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考古博物馆)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开展文物研究,弘扬民族文化。文物保护理论、技术与方法研究;文物保护分析试验、出土文献研究;考古发掘与研究;古建筑、古刻、古遗址保护综合研究与价值评估;文物材质与年代的检测;文物修复;文物档案资料管理与研究;文物信息管理与利用。 | |
住所 | 西安市雁塔区乐游路31号 | |
法定代表人 | 孙周勇 | |
开办资金 | 43569.81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陕西省文物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43569.81万元 | 58513.7万元 | |
网上名称 |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考古博物馆) | 从业人数 159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党政工作党建工作全年组织中心组(扩大)学习9次。加强基层党建工作,落实党支部换届,积极推进各项工作高质量、高标准完成。第三党支部再次被命名为“五星级党支部”。第一党支部“四个一”工作法受到省文物局机关党委通报表彰。(二)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全年召开党委会18次,对“三重一大”问题进行研究部署。与各部室签订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持续开展领导干部违规插手建设工程和矿产开发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工程项目专项审计。持续开展《廉洁从业征询函》工作,加强工程招标节点监督、项目结算审计等工作,打造清廉诚信考古事业。(三)行政工作全年处理各级来文670件、发文158件。严格按照规范管理使用公务用车,截止10月安全行驶129284公里。严控公务接待标准,无违规接待现象发生。(四)疫情防控与后勤保障院党委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督促指导院本部及驻外队站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落实出省报备、核酸检测、疫情排查等常态化防控工作,保障业务工作顺利开展及考古博物馆开放。完成职工住房货币化补贴发放及2021年度院国有资产上报工作。(五)乡村振兴工作每季度院领导带队指导扶贫工作,与村委会成员座谈、看望贫困户、慰问老党员。筹措资金改善村委会办公条件,帮助提升陈家湾村防疫工作能力,筹措防疫物资送往防疫一线。人事管理种建荣研究员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理论界人才;“重大考古发现保护利用创新团队”入选三秦学者创新团队(全国一流团队);王小蒙研究员荣获“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王沛、张杨力铮荣获省局“青年文博标兵”称号。组建女子考古队工作内容涵盖田野发掘,队长朱瑛培同志为陕西省妇女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代表推荐人选。全年招录35人,补充遴选讲解员和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岗位合同制人员。精准及时完成社保、医保相关工作,耐心细致做好退休干部的服务管理工作。(七)财务管理按照财政云管理要求,继续推进国库支付与综合会计核算系统操作。根据省财政加强预算“双监控”管理要求,定期通报项目经费使用情况,推进预算资金执行。推进政府采购与经费管理融合,严肃程序高效采购。巩固转账支付方式执行,做好货币资金管理。完成采购意向公示25批次,按采购预算完成采购计划备案132项。(八)安全保卫与全院各部门负责人签订《2022年度安全责任书》80份,与外来施工单位签订《安全生产治安防火责任书》6份。协同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做好文物安全防范教育及检查工作。成立领导小组,组织消防演练和培训。加大对考古博物馆安检设备维护,自开馆试运行以来,共计安检人数12万人次。制定应急预案,做好泾渭基地和博物馆等的安防维护,成立专班排查自建房安全隐患并进行专项整治等。完成全年的打击文物犯罪防范工作。二、业务工作(一)业务管理1.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和引导各项业务工作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规范基本建设考古协商、预算编制、招投标程序等管理工作,修订基本建设考古相关的工作管理办法及工作细则,基本确立了我院基本建设考古取费标准(试行);加强服务意识,从图书管理、考古资料与数字资产管理与安全、网络安全等方面着手修订或出台相关制度;开拓创新,制定、颁布讲解接待、宣传、公众服务等工作规范与制度。(二)考古发掘、调查和勘探西安江村大墓入选“2021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周原、霸陵、清平堡等遗址,泾阳大堡子、咸阳洪渎原墓地等5项入选“2021中国重要考古发现”。全年开展考古项目742项,其中大遗址考古9项、课题性考古4项、援藏考古1项、“一带一路”考古1项、抢救性考古4项、基本建设考古调查24项、勘探614项、发掘163项。完成调查面积约246平方千米,勘探面积约2300余万平方米,发掘遗址约7.2万平方米、墓葬1万余座,出土器物4.8万余件(组)。(三)资料整理与期刊出版《考古与文物》全年共初审来稿580余篇,全年6期共发表文章83篇。刊物学术质量过关,文字校对、图版编排、印刷等质量均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和行业管理标准,并通过了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年度审核。