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鄠邑区> 西安市鄠邑区中医医院

西安市鄠邑区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 2023-06-06 18:56
单位名称 西安市鄠邑区中医医院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人民健康提供医疗与护理保健服务。医疗与护理:(预防保健科/全科医疗科/老年病防治中心/内科/中风科/儿科/妇科/骨伤科/眼科/痔瘘科/皮肤科/口腔科/耳鼻喉科/针灸科/心理咨询门诊/急诊科/麻醉科/医学检验科/病理科/医学影像科)诊疗与护理;医疗人员培训;养老服务、培训。
住所 西安市鄠邑区吕公东路5189号
法定代表人 王荃
开办资金 10713.9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差额拨款
举办单位 西安市鄠邑区卫生健康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2074.41万元 2537.8万元
网上名称 西安市鄠邑区中医医院.公益 从业人数  751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2年,我院在区委、区政府和区卫健局的大力支持和团结带领下,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一、按照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了以下业务活动(一)转变观念、攻坚克难,持续提升管理水平。一是降低药品支出,盘活医疗设备。合理用药,降低药品成本,重视耗材成本控制,做到计划领用,控制使用,提高医疗服务收入。改变过去重购买轻使用现象,最大限度地发挥医疗设备作用,降低医疗运行成本,使其更好的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搭建培养平台,激活人才队伍。共引进专业技术人才98人,激活人才队伍建设,将各系统的业务骨干放在疫情防控的攻坚岗位进行锻炼,让他们勇挑重担,进行全方位的历练。将年轻的护理后备管理人才下放置各个科室,负责管理科室护理工作,担起护理工作重任。(二)夯实基础,强化素质,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一是强化业务学习,提高医疗水平。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将40名业务骨干送入三级医院进修学习。9月份我院加入陕西省骨科医疗集团(西安市红会医院)医联体,同西安市红会医院医疗业务联系更加紧密,提高了医院疑难危重患者的救治能力。二是加强刚性管理,保证医疗质量。严格执行临床路径管理,住院患者临床路径管理比例23.26%,较去年稳步提升;持续强化院感培训,全年共进行新冠肺炎及院感染知识培训共26次,考核14次,合格率100%;严格抗菌药物管理,抗生素使用率38.3%,较去年下降了0.98个百分点;确立6项护理“零容忍项目”在各科治疗室进行警示教育。三是加强学科建设,提升领域影响。11月医院心衰中心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强化了心衰疾病的规范化治疗水准,提升了急危重症的救治能力。“两专科一中心建设项目(脑病科、心病科,一中心指“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和县级中医医院中医优势特色专科项目推行一年来成效显著。四是强化督导培训,保障医疗安全。严格落实三级查房制度、急危重症抢救制度等医疗安全核心制度。每周进行专项检查,对于不合理情况及时给与纠正和指导。每日落实急危重症报告制度,由总值班和带班领导会同值班大夫对重点病人进行逐一查看,确保医疗安全。(三)守正创新、传承发展,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一是提升信息化水平,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在医院标准化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完善网上预约挂号、推行全功能自助机挂号、门诊分诊叫号等新业务。对“智慧药房”系统和叫号系统改造升级,对取药的人员进行智能分类,缩短患者等候时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推动“互联网+服务”。5月12日正式启动互联网护理服务,让更多人享受到“手机一点,护士到家”的便捷,满足了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居家护理服务需求,实现了护理服务延伸。二是强化医共体建设,延伸医疗服务网络。强化医共体组织建设,构建了“横到边、纵到底”的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在紧密型医共体成员单位余下中心卫生院设立了胸痛单元,组建胸痛网络,缩短胸痛患者救治时间;在玉蝉卫生院设立脑病专科门诊,解决了玉蝉、天桥及周边片区高血压病、脑血管病等慢性病的管理和就医需求,提高镇卫生院技术水平。三是开展健康宣教,丰富医疗服务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管理及教育活动,全年开展健康教育知识讲座20余场,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3919余份,约有3500名群众在讲座中受益,受到群众的好评。普及“两癌”知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四是坚持多措并举,弘扬中医药文化。一是大力推广医院微信公众号,发挥全院职工普遍宣传,科普中医药健康知识。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进社区、进村堡、进机关宣传中医文化、讲解中医养生知识,使中医药文化深入群众。三是坚持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和“大医精诚”精神,利用传统节日端午节为群众免费发放中药香囊等形式宣传中医药文化,扩大中医药影响力。