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铜川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推广种植业技术,为合理利用土肥水资源提供技术与监测服务,促进农业发展。种植业技术试验示范研究、推广体系管理·土肥水技术推广、资源监测·相关技术培训、技术开发服务·土肥监理执法 | |
住所 | 铜川市新区咸丰东路农科中心 | |
法定代表人 | 张亚建 | |
开办资金 | 120.77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铜川市农业农村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539.33万元 | 432.68万元 | |
网上名称 | 铜川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公益 | 从业人数 23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主要工作1.全力服务粮食生产,粮食播种面积产量稳中有升。全年粮油种植100.78万亩,产量32.5万吨。其中小麦32.76万亩,较去年32.73万亩增加0.03万亩,增幅0.86%,产量7.11万吨,较去年6.88万吨增加0.23万吨,增幅3.32%;秋粮种植面积68.01万亩,较去年秋粮种植面积67.87万亩增加0.14万亩,增幅0.2%,产量25.39万吨,较去年25.18万吨增加0.21万吨,增幅0.83%。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128万亩,超额完成省上下达的1万亩复合种植任务。2.强化农业环保工作,保护耕地提升质量。一是持续抓好监测点工作。9个省级土壤环境监测点(耀州区5个,宜君县4个)、10个地膜残留监测点(3个国控点与7个省控点)、18个省级耕地质量长期监测点按照要求,开展样品采集、制备、检测以及肥效对比试验的布置调查。二是推动化肥减量增效。围绕主导产业,集成推广化肥减量增效主推技术,建立土壤生态厚植增效技术的示范1595亩,其中黄灌区小麦提质增效示范1000亩,宜君玉米吨良田创建220亩,苹果、大樱桃、鲜桃、中药材等四大特色产业绿色基地示范375亩。三是促进地膜回收利用。据2022年12月初统计,我市地膜使用量147.19吨,较2021年使用量199.99吨减少52.8吨,减少幅度26.4%。3、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一是染色体杂交育种工作。全年完成了玉米152个育种材料,7个选育组合的种植筛选试验,通过对目前获得的部分材料经过检测,蛋白含量得到明显提升,部分材料蛋白含量明显超过13%,并呈现出稳定的趋势。二是羊肚菌高效栽培研究。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克服羊肚菌连作障碍,保障羊肚菌的持续增产的基础上提升品质,同时在新区赵家坡村、印台区水利村、王益区泥古村开展羊肚菌栽培技术推广指导。二、工作成效1.粮食增产增收。一是围绕“铜麦6号”良种推广、宽幅沟播技术应用等开展小麦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全市推广“铜麦6号”15.7万亩,开展小麦宽幅沟播示范5.1万亩。示范田亩产高达766.42公斤,刷新全国旱地小麦小面积单产最高纪录。二是围绕“一增三改一防”技术、“5335”技术,吨粮田技术等开展玉米高质高效创建示范。依托省市县三级农技体系在宜君县彭镇洞子沟村建立玉米高质高效核心示范100亩,品种为陕单650,平均亩株数4608株,省农业农村厅组成专家组进行实收测产,平均亩产1070kg,刷新了我省渭北旱地春玉米产量记录。2.实验任务完成。在宜君县、印台区布置冬小麦肥效试验5个,其中王益区2个、印台区2个、耀州区1个,为化肥减量增效提供数据支撑。开展全市农户施肥监测调查,共监测470户,耀州区、印台区、王益区各完成100户调查任务。3、科创项目获奖。克服羊肚菌连作障碍,向省农业协同创新与推广联盟提交《野生羊肚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获得优秀论文二等奖,《铜川地区羊肚菌与黑皮鸡枞轮作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争取资金支持15万元。三、存在问题1.农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基础条件普遍不高。从事农业专业技术研究推广的人员逐渐减少,,加之基层化验仪器设备陈旧,服务手段落后,难以保证农业科研与技术服务的工作。2.项目推进难度大,任务落实受阻。区县相关项目资金整合,导致项目建设内容不能落地实施。3.