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西乡县应急事务服务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宗旨: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应急保障服务。业务范围:应急保障服务;应急演练组织协调;防灾减灾技术指导;防灾减灾物资储备管理;灾情信息管理;安全生产宣传和培训。 | |
住所 | 西乡县西大街83号 | |
法定代表人 | 梁安业 | |
开办资金 | 3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财政预算 | |
举办单位 | 西乡县应急管理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3万元 | 3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8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发生;无变更登记的事项。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执行本单位章程情况。2022年度,我单位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在局机关的大力支持下,应急事务服务中心以“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应急保障服务”为宗旨,积极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配合局机关组织协调应急演练、防灾减灾技术指导、自然灾害普查调查、森林防火等工作;严格落实防灾减灾物资储备管理;及时、准确、高效地对灾情信息进行梳理上报;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工作宣传和业务人员培训,保持应急队伍的保障服务能力。二、2022年业务工作开展情况。一是减灾救灾机构“上下联动”。县、镇(街道)政府均成立统一的防灾减灾救灾领导机构,明确具体的办事机构。作为应急管理工作“最后一公里”的乡镇(街道)是减少灾害风险和损失的第一道防线,为协调推进乡镇(街道)建立应急管理机构,承担减灾救灾职责,县应急局专题组织开展乡镇应急管理机构调研,对当前乡镇应急能力建设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摸底,并形成了调研报告上报县政府。目前,全县17个镇(街道)均设立了应急管理办公室,乡镇配备应急管理人员编制数347名,实有人数400名。二是预案体系做到“上下衔接”。深刻吸收2021年洪涝灾害应对经验,结合我县实际,对县级现有救助预案进一步修订,编制了西乡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同时指导和帮助基层逐级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要求各镇(村、社区)自然灾害多发易发村均要制定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救灾预案体系。加强应急演练,以郑州“7.20”暴雨洪涝灾害为“复盘”背景,采取视频连线的方式,开展县镇(村、社区)三级应急救灾决策和处置,进一步检验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适用性和可操作性,锻炼减灾救灾队伍,提升减灾救灾实战能力。三是灾害会商做到“左右协同”。建立涉灾部门参与的灾害形势和灾情会商机制,及时分析研判全县自然灾害形势和灾情状况,进一步统一全县灾情报送的指标、时限和方式,确保按时限要求完成灾情上报。四是森林防火和防震减灾方面的工作。防震减灾工作方面:下发《关于做好2022年全县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明确任务职责,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下发《2022年更新上报防震减灾“三网一员”信息的通知》文件,更新录入陕西省市县防震减灾管理系统,规范“三网一员”职责,加强监测预报能力,全县共落实“三网一员”285名,建立宏观观测点34个,市级宏观观测点2个,明年将按计划再增加两个市级宏观观测点;制定了关于印发《西乡县2022年度震情监视跟踪和应急准备工作方案》的通知,与相关单位签订应急救援协议夯实应急准备各项工作责任为满足县域应急避险实际需求在原有5处避难场所的基础上新增设5处并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全力开展地震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共计完成调查数据2805条,完成率为100%,位列全省前列,受到省地震局通报表扬。及时修订完善了《西乡县地震应急预案》。督促全县100余中小学校、幼儿园防灾应急演练,累计参与演练约5万人次,极大增强了各群体民众防灾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目前我县命名省级示范学校7个、市级2个、县级8个,今年积极申报国家级示范学校1个、市级1个、省级防震减灾示范社区1个,开展县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并成功命名3所学校。森林防灭火工作方面:一是认清工作职责。我县按照林业抓防、应急抓救援的总体思路,宁可抓重不可抓漏,形成了森林防火齐抓共管局面。与各镇办及成员单位签订防火责任书,明确各镇办、部门职责。对全县2022年度的森林防灭火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特别是重要时段重要节点,联合相关单位开展联合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责任落到实处。加大防火宣传力度和护林联防。截至目前共印制下发森林防火标语2000余份,森林防火宣传册6000本,《西乡县总林(山)长令》3500张,利用手机短信等方式编发森林防火信息3万人次,在重点林区、重点路段、公路沿线、风景区设置和刷新醒目的森林防火警示牌40块;出动防火宣传车60台次进村入户巡回广播宣传。