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富平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全县农业安全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负责全县农资、畜牧、渔政、农机违法行为的监督检查及执法工作,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工作。 | |
住所 | 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华朱街道 | |
法定代表人 | 冯安荣 | |
开办资金 | 14.15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补助 | |
举办单位 | 富平县农业农村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96.27万元 | 118.31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111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度,我单位能够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按照登记管理机关核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业务,全年登记事项未发生变化。全年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2年,在农业农村局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各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以深化农业综合执法改革为统领,以保障全县农业生产为目标,坚持监管执法并重,为维护农民权益、促进农业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较好的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务。一、业务工作开展情况(一)抓监管,提整治,筑牢农业发展安全基础。1、强化奶山羊调运监管措施。按照全县“奶山羊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会议精神,制定了《富平县2022年奶山羊调运监管“百日行动”实施方案》,以奶山羊调运为重点,积极开展畜牧领域专项整治活动。一是规范奶山羊调运行为。对建成的5个奶山羊示范调运点开展全面排查,严格落实奶山羊调运检验检疫制度,建立健全调运台帐,规范处置病死奶山羊,形成调运追溯体系,不断推进奶山羊调运规范化建设。二是强化调运经纪人管理。按照《动物防疫法》、《富平县奶山羊调运及经纪人管理办法》文件规定,对经纪人、奶山羊运输车辆落实备案制度,深入养殖场、调运点等各个领域,开展为期3个月的奶山羊调运专项整治行动,有效震慑了奶山违法调运行为,防止了重大违法调运案件的发生。三是健全监管机制。建立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建立完善监管执法信息共享、公安机关提前介入、案件移送、双向案件咨询等联动工作机制,严惩违法犯罪行为。整治活动共出动执法车辆52台次,出动执法人员186人次,检查奶山羊调运场点30场次,检查运输车辆20余辆,备案奶山羊经纪人116人,备案运输车辆212辆。检查中,驱散不规范调运点1个,对3个奶山羊示范调运点档案不规范行为进行了限期整改。有效促进了奶山羊调运秩序规范。2、加大检疫监管力度。一是落实定点屠宰“两项制度”。全年派驻官方兽医驻场开展定点屠宰全程监管,屠宰生猪落实非洲猪瘟全面检测,确保生猪进场健康,肉品出场安全,全年共检疫屠宰生猪8.42万头,检出不可食用修割品2.43万公斤。二是开展产地检疫专项检查。以检疫日志、日记录、月汇总、检疫影像资料为重点,按照《产地检疫技术规范》,对全县16个产地检疫报检点开展了全面检查,对3个检疫报检点档案不规范进行了现场整改。全年共检疫生猪24.79万头、奶山羊1.43只、家禽263.81万羽。三是严格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置。按照布病处置技术规范,对检出的354只布病奶山羊,及时安排人员,监督指导各镇办和养殖户,按照病死动物处置技术规范,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置,有效防止了疫情扩散蔓延。3、持续开展农资经营市场排查。一是开展农资经营门店监督检查。结合农时,集中执法人员,以农作物种子标签、经营台账、备案管理、检测报告,肥料标签为重点,对县内农资经营市场进行拉网式排查,共检查种子批发门店19家,农药批发门店15家,肥料批发门店17家,各类农资经营门店260余家。出动执法人员300人次,执法车辆80台次。通过市场检查,有效维护我县农资种子市场发展健康平稳,生产经营企业树立依法经营,诚信经营理念,保障我县农业生产种植安全,为全县粮食丰产增收奠定良好基础。二是开展种子备案工作,确保我县种植作物用种安全。在种子销售前,于4月份、8月份下发《春季农作物种子备案通知》《秋季农作物备案通知》全年备案玉米种子136个,抽取玉米种子样品34份,备案小麦种子96个,抽取小麦种子样品10份。备案油菜品种14个,牧草种子6个。经富平县种子质量检测站检测,合格率达100%,有效防止了假劣种子进市场,确保了群众用种安全。4、扎实做好农机服务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农机安全生产会议精神,多措并举,加强农机源头管理。全年共注册登记拖拉机、收割机508台;注销登记拖拉机、收割机2325台;年检拖拉机、收割机920台,发放跨区作业证634个,驾驶农机员资格考试262人,农机手安全培训10场次500余人,开展隐患排查拖拉机、收割机400余台次,发放反光贴18000余贴、跨区标识634个、宣传资料30000余份,发放反光背心300个,口罩2000余个。