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延安市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管理中心(延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负责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承担全市非遗调查、抢救、挖掘、研究、整理、培训,数字化保护及数据库、档案库建设等;承担市级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评审、考核,国省级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推荐申报;组织开展非遗产权保护、交流展演、展示展览、宣传推广。 | |
住所 | 延安市宝塔区新区综合办公楼1101号 | |
法定代表人 | 吴雪艳 | |
开办资金 | 10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延安市文化和旅游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0万元 | 0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8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2年,在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要求,聚焦“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建设目标,坚持依法科学保护,统筹规划实施,举全市之力推进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下简称保护区)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根据《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总结如下:一、主要做法及成效(一)加强组织领导,着力完善保障机制。按照保护区总体规划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以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验收为契机,在组织领导,保障机制上狠下功夫。一是健全领导机制。定期召开了3次延安市非遗保护工作联席会议,3次延安市非遗专家评审会议。成立了延安市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管理中心,加挂延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牌子,事业科级建制,8名编制,统筹保护区建设工作和非遗保护工作。二是强化制度保障。联合市财政局印发了《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延安区域)建设管理专项经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中、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实施监督办法(暂行)》保护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市考核办将非遗保护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建立财政资金稳定投入机制(市级财政2022年度投入300万元)。经过为期一个月的实地走访、调研、座谈,完成了关于《推进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延安区域)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落实情况的评估报告,为生态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科学性和规范性的指导。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通过听取汇报、调查问卷、随机抽查、查看非遗陈列馆和非遗传习所等多种方式赴宝塔、安塞、甘泉、延长、宜川等县区开展《延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执法检查,对标执法检查内容,深入了解我市贯彻实施《延安市非遗条例》情况。三是坚持规划引领。依据《陕北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将保护区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注重加强与乡村振兴、文物保护等专项规划有效衔接,科学有序推进传承保护。健全名录体系,夯实保护工作基础。各县(市、区)常态化完善各级项目和传承人的纸质、电子档案资料,拍摄项目和传承人传习活动影像资料。规范开展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认定工作,在健全国家级、省级非遗名录体系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市、县两级名录体系建设。推荐了安塞区的王西安、谭海则,延川县的刘洁琼等7人申报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经过逐级推荐、申报、评审、公示、公布等环节,我市陕北彩门秧歌等6个项目列入了陕西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组织我市13个县(市、区)积极开展陕西省第七批省级非遗传承人申报工作。经过各县级非遗保护单位推荐、申报,市文化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我市公布了52名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4项延安市第五批非遗保护项目已初步通过我市非遗评审专家组评审,下一步等待市政府的发文认定。2022年,通过各级项目和传承人的申报和认定工作,我市国家级非遗项目为13个、省级85个、市级254个、县级1006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9名、省级48名、市级212名、县级838名,进一步形成了完整的非遗四级名录体系。强化阵地建设,提升展示传承水平。按照重点突出、点面结合的原则,着力建强非遗阵地,搭建传承平台。一是积极协调,进一步完善非遗场馆建设。延安博物馆、延安文艺纪念馆、陕北说书馆、延安市非遗陈列馆、安塞区黄土风情文化园区等重点非遗场馆及非遗传习设施建成并投运。健全多元投入机制,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建成洛川蹩鼓传习所、陕北方言传习所、陕北民歌传习所等27个非遗传习所和延安新区第一小学、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小学、延安培植附设小学等6个非遗传承基地,基本实现了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都有传习场所。申报并建成富县黄河陶艺非遗工坊、吴起糜粘画制作工坊、延川县妇女文化艺术家协会3个省级非遗工坊。二是多方搭建非遗传播平台。实现传统纸媒和新媒体、短视频平台相结合的方式,多渠道传播我市非遗。资金扶持《延安文化》《延安文学》杂志,成为宣传延安非遗的文化阵地。《延安日报》报刊专题报道延安非遗保护工作。开通了延安非遗、我要去延安抖音号,延安非遗快手号,粉丝量总计18万,延伸了延安非遗宣传的广度与深度;开通了延安宣传、延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延安非遗保护工作的信息与动态。拍摄了《延安红火年》短视频,播放量荣获全省第一,全国第五的好成绩。拍摄了非遗记录片《黄土地上的“守艺人”》并于2022年6月17日至20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新影发现之旅频道、香港卫视播出。加大宣传力度,彰显陕北文化魅力。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积极组织开展各类交流传播活动,全面提升陕北文化的影响力。举办了2022年“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宝塔山下唱民歌直播活动,提升了我市依托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开展非遗宣传的能力。在我市黄龙县举办了延安市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暨非遗购物节,主题为“乡村振兴·非遗同行”,全面展示近年来延安市非遗保护与传承取得的优秀成果。在我市安塞区举行了第四届陕北民歌大赛的决赛,通过举办第四届陕北民歌大赛的决赛,对于弘扬优秀陕北民歌文化、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延安文旅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持续推进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活动。定期派遣了非遗传承人群(刘洁琼、吴艳、陈莲莲、赵东方、王建宁、王志刚等人)进入新区二小、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小学、宝塔小学、四中、延安培植中学(附设小学)等开展剪纸、腰鼓、民歌、泥塑、布堆花、民间绘画等非遗项目的传承教学活动,在延安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了剪纸、布堆花、民间绘画等手工技艺方面的课程。2022年各县(市、区)非遗进校园活动累计达到514次,其中安塞区、黄陵县、甘泉县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已经实现了常态化,学生以社团的形式每周固定时间参加活动。在鲁艺、贵人峁等社区组织民众开展扭陕北大秧歌、陕北民歌大联唱等活动,丰富了民众的生活,扎实了非遗生存的土壤。秧歌、民歌的群众性基础好,基本在全市的各社区形成了常态化活动。将非遗与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相结合,枣园1938、金延安、延安红街等特色文化街区,均有剪纸、腰鼓、泥塑等非遗项目入驻,形成了非遗展示展演一条街。2022年,各县(市、区)非遗进景区活动累计达50次。组织延川布堆花、延川剪纸、宜川稠酒、甘泉豆腐与豆腐干制作技艺参加了陕西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宝鸡举办的主会场活动。组织安塞腰鼓、陕北羊杂碎制作技艺、富县油糕参加了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办的“中华颂--2022黄河非遗大展”。陕北道情剧《一条棉被》参加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获群星奖。陕北说书曲目《看大桥》参加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大赛,获节目类牡丹奖。组织陕北说书、安塞剪纸、甘泉豆腐与豆腐干制作技艺参加了在西安举办的陕西传统手工技艺展暨2022陕西黄河技艺非遗展。组织安塞剪纸、甘泉豆腐与豆腐干制作技艺、陕北油馍馍制作技艺参加了2022第一届苏陕非遗消费年暨苏陕非遗文创产品联展联销活动。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