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镇安县> 镇安县回龙镇农业综合服务站

镇安县回龙镇农业综合服务站

发布时间: 2023-05-31 08:33
单位名称 镇安县回龙镇农业综合服务站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回龙镇农业综合事物提供服务。开展农、林、水务、畜牧兽医、扶贫开发、移民搬迁、农业生产经营、防汛抗旱、防灾减灾、气象公共服务、灾害防御、动植物防疫、监督、农产品质量监管、水利综合开发、技术推广、生产经营、土地流转等相关服务工作。
住所 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回龙镇回龙村一组
法定代表人 张军红
开办资金 20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镇安县回龙镇人民政府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20万元 19万元
网上名称 镇安县回龙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公益 从业人数  11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2年度,我单位在(举办单位)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执行本单位章程及规章制度情况。严格按照《章程》规定,建立了相关的会议制度、议事决策规则,召开会议12次,研究单位重大事项。进一步完善了单位各项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机制,规范单位正常运行,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开展业务活动,无违法违纪情况发生。二、按照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了以下几项业务活动。(一)稳定粮畜生产。我镇始终把稳定粮畜生产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抢抓农耕时间节点,统筹开发利用撂荒地,积极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农耕畜牧生产。今年以来,完成粮食种植面积超15862亩,粮食产量超14600吨,发展魔芋种植1800亩,养猪9600头、养牛700头、养羊5000只、畜禽养殖44000只,水产品20吨。全面完成春秋两季防疫和牛羊布病专项监测工作,采集血清样本,其中牛65份、羊54份,完成畜禽检疫2930头只。同时,组织农民机具使用、农民实用技术、致富带头人等培训8场次,满足了群众对农耕生产、农具使用技术需求。(二)粮食产业发展工作。我镇向各村社发放农机具25台,2022年全镇共发放种粮一次性补32.09907万元,地力补贴51.49716万元,进一步提高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积极推进五小项目产业发展工作,全年发展小种植、小养殖、小田园、小加工、小商贸共计571户,补助资金合计79.152万元。配合县农业农村局完成全县草地贪夜蛾监测防控现场会和全县农作物秸秆杆机械化还田利用现场会在我镇顺利召开,迎接国家春季防疫验收,取得较好成效。(三)特色产业发展情况。2022年发展食用菌种植8.2520万袋,兑付补助资金4.115万元;发展烤烟种植500亩,投资7.4万元新建烤烟炉两座,维修烤烟炉10座。充分利用万寿村天然的气候、地形和富集的蜜源条件,经专家查勘,在刘家山建立中蜂养殖基地,累计投资10万元种植拐枣种苗30000多株,养殖中华蜂350箱,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养殖中华蜂800多箱,带动脱贫户和监测户14户发展中蜂养殖,2021年实现产值15万元,带贫益贫成效明显,2022年3月,万寿蜜获得陕西省林业局评选的陕西中蜂蜂蜜品质大赛银奖,为万寿村实现产业振兴提供了动力源泉。为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村“两委”和驻村帮扶单位经过考察论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新建蜜源基地1000亩,总投资1080万元,种植拐枣树22000株,养殖中华蜂2000箱,套种油葵和油菜1000亩,建成后,可带动155户群众发展养蜂产业,使330多人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可实现年产值695万元。双龙村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全力打造集生态、经济、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水杂果园,园区占地面积约300多亩,总投资300多万元,栽植的有桃、杏、李、大樱桃、枣等五个品种,2022年按照规划在果园内修建了3000多米采摘游步道,林下种植中药材150多亩,魔芋60多亩。(四)林业工作开展情况。一是加强森林资源管护,维护生态安全。镇上成立了森林资源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与各村签订了森林资源管理目标责任书,全面落实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双向管理目标责任制,严格执行林木采伐限额制度,从严管理林地资源。二是全面落实林长制。回龙镇紧紧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发展理念,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坚持从“林长制”到“林长治”的工作思路转变,实行“三四五”工作机制,夯实各级林长责任、建立各项工作制度、紧抓森林保护工作落实,全面推进林长制走深走实,确保树有人栽、山有人管、绿有人护、责有人担。迎接省市考核组检查工作。三是严格退耕还林、绿化造林工程管理。按时完成政策兑现,对2018年度回龙村退耕还林116亩,合计补助资金46400元。造林绿化稳步推进,完成造林绿化1000亩。四是全力抓好以板栗核桃为主的经济林木科管工作和中药材种植。今年完成核桃示范园建设2000多亩,其中完成红仁核桃示范园建设340亩。完成全镇经济林木综合科管10550亩。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2022年指导各村种植中药材2600亩,其中脱贫户新发展种植中药材540亩。