“三夏”“三秋”期间出动执法车辆42车次,执法人员170余人次,查处违法违规行为12起,下达整改通知书12份。有效保证了农机生产安全。5、强化水产行业监管。一是实行信息上报制度,对渔业养殖场,垂钓园进行核实并造册登录,按期完成水产周报、月报、年报工作任务,及时掌握全县养殖动态。二是开展安全宣传,累计出动执法车辆36台次,执法人员150余人次,对尚书水库、红星水库、温泉河和石川河等周边地区,采取悬挂横幅、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全面宣传禁渔制度,有效防止违法捕鱼安全隐患。并与养殖企业、垂钓园签订安全承诺书22份,发放宣传资料560余份。进一步提高养殖企业安全意识。三是协助红星水库顺利举办“2020年省级渔业专项资金物品发放活动”,对红星水库发放渔船一艘,部分渔药和渔饲料,有效促进了全县渔业生产。(二)抓规范,严执法,及时维护群众利益。为确保行政执法程序规范,确保行政执法公开、公正,我们积极开展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夯实行政执法示范创建成果。1、及时高效办理群众信访案件。一年来共接受群众来访、电话举报24起、政府12345平台信访转办件15起,对反映涉及违法经营种子、肥料、畜牧生产领域的案件,我们及时出动执法人员,依法开展调查处置。其中淡村镇1起随意抛弃病死猪案件进行了立案查处,其余35起均及时进行了调查回复,通过对群众信访事件及时高效办理,进一步提高了群众满意度。2、加大执法案件查办力度。2022年共出动执法车辆510余台次,出动执法人员1980余人次,检查农资经营企业、兽药经营门店、饲料生产企业、定点屠宰厂等经营企业及经营个体526户,办理各类案件9起,其中生猪无害化处理案件3起,假肥料案件1起、农药案件2起、植物检疫案件1起、农药包装废弃物案件1起。随意抛弃病死动物案件1起,现已全部结案。(三)抓标准,强规范,大力推进法制化建设。1、加强农业执法智慧管理平台应用。全力推进信息化监管、标准化办案是农业综合执法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围绕2021年初步建成的富平县农业综合执法监管平台,我们全力抓好农业执法需要的监管检查、执法查处、信息统计、档案管理等多种功能实施应用,有效促进了监管执法信息化、智慧化、系统化水平。2、扎实开展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和普法宣传活动。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采取出外培训、县内集中培训和例会学习三种形式,积极开展执法人员技能培训,对《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动物防疫法》、《行政执法办案三项制度》以及典型案例进行了培训学习和分析讨论,全年共开展各项培训8场次,参训人员156人次,通过培训学习,有效提高执法人员执法业务能力。同时,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积极开展农业普法宣传活动,利用科技之春宣传、技术服务下基层等活动,结合日常执法检查,积极开展普法宣传,共开展集中宣传和现场宣传86场次,印发《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和各类法规宣传材料6480余份册,培训人员6500余人次,进一步增强了广大群众知法、懂法、守法意识。3、规范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一是日常执法案件严格落实政府网站公示制度,接受社会与群众监督。二是行政执法过程实行全程记录制度,确保数据准确、证据完整。三是重大案件实行会议讨论审核制度,确保行政执法法律使用定性准确、程序规范。4、强化执法案卷规范管理。根据省市检查指导意见,对已完结的164起案件,按照年度、类别统一归档管理。同时对案卷文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和学习,确保了行政执法文书书写准确、案卷完整,管理规范。5、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按照行政执法法“放管服”改革文件精神,制定下放了授权镇(街道)行政执法清单,配合开展基层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工作。二、取得社会或经济效益一年来,社会公众或服务对象对农业综合执法工作较满意,极大的推进了依法行政,为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助推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执法保障。有效的促进我县农业稳步发展。三、存在问题1、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工作长期举而不决,影响干部职工思想稳定,影响工作成效。2、执法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部分执法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缺少执法骨干人才,影响执法成效。3、目前执法人员执法服装设施设备因改革影响仍未配备到位,对日常执法造成影响。整改措施1、积极与编办其他部门沟通,推进我县农业执法机构改革。2、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提升执法人员业务能力。3、积极联系财政、司法部门,完善执法装备,2023年工作计划今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的开局之年,我们要坚决贯彻二十大会议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农业综合执法工作高质量发展。以监管执法信息化与完善农业综合执法改革为主线,进一步推进全县农业综合执法工作,为我县乡村振兴提供有效执法保障。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