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西安市> 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

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

发布时间: 2023-06-08 14:53
单位名称 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
宗旨和业务范围 收藏展览书法作品,促进书法艺术繁荣。书法作品展览、交流·书法艺术研究·唐含光门遗址展览、保护、研究
住所 西安市碑林区含光门内广场
法定代表人 郭柱社
开办资金 2238.29万元
经济来源 差额拨款
举办单位 西安曲江新区管理委员会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2225.87万元 2558.06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13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2年度,我单位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2年,在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全年重点工作和目标任务,以思维创新、方法创新、业务创新引领各项工作开展,全面完成了全年各项重点工作任务。我馆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按照2022年支部工作计划,开展主题党日活动30余次;集中观看二十大开幕及工作报告。二、创新文保管理模式,提升科学管理水平一是以流程创新改变经验型的遗址监测操作方式,提高规范性与协同性,研究制定《含光门遗址科技监测工作操作流程与要求》《含光门遗址巡查工作操作流程与要求》。以系统性思维开展含光门文保监测基础框架体系搭建,建立以4项科技监测、3项巡查监测为内容的“4-3-1”整体性监测体系,提升遗址系统性保护。运用“奥斯本检核表法”,建立藏品数字化档案管理体系,推进藏品档案数据化、智慧化转变。二是多学科跨专业联动,运用三维激光扫描、物联网、振动传感、地下水分场传感等技术跨界开展遗址监测,构建全方位、多维度的综合监测体系。三是打破行业边界,运用PCR循环法开展“病害发育量化实验”,首次将生物医学图像处理技术IPP(image-Proplus)应用于遗址病害发育监测,大大提高病害监测的精确性与有效性。引进纳米吸水凝胶物理冷凝技术开展文物展柜局部小环境监测与控制实验,探索创新可移动文物保护新方法。三、构建新媒体宣传矩阵,树立公共教育品牌(一)打造研学品牌,实现收入零的突破创新思维、市场化思维激发全员竞争意识、品牌意识,聚焦,研学活动以定位创新对社会教育和市场需求变化作出及时响应,突出“品牌+效益”“定位+需求”,实现公益性向市场化转变,任务型向需求型转变,讲解式向探究式转变。2022年,受疫情影响博物馆共闭馆113天,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深挖场馆资源转化利用,举办市场化研学活动9场,收入28822元,实现经济收入从无到有的突破。积极运用创新工具改变原有经验做法,一是运用“用户画像分析”工具,建立市场化研学课程体系,完成书法篆刻、城墙文化、特色馆藏三大系列9节课程,汉字演变系列课程6节;二是运用“商业模式画布”工具,为客户量身打造课程内容,制定个性化研学方案,形成“一对一”课程服务模式;三是运用“4P营销组合”工具,拓展公众教育渠道,建立“博物馆+学校”“博物馆+机构”“博物馆+社区”教育合作模式,举办“书法进校园进社区”活动10场,开辟“第二、第三课堂”教育新路径,打造公众教育品牌。(二)加强重点藏品展示,提升文物活化利用运用5W2H创新工具,深度挖掘馆藏文物内涵,构建博物馆新媒体宣传矩阵。成功开通抖音、西瓜视频、微信视频号三平台,宣发秦封泥短视频15期、公号主题推文96篇,年观看量38000多人次,增长35.6%,实现宣传平台多元化,藏品研究系列化,封泥价值品牌化,公众认知普及化,积极发挥新媒体矩阵效应,讲好藏品故事,传播博物馆声音。(三)创新活动形式,彰显文化价值通过“SCAMPER”“麦肯锡笔记思考法”等创新工具的运用,举办“书法进校园进社区”“写春联送祝福”等文化活动27场。一是丰富“线下+线上”文化活动形式,开展节日特色、非遗等主题线上活动11场;二是创新“活动+文创”,拓展活动文化价值,开发“含光金甲平安球”等活动文创产品;三是引进“志愿者+大咖”多元主体参与,提升活动影响力。四、创新文物展示理念,挖掘藏品资源利用价值(一)创新项目化思维,打造展览项目体系创新“展览项目化,项目体系化,体系品牌化”的原创展览开发模式,建立标准化的展览项目库,完成2个展览项目的设计开发工作,6项原创展览项目入库,让库房里的文物真正地活起来、走出去。(二)双轮驱动,增强展览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化双向思维,展览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双轮驱动,“封泥中的大秦帝国”走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迈出西安城墙原创展览“走出去”第一步,观展人数12000人次,并与3家省级文博机构达成展览交流意向。“引进来”展览4场,两岸三地联合举办的“福泽东方—第七届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作品展”等级高、影响大、专业性强,关注量突破5000人次。(三)拓展多元传播媒介,提升传播效率开拓“云享”、“云游”等展示新窗口,疫情下展览工作转危为机。举办线上展览4场,推出内容11期,开发“线上含光”小程序,丰富藏品线上展示渠道。五、转变安全思维,提升应急能力安全工作简单重复,思维认识至关重要。聚焦意识、责任、能力三方面,运用“PDCA循环”“JSA安全工作分析法”创新工具,构建博物馆双重预防机制,推进事故预防科学化、信息化、标准化;建立防汛电子档案,创建博物馆安全风险点数字化建档;开展安全百错图、小题大做—安全隐患分析、安全生产知识敲门行动等创新活动,构建员工安全思维和安全能力体系,有效提升了博物馆安全工作精细化、专业化,实现全年安全零事故目标。六、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2022年陕西优秀文物保护工程”;获得“西安市首届博物馆展览优秀奖”;获得“西安市首届博物馆教育项目优秀案例奖”;晋级“陕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西安市和曲江新区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争取扶持资金112万元,研学活动迈出了市场化第一步。本年度我位净资产合计2558.06万元,较上年度变化较少。七、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和下一步工作思路存在问题:数字化与业务融合创新不深、应用范围有限改进措施:加强数字化、智慧化博物馆建设。以科技创新赋能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提升智慧保护、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水平下一步工作思路:第一,加大博物馆教育创新发展,进一步完善分众化、品牌化的课程体系,提升研学活动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第二,加强文旅融合,创新思维和方法,挖掘博物馆文化资源为城墙景区旅游赋能,利用景区旅游资源促进博物馆文化传播。第三,打造学习型、创新型团队,全面提升个人综合能力,激发全员创新动力,增强团队创新合力。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