流模式,畅通信息共享渠道,优化联合执法方式,提升联合执法效能。四、2023年工作计划2023年,支队将以“编好一张清单、抓好两个源头、建好三部系统、用好四项机制”为核心,紧密围绕全市生态环境保护中心工作,不断加强队伍建设,针对环境质量突出问题,高举利剑、铁腕治污,严厉打击违法行为,保障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切实维护环境安全。(一)编制实施污染源责任清单,实现一张清单管执法,逐步改变违法常态加快推行污染源责任清单制度,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将普法宣传聚焦于污染源头,以排污许可制度为核心,帮扶指导排污单位梳理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并督促落实,实行“事前告知”的柔性执法手段,督促排污单位学习守法清单,落实排污单位生态环境主体责任,全面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守法环境。同时编制现场检查实施清单,作为执法人员开展执法检查工作的标准和依据,统一执法检查标准,实现“一把尺子量到底”。(二)狠抓固定源和移动源两个源头,有针对性的打击违法行为,提高执法精准性支队将加强与市局业务处室的沟通,掌握目前全市大气、水、固体废物、核与辐射安全、机动车和非道等领域基本情况,分别梳理固定源和移动源的执法重点,有针对性的对违法行为高发易发的区域、行业组织开展专项执法行动,确保专项执法行动能够发现一批共性问题,打击一批违法行为,规范一批行业乱象,最大程度发挥综合执法对于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保障作用。(三)推进执法信息化建设,利用三部信息化系统,实现综合执法全程线上管理固定源方面,加快推进智慧生态环境监管执法系统建设,以排污许可数据作为执法对象基础数据库,整合法律法规及流程管理模块,实现指挥调度、现场检查、案件办理、统计分析全程线上操作,着力提高执法工作效率,使基层执法人员将主要精力投入现场执法。移动源方面,全面建成机动车尾气排放综合管理平台和机动车排放定期检验监管平台,整合移动源执法、交通空气监测、污染源解析等数据,提高监管能力,坚决打击弄虚作假违法行为,逐步实现移动源污染精准防控。(四)用好四项机制,深入推进执法方式转变,逐步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综合执法体系加强综合执法工作机制建设,研究制定非现场监管制度、第三方辅助执法制度、典型案例指导制度等,加强制度落实情况跟踪评估,构建完整的综合执法制度体系。落实行政执法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在综合执法支队设立市生态环境局、市公安局行刑衔接办公室,安排干警在支队驻点办公,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及时会商研判案件线索,打击一批生态环境领域违法犯罪行为。制定完善监测执法联动机制,研究制定执法监测联动方案,通过建立联席会议、联络员、重大问题会商、信息交流及联合培训机制,健全执法监测协同作战体系。落实大练兵活动常态化机制,对全年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活动早安排、早部署,突出实战、实训、实效,定期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调度统计和考核排名,确保在全省及全国执法大练兵活动先进评选中取得荣誉。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2022年,先后有4名同志受到国家部委表彰通报、通报表扬,5名同志受到省级部门通报表扬,3名同志受到市级部门通报表扬。支队获得全省执法大练兵非现场竞赛比武团体一等奖、执法监测联合网络答题集体三等奖和执法监测现场竞答团体三等奖。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