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推进力度不大。此项涉及面广量大,需要在更高的层面上统筹项目,协调落实资金任务。整改措施(一)持续开展稳粮保供农技“三大”服务行动(1)农情监测。利用农情基点,深入田间开展苗情、墒情、施肥信息调查,发布土壤墒情信息,组织农技人员和专家,加强农情会商,提出技术对策,制定田间管理指导意见。开展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调查,形成夏、秋粮生产形势分析报告。(2)农技服务。通过举办技术培训、观摩交流等活动,包区包片、进村入户,在田间管理意见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因苗、分类管理,促控结合、综合施策”,抓好具体田块的管理指导服务。同时强化防灾减灾、病虫防控,落实关键措施。(3)技术集成。组织农技人员和产业体系专家,收集梳理涵盖种、水、肥、药、机全要素绿色生产技术和耕、种、收、贮全程化管理模式,进行粮食全程轻简化生产技术系统集成。(4)防灾减灾。针对主要气象灾害和病虫害的种类和发生规律,组织制定防灾减灾技术预案。同时落实减灾技术措施,减轻灾害损失,促进灾后恢复生产,及时挽救或补种、改种,挽回灾害损失。(二)夯实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的生态循环农业基础(1)耕地土壤质量监测评价。做好9个省级土壤环境监测点和18个省级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工作,督促区县开展农田氮磷流失以及地膜残留监测。科学精准布点采集分析,开展全市耕地质量评价工作。(2)技术试验研究。布置肥效试验,有机营养液、生态膜、生防制剂试验示范,开展生物质以及衍生产品品质提升及节本增效研究,完善相关产品应用技术规范。开展有机质提升与土壤固碳之间的相关研究,为农业碳汇提供技术依据。(3)示范点建设。继续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区域中心建设,加快绿色生产集成技术的示范应用,增建绿色农产品示范基地,做好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工作。(三)坚持特色品种引进研发(1)特色育种。借助“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推动染色体远缘杂交育种工作,争取申报1-2个育种新材料。筛选优质种质资源,加强与紫薇科技协调,落实航天育种任务。(2)食用菌仿野生超高效技术研发。开展羊肚菌立体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桑黄菌试种,开展野生食用菌人工驯化培育与资源保护工作。(四)加强科技协同创新能力(1)申报建设铜川市院士专家工作站。从种子和土壤入手,以染色体远缘杂交育种、生物质绿色循环高效利用科研成果为基础,以学科交叉、专业融合的方式,从基础研究、成果推广和产业发展三个方面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2)加强与大型农业企业合作。与陕西果业集团铜川种苗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制定了果业基地合作建设方案,在苹果、大樱桃、鲜桃三大果类共开展以生物质有机营养液肥系列产品为主推技术的应用示范。五、工作计划2023年,市农科所继续围绕粮食生产安全、耕地质量提升、特色产业培育等任务,工作目标进一步聚焦,工作措施进一步优化,工作质量进一步提升,加快实现农业科技工作由研究型向转化型、科技型向实用型、示范型向推广型、传统型向开放型转变,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着力打造“一示范四高地”贡献力量。重点做好以下工作:1.强化技术创新与集成推广。一是全力开展技术服务,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完成1000亩粮食增产措施示范田建设。二是开展绿色生物质高效利用技术工艺、产品品质提升及节本增效研究,食用菌仿野生超高效技术技术研发,远缘染色体杂交育种研究,新优品种引进试验,生防制剂的节本增效研发推广。三是开展以铜麦6为主的渭北小麦优质丰产集成技术推广,以机收籽粒玉米品种为主的玉米轻简化高效栽培集成技术推广,储备小日月作物高效栽培技术。2.完成农业外来入侵植物普查。继续完善剩余生境踏查点踏查工作,维护好外来入侵物种普查管理系统,收集全市踏查数据、样地调查数据,分析全市农业外来入侵植物种类、分布情况等,形成总结报告。3.开展农技员培训。以理论知识更新和实践操作为主要内容,推动农技推广APP应用,培训市县乡三级农技员300名。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