继续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四)文物保护与科技考古“陕西省考古现场文物保护重点实验室”获得省科技厅批复;完成文物保护和科技考古新实验室的建设和主要仪器设备的搬迁与安装调试工作;全年开展文物保护科研项目8项、室内文物保护修复项目近10项、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项目10余项,保护修复各种材质文物500余件(组)、壁画31.4平方米,保护揭取新出土壁画220余平方米,整体提取墓葬壁画1座。科技考古方面,在长安神禾原战国秦陵园大墓K12鸟类骨骼中成功提取其DNA,并对其进行分子水平上的种属鉴定,这是国内首次在鸟类骨骼中提取到古DNA,为鸟类骨骼的鉴定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在霸陵外藏坑动物标本首次发现丹顶鹤、猕猴、金丝猴、羚牛、老虎、陆龟、犀鸟及大熊猫等完整骨架;部分建立关中渭河谷地和延安地区综合分析系统,为以后综合分析两地全新世人类活动打下基础。(五)考古资料与图书管理完成石峁遗址、周原遗址、神木新华、零口遗址、渭南阳郭遗址等项目部分档案的资料移交工作。提升田野考古质量、高效整合相关资源,经充分调研测试后,“田野考古管理平台”于2022年4月1日正式启用,目前已有36项考古发掘项目和99项考古勘探项目纳入平台统一管理,上传数据1015GB。继续与第三方合作开展各类线图绘制工作,本年度已采集数据4200件,绘制线图3713件。完成18个项目的测绘工作,累计完成三维模型测量53594平方米,绘制各类平剖面图700余幅、采集正射影像6万余平方千米。配合陕西省古籍保护中心,开展我院第一批陕西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复核工作与全省古籍存藏和保护现状调查工作。配合国家“二二工程”,开展院藏古籍的扫描、仿制工作,目前两部古籍共计15册2592筒子页的仿制工作已完成三审。新购图书21种37套,入库出版图书五种3783套。向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和历史学院捐赠图书88种616册,向韩城市图书馆赠书56种108册。三、博物馆业务(一)博物馆建设工作在省文物局的全力支持下,全国首座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仅短短2年半的建设周期,于今年4月基本建成并试运行。这也是“十四五”期间陕西省完成的重大文化工程之一。目前,工程建设的任务基本全面完成,仅余少量外围配套工程。工程建设整体进展平稳顺利。消防、节能、人防、绿建等专项验收基本完成,规划验收正在对接沟通,有望年前年后全面完成整体竣工验收。(二)文物保管与展览陈列考古博物馆文物展品布展文物4218组5215件。完成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中国古代绿松石器特展》等14个展览314件组文物的挑选、确认、点交等工作。向陕西历史博物馆、顺陵文管所、三原博物馆、梁带村两周遗址博物馆、府谷县文物保护和旅游服务中心等文博单位移交文物共计4649件组。泾渭基地完成文物出入库、墓砖与石质类文物、文物信息录入与核查等工作,新入库文物819件/组,核对文物23827件/组,补拍照片10800件/组,修改库房管理系统内的文物信息14899条。全年接待国内外参观学习任务15批次82人。组织撰写博物馆科普读物《陕西考古博物馆——让过去拥有未来》,依托博物馆展示文物,整理编写文物说明及考古项目、考古发掘研究背后的故事,共撰写、搜集稿件47篇。筹备第二十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申报工作。(三)社会教育与公众服务公众号新增陕西考古博物馆门票预约功能。微信公众号“考古陕西”累计推送稿件75篇,相继开通哔哩哔哩、微博两个平台的官方账号,组织媒体集中发稿4次,配合组织媒体发布会1次。组织央视、新华社、人民网、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香港文匯報等60多家媒体,通过文字、图版、视频、直播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报道陕西考古工作144篇。社会教育部会同公众服务部制定《陕西考古博物馆制度汇编》,严格规范讲解、接待、公众服务等各项环节,节假日休息时间坚守岗位,为观众提供优质服务。按照疫情防控态势及时调整开放时间与参观流程,做到了疫情防控与博物馆开放稳步实施。自2022年4月28日开馆以来,接待省部级领导干部7位,省级职能部门160个,市级职能部门46个,承接公务接待任务368批次。接待游客共计15万人次,其中暑期接待青少年参观人数2万人次。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掘资质证书(有效期:2018.01.08-2028.01.08)文物保护工程施工资质证书(有效期:2015.01.04-2027.01.04)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证书(陕西省文物局颁发,审核时间:2014.12.01)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1、受奖惩情况:汉文帝霸陵考古发掘获得“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重大考古新发现价值挖掘与保护利用项目获批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国家一流团队)。2、今年没有涉及诉讼事项3、今年未接到社会投诉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今年我单位未接受捐赠资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