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西安市环境监测站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环境保护提供监测保障。辖区内污染源监督监测·收集整理相关环境监测数据和资料·环境质量和排污综合分析,编制环境监测报告·环境监测网络的技术指导、质量保证和技术考核·为排污征费、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和污染纠纷仲裁提供监测数据 | |
住所 | 西安市长安区建业三路7号 | |
法定代表人 | 宋文斌 | |
开办资金 | 7314.18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西安市环境保护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4950.24万元 | 6072.41万元 | |
网上名称 | 西安市环境监测站 | 从业人数 103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度,我单位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按照有关规定办理了变更登记,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工作开展情况2022年,我站坚持监测“支撑、引领、服务”定位和职能,为确保深入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坚强技术保证。(一)服务生态环境管理,完成省市各项监测任务圆满完成省厅、市局安排的各项监测工作任务,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高质量支撑。例行监测方面:完成了每月34个断面地表水、14个点位市级饮用水监测工作。完成上半年秦岭北麓西安段22个峪口水质监测工作,下半年58个峪口点位质控考核工作。完成全年国家网采测分离1200余个样品分析工作。完成全年3次16个省控断面水生生物eDNA现场监测及样品预处理制备工作。完成今年每月全市26个点位的双缸降尘及6个碱片的监测。完成渭南25个点位和新增铜川8个点位共34个点位的空气自动站手工颗粒物PM2.5、PM10双机比对监测。完成两个辐射自动站每周1-2次维护管理,上报有效监测数据720组。完成饮3、饮4、饮5、饮6市级城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每月一次的饮用水水样放射性指标分析工作。执法监测方面:完成市监理处二次下达的秋冬季攻坚行动43家企业的监测,以及四家加油站的监测。参与省厅组织的2022年排污许可证后监管专项交叉执法行动及北洛河干流入河排污口专项排查工作。监督性监测方面:完成污水处理厂全年一次全指标的监测。完成每季度一次江村沟垃圾填埋场6口监测井的地下水监测。完成灞桥电厂、户县大唐电厂、西咸渭河电厂和西咸大唐电厂的烟尘烟气等监测和数据有效性比对监测。完成了江村沟垃圾填埋场地下水(6组)放射性分析工作。完成西安市30余家电磁辐射和核技术利用单位监督性监测重点监督单位抽测工作。完成十余次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省控站运维方面:负责运维渭南、铜川和韩城三市34个省控空气自动监测站,数量为全省最多。为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可靠,建立长效机制,加强监督与技术培训,加强人员质量意识,加大资金投入。(二)帮扶区县站,加快推进区县站监测能力建设加大对区县站的能力建设帮扶力度,一是倒逼提升区县站的能力,协助市局对区县站制定监测绩效评估方案并参与评估;二是加强对区县站的培训,对区县站开展5次技术培训,加大对常规监测业务的技术培训,组织区县站开展了58个峪口水质月度监测和西康铁路噪声监测等。三是协助阎良区监测站重新取得监测资质;四是提供资金保障,为长安区监测站建设争取到了应急设备。(三)补短板练内功,强化监测能力围绕监测体系建设目标,对标对表能力建设评估指南等要求找差距,开展资质认定复评审和两次扩项。一是通过两次评审,我站监测能力由10大类239项384个参数提升到11大类239项830个参数,参数提高一倍,监测能力迈出坚实一步。二是陕西省“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监测示范实验室”在我站挂牌,成为首家具备环境空气117项挥发性有机物监测能力的监测站。(四)谋划重大项目建设,满足生态环境监测新形势新需求为有效提升监测水平,加强市县两级站能力建设,完成地下水双源、应急监测、升级改造皂河等6个原有水质自动监测站、更新实验室老旧仪器等项目。加快对生态环境重点问题突出问题的监测能力建设,谋划西安市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监测示范站建设、渭河水质预测预警能力建设、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升级改造、声环境功能区划分及优化调整等重大项目。