五是加强生态帮扶力度,助推脱贫政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落实生态效益补偿政策,2022年地方公益林面积49050亩,补助资金232987.5元。2022年天然商品林停伐管护面积21582亩,补助资金345312元。生态效益补偿上一轮退耕还林(1999-2003年度)纳入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20236.6亩,共计补偿资金323785.6.元。(五)水利工作开展情况。一是结合我镇实际情况成立回龙镇河道“河长制”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深入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维护河道健康环境和水质安全,全面推进河道“河长制”管理。二是根据我镇河道治理现状和上级要求,制定《回龙镇河道“河长制”管理实施方案》,明确镇村两级河长的主要职责,组织开展河道水环境治理的具体工作,引导村民自觉维护河道整洁。三是制定回龙镇河长制工作制度,进一步推进我镇河长制各项工作,促进水环境的保护管理。四是多次召开镇村“河长制”管理工作会议,与各村、各单位分别签订“河长制”管理目标责任书,听取各村、各单位关于河道管理情况的汇报,对组织领导、人员安排、隐患排查、巡视巡查等方面做出明确要求。五是完善巡河体系,确保河道管护到位,巡河时做到“三个保证”,一是保证巡查频次,二是保证巡查质量,三是保证巡查效果。对巡河发现的问题,及时移交相关职能部门处理,并跟踪问题处理进度、结果,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保证了河道巡查实际效果。(七)农业政策宣传工作情况。通过贴近于民的横幅宣传栏、广播电台、公益讲座、社区画廊、微信平台等方式,开展宣传教育,加强对农业政策的宣传,为广大群众提供政策咨询,全年刊发宣传信息100多条。同时,我们以秦岭山水乡村建设、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精神文明建设、评选道德模范、乡村振兴等活动为契机,组织工作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惠民政策宣传讲解,发放宣传彩页5000余份,做到宣传工作全覆盖,切实提高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营造了群众支持、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三、取得的主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年来,在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1.社会效益:结合我镇实际情况成立回龙镇河道“河长制”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深入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维护河道健康环境和水质安全。2.经济效益:一是林果产业经济效益较为显著,全年完成核桃示范园建设2000多亩,其中完成红仁核桃示范园建设340亩,完成全镇经济林木综合科管10550亩。二是传统产业、特色产业、品牌产业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群众收入有较大幅度提高。四、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一是专业技术人员少、业务更新慢。镇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大量流失,加之当前农村种养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的新需求,部分农技人员的知识储备不够、技术更新慢,对农业新品种种养及加工技术等不熟悉,对农民迫切需要的市场行情和产前、产后服务束手无策,不能满足发展效益农业的需要。二是各村社产业发展不平衡。尽管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和努力,虽然各村社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但仍有个别村社产业发展模式单一、没有特色产业、产业发展还在走老路,从而使得产业带贫益贫作用不明显。三是回龙镇位于县城郊区,农耕土地资源十分匮乏,极大的限制农业的发展。辖内土地大多比较分散,不集中、不连片,境内土地资源稀缺,阳光充沛、水源方便、电力配套等集中连片土地匮乏,这极大的限制了农业产业的发展。五、整改措施。一是拓宽农综站工作人员培训途径,强化对业务知识的学习,鼓励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二是通过制定完善各种产业发展奖励激励政策,鼓励各村结合实际情况,发展农业产业。三是通过整合资源,做好产业发展前期规划,引进产业发展新技术,进行立体化种养殖。下一步工作计划。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创新工作举措,夯实工作责任,持续推动回龙农业农村工作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抓工作。在改革路径上再创新,根据每个村每个地域不同资源禀赋,依托区位优势,因地制宜,继续做大特色产业,谋划符合村情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改革路径,让回龙的农业农村工作走在前列,真正实现集体经济壮大,农民收入增加,乡村面貌改善,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发展的目标。创新方式抓工作。农业农村发展事关群众大事,我们将继续把宣传工作再做精做细,加大农业指导,提升农村质量,营造全民参与、全民支持的良好工作氛围,继续通过巩固宣传栏、宣传彩页、咨询点等宣传阵地,强化微信、qq等网络宣传平台的作用,使产业发展、特色种植养殖、林业科管等各项惠民政策及时全面传达到千家万,当好服务群众的“三员”,既是“宣传员”,又是“信息员”和“服务员”。3.建强队伍抓工作。持续健全大农业体系网络,优化农业工作队伍,定期组织开展培训交流,严格执行服务承诺制和首问责任制,增强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强化服务意识。我们将进一步制定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在农业农村健康发展的制度上再规范,在管理上再严格,在方法上再创新,不断巩固现有成果成效,及时总结经验,推广成熟做法。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