(四)踔厉奋发,全力攻坚,圆满完成各项重点工作。一是把握机遇、铆足干劲,顺利完成医院整体搬迁。医院成立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多次组织全院各科室进行搬迁演练,组建搬迁工作应急医疗保障工作小组,全程保障医疗安全。9月5日,在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通过周密部署,精准转运,有序衔接,无缝对接,完成了全院整体搬迁工作。二是全情投入,齐心协力,顺利通过医院等级复审工作。由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院长负责,全面统筹等级复审工作。6月中旬顺利通过西安市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现场初审,8月中旬正式通过市中医药管理局对我院等级复审的评审工作。三是白衣执甲,勇毅前行,奋力做好疫情防控。面对多伦疫情冲击,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下村堡、走社区、进校园参与重点人群核酸采样工作;自鄠邑区PCR方舱实验室4月投入使用以来,全体核酸检测人员不辞辛苦,共检测核酸样本51万管,检测人群620万人次,检出阳性标本11000管;在西安市、长安区、高陵区疫情严重的关键时刻,我院全力配合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做好抗疫工作,分批次派遣医务人员170余人支援兄弟区县完成核酸采样工作任务。四是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全力做好新冠医疗救治。“新十条”实施以来,医院的工作重心从疫情防控转变为医疗救治,为落实“保健康、防重症”工作措施,有效预防和减少新冠病毒感染重症发生,保障广大患者生命安全,医院在发热门诊建设、重症医疗救治、发挥中医药优势方面下足了功夫。一是升级发热门诊设置。按照新冠肺炎防控要求,8月份我院建成了总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的标准化发热门诊,设置发热门诊5个,留观室7间。为应对发热病人陡增的情况,又增加独立发热门诊诊室3间,统筹协调发热门诊护理单元,合理调配医护人员,将发热门诊大夫扩充至8名,护士扩充至10名,同时,我院在鄠邑区人民路广场设置发热便民诊疗亭,诊疗亭日接诊病人约100余人次,高峰期有效解决了发热病人看病难问题。二是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将科室骨干抽调至急诊,扩充急诊人员,缓解急诊压力;抽调高年资中医专家和内科专家组建新冠病毒感染医疗救治专家组,保证医疗安全;按照全院“一张床”的思路,对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实行院内分类收治、科室分区救治,制定“一帮一”方案,内科系统一个科室帮外科系统一个科室,每天对重症患者进行指导治疗;紧急采购呼吸机3台、高流量湿化治疗仪2台、除颤监护仪1台、注射泵9台,输液泵3台,提升新冠急危重症救治能力。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年来,医院接诊门急诊患者22.72万人次,门诊人次较去年同期20.24万人次增加了12.25%;出院患者1.57万人次,较去年同期1.53万人次增加了2.58%。全年总收入2.18亿元(含5488万的专项收入),其中医疗收入1.29亿元,较去年同期1.14亿元增长了13.16%;医疗收入占比24.44%。患者平均住院日7.89天。三、存在的问题:1.管理水平不高,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落实不够,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医院管理流程还不够完善,新的绩效分配制度还未建成,还需在提升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各项指标上继续努力。2.特色不明显,中医不强,西医不精。中医特色不突出,在区域内中医品牌不亮,现代医学整体技术水平不高,在同类医院竞争中优势不明显。3.人才梯队建设不全,结构不尽合理,中医人才断层情况严重,中医传承问题急需解决。4.新院区整体运行流程不够顺畅,还存在科室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个别科室发展的突破口还没有找到,仍需继续努力。四、整改措施1、提升执行力,加强管理能力,继续深化、优化医院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2、发挥特色优势,加强学科建设,突出优势专科,强中医、精西医,提升学术氛围,增强核心竞争力。3、建立起合理稳固的人才梯队,花大力气招录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现和培养业务骨干,促进医院持续发展。五、下一步工作计划1.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医疗业务能力和综合服务实力,通过体量的增加实现业务量的增加,充分发挥中医院的优势及影响力,继续深化、优化医院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2.加强学科建设,突出优势专科,强中医、精西医,提升学术氛围,增强核心竞争力。围绕“院有专科、科有专病、人有专长”的工作目标,培植重点专科和特色优势学科,发挥出中医特色。3.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提振士气,提高工作效率,提升队伍凝聚力,树立医院文化形象。4.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展业务范围,更好的服务鄠邑群众,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43772005161012511A2101有效期限自2022年11月7日至2026年01月26日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