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西安市气象台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国家建设和社会生活提供气象预报服务。天气预报,气候预测,气象卫星应用,气象服务环境气象预报,气象资料管理及相关社会服务。 | |
住所 | 西安市未央路102-1号 | |
法定代表人 | 毕旭 | |
开办资金 | 1111.53万元 | |
经济来源 | 举办单位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西安市气象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143.07万元 | 1208.31万元 | |
网上名称 | 西安市气象台 | 从业人数 21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度,我单位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2年气象台围绕全市防灾减灾、“一河两区四库”保障和城市运行服务需求,强化科技创新,全力做好大城市预报预警服务工作:一、强化党建引领,全力做好气象保障服务任务(一)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掀起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贯彻落实中央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强化理论武装。认真落实好“三会一课”。多次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结合自身工作撰写学习心得。组织学习《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引导党员汲取开拓奋进、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坚持周例会融合推进党建和业务工作,开展党建主题活动6次,协办市局道德讲堂1期,参加“喜迎二十大建功新时代”演讲活动。喜获市直机关“巾帼文明岗”、“市劳动竞赛优胜集体”、“共产党员先锋岗”、全市气象部门“先进基层党组织”,2人分获省市优秀共产党员。积极申报五星级党支部。(二)围绕“早、准、快”,全面做好大城市气象预报预警服务1.深化部门协作,推进大城市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建设完善天气预警、政府叫应机制和流程,与水务、应急部门建立灾害性天气联合会商制度。与市应急管理局联合制定印发《西安市暴雨灾害公众防御指引》。开展西安大城市暴雨预警信号修订工作,并业务化试运行。西安市地方标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规范修订》正式获批启动。2.迭进式监测预警,高影响天气预报精准度明显提升2022年我市先后出现区域性暴雨、强对流、高温、华西秋雨等高影响天气46次,气象台紧紧围绕“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和“早、准、快”的总要求,深入贯彻迭进式预报服务理念,开展分灾种、分区域、分时段、分强度、分影响的强天气监测预警服务,在提前量和精细化上取得突破。其中暴雨预警信号准确率和提前量显著提升,平均准确率达到90%,较2021年提高1%,平均提前量达到180分钟,较2021年提高1.5倍。暴雨、高温等高影响天气预警信号首次精细到街道和乡镇,“以预报为令”服务成效显著。全年共发布重要天气报告40期、天气警报32期,预警信号162期,雨情通报139期,6份决策服务材料获市委、市政府领导批示。2.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开展精细气象保障服务圆满完成重要节假日、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保障任务。全年共发布春运、“三夏”、“三秋”、重点项目观摩气象服务等专题预报128期,发送各类服务短信200万余条。首次迭进式开展中高考逐6小时分区县预报服务,提升专题预报精细度。环境气象方面,搭建全市臭氧预报模型,提供未来10天的臭氧浓度预报产品;每周参加全市大气污染防控会商,助力大气污染科学防治。二、面向关键业务支撑,强化创新驱动,助推西安气象高质量发展(一)实现多源融合实况产品本地化开发,探索大城市气象服务应用新场景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开展深度交流合作,开发西安多源融合实况产品平台,引进实况融合分析系统,初步实现多要素多源融合实况分析数据的业务化部署。共享水务部门降水资料,研发西安气象-水文多源融合降水实况分析产品,有效提升全市尤其是秦岭北麓山区(西安段)的降水实况分析产品的准确性。实现该产品在省市天气会商、环境气象会商及决策气象服务中的业务化应用。特别是研发的针对水库重点区域的降水资源评估产品,为精细化开展西安地区人影作业效果评估提供技术支撑,在上报市政府的“9月17-20日水库人工增雨服务情况”报告中,利用降水产品估算人影作业增雨率,受到市政府领导的高度肯定。(二)聚焦极端天气开展短临预警技术研发,实现多部门共享与联防联控优化短临预报技术。基于深度学习优化0-2h雷达回波外推,推演强天气分钟级变化,优化短时暴雨、冰雹、雷暴大风等自动识别追踪,提升0-2小时强天气预报精准度。产品在汛期已接入市应急局应急指挥中心及市水务局指挥平台,提升大城市气象防灾减灾时效性。完成《西安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应用评估报告》,下发各区县局业务参考。充分发挥不同波段雷达观测优势,结合降水风暴发生发展的演变特征,联合开展X波段相控阵雷达与C波段雷达超高时空分辨率无缝融合技术研发,目前融合产品的时空分辨率为3分钟/60米。(三)搭建西安都市圈数值天气预报系统,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基于快速循环同化技术,加入城市群多源稠密观测资料逐时更新预报初始场,搭建西安都市圈9-3-1km中小尺度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开展关中城市群0-16h公里尺度城市数值天气预报业务,实现空间分辨率1公里,更新频次1小时的高分辨率数值预报产品在大城市精细天气预报业务中的应用。目前系统已在国家超算西安中心成功完成三个月业务化试运行,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四)开展暴雨预警信号试点工作,增加1h暴雨预警信号发布新标准。一是按照中省局暴雨预警信号修订的技术路线,结合暴雨灾害风险普查成果,构建了全市1/3/6/12h不同时效历史雨量数据集。针对3种1h暴雨预警信号备选方案,利用近7年气象站小时降水数据进行回算,确定最终方案。二是制定了针对城乡差异、地理环境差异的精细化预警信号发布用语模板。同时,考虑“事前”“事中”“事后”及降水系统的时间演变、空间漂移,设计了预警信号“预报用语库”。在高级别预警信号发布用语中考虑“多等级、分区域混合发布预警信号策略”。在今年主汛期多个暴雨过程中试运行发布。(五)多元培养提升续航力,助推全台职工持续成长建立可持续学习机制,年内邀请各方面专家开展“粒米”系列学习18次。强化预报技术交流,开展复盘总结10次,完成重大天气过程分析报告12篇。承担省科技厅项目2项、省局重点实验室基金4项,市局揭榜挂帅项目3项;申报省科技厅项目8项、市科技局项目2项;通过项目带动助推人才成长,1人被评为中国局青年气象英才,2人入选省局人才计划,1人攻读博士。申报省科学技术奖1项、省气象学会科技奖1项;获中国局“十三五”成果认定“良好”等级1项;中国局科技成果登记1项。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