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西安市> 西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信息中心

西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信息中心

发布时间: 2023-06-08 15:36
单位名称 西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信息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网络提供服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网络与部、省信息网络的连接及信息交换·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和系统维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数据的管理维护及于其他相关部门的网络连接、信息交换
住所 西安市雁塔区建工路28A
法定代表人 蔚国刚
开办资金 212.19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西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553.26万元 1830.79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25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对我中心事业单位负责人证书正、副本进行了补(换)领更换,没有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全年工作完成情况2022年,局信息中心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工作思路,全力推进“完善社会保障网络体系建设”,围绕“全数据共享”“全服务上网”“全业务用卡”,为我市人社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信息化支撑和保障。(一)推进“全数据共享”。2022年,按照部署安排和业务需求,已经基本形成了纵向归集回流、横向共享交换和内部统一协同的数据共享格局,为智慧人社建设提供有效可靠的数据基础。一是纵向数据归集畅通。全年共向省人社厅实时归集21.9亿条数据,包含就业失业登记、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以及劳动监察等相关业务信息数据,为全省业务协同提供支撑。同时,向市大数据局归集23.2亿条数据。二是对接协调外部数据共享。积极协调市民政局、市卫健委、市医保局和市大数据局等部门,建立了人社、民政、卫健业务数据共享机制,打通了医保数据共享渠道,应用核酸数据实现社保待遇领取资格“无感认证”。同时,协调获取教育部应届高校毕业生、全省工商注册和全省养老保险等跨层级数据回流,应用于部分业务系统。三是全力推进数据库建设。以社保卡数据为基础,制定了人社数据管理规范和基础库建设方案,已完成4000多万社保卡人员基本信息和15万户参保单位基础信息数据入库,并按照“一人一数”的原则完成社保卡业务数据与基础数据库的融合。四是强化业务数据治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依托业务经办规则,初步完成了我市常住人口社保卡持卡数据清理整治。依托全省养老保险数据与基础库数据,比对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业务数据中的疑点数据,制定了社会保险数据初步治理方案。(二)推进“全服务上网”。2022年,不断升级改造人社业务系统,巩固优化公共服务平台,已基本实现了人社业务全程系统操作和以网上办事大厅、手机客户端、微官网以及小程序等四位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229项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掌上办,累计为个人和单位提供7900.5万次服务。同时,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不断引入数据比对,持续优化服务流程,贯通业务环节。探索在“互联网+工伤保险”系统建设中,贯通“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工伤待遇兑付”全业务流程和数据共享,实现工伤保险业务“一次申报”“全程网办”。落实政务服务一体化要求,基本完成我局服务事项与“秦务员”、“i西安”的全面对接,实现统一登录、统一评价和业务数据实时归集。此外,探索潮汐座席、创新智能客服、强化绩效管理,有效发挥12333咨询服务热线服务民生作用,全年共服务290万人次,人工接听率达70%以上、综合接听率保持在90%以上。配合处理涉及人社领域12345工单共6169件,办结率100%。(三)推进“全业务用卡”。2022年,不断强化社保卡管理、优化服务、拓展应用。截至2022年底,我市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已达1234.15万人,电子社保卡持卡率为55%,且社保卡在人社领域、医保领域的应用不断夯实,基本实现了持实体社保卡(刷电子社保卡)借阅图书功能。一是强化管理、管控风险。贯彻落实社保基金风险排查和社保基金管理提升部署要求,不断通过数据比对、重点排查等方式,集中清理死亡人员社保卡和“睡眠卡”18.23万张。二是优化服务、贴心为民。