(五)树立服务大局意识,持续做好生态环境安全工作。坚持监测灵敏、监测准确、为我市生态环境管理和突出环境问题提供技术服务。应急监测方面:全年共参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5起:3.21临潼零口收费站东乙胺疑似泄漏事件、3.22疑似辐射源遗失应急监测、4.25西安绕城高速汉城服务区北区正丁胺泄漏事件、7.27清河石油类污染事件和9.17临潼临兴高速锂电池车辆着火突发环境事件。参与省厅组织的智慧支撑2022云水上环境应急监测演练,获得全省第二名。编写《西安市环境监测站关于2起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案例的分析总结》,并报省站下发各市交流。投诉监测方面:站领导和技术人员多次耐心、专业地回答噪声投诉人员关切问题,并接待投诉代表给予技术规范详尽的解释答疑,协助市局解决了西北大学化学楼噪声投诉昼夜、庙后街居民噪声投诉夜间等“老大难”的问题。连续10天,对保利林语溪小区8幢住宅楼开展监测,其中5号楼24小时连续监测,共进行32个室外、3个室内35个点位不同时段的昼夜噪声现状比对监测。(六)强化质控管理,确保监测数据“真准全”一是制定《2022年质控管理工作计划》二是按照省厅技术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工作安排,制定《2022年上半年西安市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实施方案》,组织全市监测技术人员持证上岗证考核工作,完成我站上岗考核共计54人,933项次。配合考核组在我站完成对全市167名监测技术人员上岗证理论及现场考核,涉及12大类135项,414项次。三是参加总站2022年度国家网能力验证四次6个项目,全部合格。参加省站的硫化物、氮氧化物能力验证考核,全部合格。参加省市场监管局的化学需氧量、铅的能力验证考核,全部合格。(七)强管理重培训,加强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作风和技术过硬的监测队伍:一是以工作绩效考核为抓手,把工作业绩放在考核的首要位置,加强日常考核,把考核结果与优秀先进、绩效工资增量、职称评审挂钩,形成竞争的氛围;二是强化人才培养,积极参加省厅组织的“监测数据质量提升宣贯月”系列活动,参加生态环境执法监测联合网络答题活动,我站5名同志成绩进入全省前60名。推荐优秀人员参加执法监测大练兵知识问答活动,获得全省第三名。参加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优秀报告(论文)评选活动,获得三等奖。二、存在问题(一)站领导班子急需健全,中层年龄偏大,常年未交流。急需优化科室,补充新人,满足监测及服务管理需要。(二)考核机制、职称评审晋升制度、财务制度等不健全。(三)近几年,省市考核逐年增多,2023年多达十几项,对市站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急需转型应对新形势新需求。三、下一步工作思路及举措(一)提升内部管理增效率一是争取完善班子建设,逐步加强中层干部队伍建设;二是逐步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的考核制度,充分应用考核结果,体现在工资绩效分配、职称评聘及晋级等方面;三是争取补充“新鲜血液”,协调统筹区县力量;四是逐步调整科室和岗位设置,满足环境管理的需求。(二)加强数据分析提升水平一是提高监测数据的分析水平。以2022年质量报告书编写为抓手,转变方式,报告书由职能科室牵头承担相应篇章,形成责任明确、组织有序、广泛参与、培训提高、充分讨论的工作机制,全面提高市站数据综合分析技术水平;二是进一步提高监测预警会商质量,监测方面加强数据收集汇总分析、预警会商方面做到预报准确、预警快速、措施有效;三是加强技术培训,开展origin、gis等一系列绘图、数据处理软件的培训,提高技术人员水平。(三)提升监测能力保持领先一是以挥发性有机物监测示范实验室为依托,开展环境空气和工业园区相关监测,逐步解决污染源有机物监测中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土壤和固废监测能力;二是依托扩建颗粒物组分监测及光化学污染自动监测站项目,开展大气突出问题研究;此外,开展新型污染物监测技术贮备和研究;三是提升应急监测、辐射监测及投诉类监测水平。进一步优化应急监测程序,逐步形成市区联动机制,突出“快、准、实”,强化实战演练;提高噪声等投诉类监测技术水平;(四)发挥技术优势提供支撑为市局管理提供监测相关的各类技术服务。在区县监测站优化整合、打造特色、能力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监测工作绩效评估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建设标准样品共享库,为区县站提供帮助。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我单位有资质认定计量认证证书,证书有效期至2028年6月21日。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