与四川省通江县签订了护林联防协议,压实各方责任,为更好地做好护林联防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加强预警监测和值班值守。及时通过森林防火工作群,安全生产工作群等平台发布森林火险预警信息,严格落实领导带班和24小时防火值班制度。截至目前(2022、2023年度防火期),我县共计核查反馈卫星热点6起、12119火警信息3起,其中核实火情5起,均按照时限要求及时核查反馈。三、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一是积极应对突发灾害。2022年,我县先后遭受3次洪涝灾害、2次干旱灾害,全县受灾人口11.02万人,累计紧急转移安置人口2794人,农作物受灾面积5610公顷,农作物绝收面积461.91公顷,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25户64间,房屋一般受损15户32间,直接经济损失5988.31万元(其中,房屋及居民家庭财产损失130.7万元、农林牧渔业损失3978.37万元、基础设施损失1853.94万元、公共服务损失8万元、其他损失17.3万元)。灾害发生后,县减灾办第一时间上报了灾情,实行灾情日报告制度,建立灾害损失台账。各相关部门迅速派出工作组前往受灾严重地区查看灾情,指导和帮助做好受灾群众生活救助工作。各级快速响应,调拨救灾物资保障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并及时将救灾物资下拨到受灾群众手中。二是全力抓好恢复重建。2022年,全县倒损房屋重建任务为25户,房屋一般维修15户。为切实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尽快搬入新居,县减灾办及时印发了《关于2022年受灾困难群众救助和因灾倒损房屋恢复重建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落实和明确了各级担负的重建工作任务及完成时限要求。县减灾委办公室定期调度重建进度,每半个月组织工作人员随机抽查相关镇(村、社区)重建维修进展情况。截至2022年12月20日各镇(街道)均提前完成重建维修任务,组织相关人员开展了验收评估,并及时拨付各镇重建维修补助资金共计79.5万元。重建维修任务结束后,各镇(村、社区)按照“一户一档,统一规范”要求,对重建档案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归档,并全部装订成册后报县应急局备查。三是有序实施冬春救助。为切实做好2022-2023年我县冬春救助工作,各级迅速行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提前谋划部署,研究确定冬春救助重点区域和重点人群。通过各镇摸排统计上报冬春需救助人员35517人,根据救助需求县应急管理局及时印发冬春救助工作方案,于1月3日《下达2022年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资金计划的通知》西应急发〔2023〕2号,下拨各镇冬春救助资金377万元主要用于2022年受灾困难群众救助。县、镇两级应急部门坚持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安排专人分片负责、每日调度和督促冬春救灾款物及时下拨发放,对重点镇一对一跟进、点对点指导。并加大冬春救助物资保障力度,下拨各镇棉衣棉被各1160件、床;大米7020袋、菜籽油2360桶冬春生活救助物资,折合金额115.03万元。各级通过公示栏、政务公开栏等形式,及时张榜公布,主动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切实增强救灾资金管理使用的透明度。截至1月10日,冬春救助资金和物资全部拨付到镇,力争在1月15日前全部下拨到户,切实保障了受灾困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需求。四是认真组织灾后评估。2022年底,针对年度内全县境内发生的自然灾害(洪涝灾害、干旱灾害等),县应急局及时牵头组织开展了灾害评估工作,督促各受灾镇(村、社区)对本辖区内灾害情况进行自评,主要围绕灾害暴露出的防汛、救灾等工作的薄弱环节和短板,提出针对性工作意见和建议。四、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1、存在的问题。一是业务人员专业技能不足。二是工作任务完成效率、工作热情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欠缺创新意识,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2、改进措施。一是持续开展业务人员的教育学习培训,利用网络学习,个人自学,业务骨干现场教学等形式逐步提高专业素质。二是强化队伍建设,提升办事效率和热情服务的意识,做好安全生产宣传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活动。三是敢于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不断强化实战演练,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增强各单位之间的衔接协调。五、下步工作打算。下一步我中心将继续协助县应急管理局做好安全生产、森林防灭火、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各项保障工作,切实提高全县应急救援能力水平。一是加强应急干部的教育培训和运用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切实提升应急管理干部队伍的业务素质和人民群众避灾自救的基本能力。二是全面加强应急救援保障工作。明确建立应急物资、装备,建立清单及信息台账,实行应急物资资源共享;建立自然灾害风险隐患防范台账,确保各层面的防范重点和责任、措施,提升预见性和防范效能。三是加强应急值班值守和信息报送。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落实人员、明确任务、坚守岗位,确保信息畅通,严格节假日期间及重要时段的安全信息报送制度,及时报送各类安全生产事故信息和自然灾害灾情信息,全面地掌握安全生产动态和自然灾害灾情信息。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