持续开展社保卡服务到企业、下乡村、进社区服务,不断推进社保卡业务向区县和银行网点延伸,全市社保卡服务网点已达1245家,在全省率先实施了邮寄发卡、潮汐窗口、网上亲友代办等便民举措,引入数据计算,大幅减少社保卡事项办事材料、压缩办事周期。三是夯实基础、拓展应用。通过系统改造、流程优化以及数据比对等形式,在76项人社业务领域中推行了社保卡应用,其中45项身份凭证应用、15项查询功能应用、16项待遇发放应用。特别是全力推动养老保险待遇入卡工作,截至11月底机关养老保险待遇入卡率为96.63%、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入卡率为75.72%,入卡率大幅提升。同时,进一步夯实社保卡医保领域应用功能,并积极拓展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以及数字人民币等领域的应用,交通出行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文化体验应用已在西安图书馆试行。(四)巩固安全防线。始终坚守安全底线,不断强化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按照局党组部署要求,建成业务系统数据同城灾备系统,解决了核心数据多年无备份的问题。落实网络安全措施,及时完成公共服务域名切换,切实提高公共服务应用安全和访问质量。引入专业网络安全机构,全面排查弥补数据机房和网络安全漏洞短板。坚持日常巡检、定期演练和重点排查相结合的风险防控机制,切实提升网络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全年没有发生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事故,总体平稳。二、工作成效亮点和措施(一)建设掌上大厅,实现“家门口就业”。按照全省“秦云就业”建设部署安排,落实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指示要求,以秦云就业莲湖分站为基础,融合省级、市、区县级三级人社部门所有网上服务事项,群众可在秦云就业区县掌上大厅完成人社所有网办事项办理,无需在多平台切换。同时,将全部家门口招聘岗位数据分解到街道,群众可通过就业地图选择就近或意向区域就业岗位进行求职,群众办事、求职的体验感和获得感进一步提升。(二)拓展服务渠道,实现社保卡“随时随地办”。为进一步方便群众办理社保卡业务,通过强化社银合作拓展1500多个“家门口”服务网点、开设“潮汐窗口”实现随办即走、走村进社区送服务到家等形式,设身处地的想方设法为持卡群众提供不断优化便捷的服务。同时,积极协调沟通,开发线上功能,实现6家合作合作银行开通“邮寄发卡”服务,实现“人坐家中、卡送到位”,进一步畅通线上制卡领卡渠道。(三)创新指端服务,实现人社业务“在家办”。在不断优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不断引入大数据计算,持续优化公共服务功能。整合社保卡业务,群众一键登录即可尽知卡状态。同时,还开发社保卡了“亲友代办”,帮助9063名老人和少年儿童实现了社保卡相关业务线上办;在微信端上线并不断优化12333智能客服,为28万人提供90万次咨询服务,免去热线排队烦恼。(四)顾全防疫大局,协助解决群众急难愁盼。2022年1月,应省、市两级政务服务部门协助需求,按照局党组部署安排,我市12333接线员在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全部居家办公的情况下,克服困难,火线驰援12345热线,全员远程参与,接听市民热线,协助应对疫情期间话务量高峰,协助1.5万多人次解决疫情防控期间急难愁盼问题,进一步畅通市民诉求渠道,有效疏解了市民情绪。三、下一步工作打算局信息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学习当先、创新当先、实干当先,助力人社系统实现“两个转变”,为持续优化就业创业、人才人事、社会保障、劳动关系等四大板块业务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和技术保障。一是继续巩固社保卡在人社领域的应用,同时按照全省部署出台推进以社保卡为载体的居民服务“一卡通”意见。不断强化社银合作,常态化开展社保卡进机关、走企业、下基层服务,扩大人社便民服务圈服务范围。二是依托西安人社公共服务平台和“I西安”APP,进一步推进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全险种业务网上查询服务,并强化社保卡应用,推动社保卡在全险种领域的应用,以社保卡为载体,建立社会保险服务体系,优化群众办事体验。三是建立社保风险防控规则,通过各类业务行为数据的比对分析,实现异常数据预警、异常行为监控的精准防控体系,从而进一步规范各项社保服务,优化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参保人利益。四是建立社保数据治理体系,通过制定数据规范、提升数据质量,构建全量社保数据池,充分应用大数据思想对社会保险数据的趋势、分布、评价等进行分析,强化数据赋能,为社会保障政策制定,决策分析、经办服务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优化社会保障服务体验。五是探索人社领域大数据计算,实现“智慧人社”和“数字人社”,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和网络数据安全。完善12333电话咨询服务内容,优化“智能客服”和通话系统“智能机器人”功能,使话务综合接听率保持在90%以上,尝试12333外呼服务助力惠民政策和重点工作的落实落地。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