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渭南市临渭区文化馆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繁荣群众文化事业。整理和保护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指导培训基层文化艺术骨干;组织各种门类的文化艺术活动。 | |
住所 | 渭南市临渭区华山大街东段临渭区公共文化中心 | |
法定代表人 | 李红 | |
开办资金 | 18.2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补助 | |
举办单位 | 渭南市临渭区文化和旅游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51.82万元 | 72.97万元 | |
网上名称 | 渭南市临渭区文化馆·公益 | 从业人数 34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按照《条例》和《实施细则》的要求规范运作,及时申请变更登记,规范使用印章、证书。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2年以来,临渭区文化馆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紧紧围绕疫情防控、总分馆建设、非遗保护传承、群众文艺创作研究等工作,全面筹划、合理安排,出色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为推动全区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我馆今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荣获陕西省文化馆“高质量发展示范单位”、“总分馆制示范单位”和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全民艺术普及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李红馆长被评为“陕西省三八红旗手”。一、创新宣传模式,扎实有效开展群文工作临渭区文化馆坚持为民导向,突出文化引领,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推动临渭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文化力量。一是开展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系列线上群众文化活动。临渭区文化馆联合各分馆在春节期间先后开展了“我们的节日”主题新年线上系列文化活动,“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系列活动展示非遗项目,开展“过五一小周带你品非遗”,庆五一舞蹈、旗袍秀等文化活动;开展“庆国庆迎盛会”系列线上活动,国家级非遗项目《渭南碗碗腔》传承人创作作品《欢度国庆喜迎盛会》线上展播,中秋故事会、剪纸展览、中秋情思等活动共100余期,浏览量达30000余人次。为基层群众提供了优质的公共文化资源。音视频上传喜马拉雅9次、陕西省公共文化云22次、国家公共文化云4次。开展线下活动“我们的节日”---文化走亲戚欢乐过大年”春联义写活动,为群众送出200余幅春联。举办“我们的节日”---福虎纳吉闹元宵主题系列文化活动,举办了舞蹈专场、戏曲专场、综合文艺专场,参与演出人员500余人次。举办“我们的节日”——浓情端午节活动、“浓情端午节”文艺演出活动走进到解放分馆陕西路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中心的老人们送上精彩的文艺节目的同时,还为现场的老人们戴上由文化馆干部亲手缝制的香囊,为老人们送上区文化馆的节日祝福。国庆节期间,群众文艺社团为渭南北客站旅客进行文艺演出,为旅客送上节目的祝福。二是开展“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系列文化活动。先后举办了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专题文艺活动、“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系列公益培训活动走基层培训活动、“信合杯”第六届广场舞展演活动、“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志愿服务走基层活动,演出活动先后走进中心广场、朝阳公园、沋河公园、怡泽园小区、苏园风景小区、海兴地产、光华社区等地方,共计演出50余场,观众约3000余人,每场演出所到之处,聚集了周边的群众观看,每场演出掌声不断。在全区营造浓厚的“喜迎二十大”文化宣传氛围。三是临渭区文艺小分队深入基层多种形式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组织爱乐艺术团文艺志愿者们走进社区、农村开展文艺小分队演出活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现场观众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让大家听得懂、听的明白,把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宣传好。通过“文艺+宣传”的形式,用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到千家万户,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助力临渭区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四是临渭区2023年全国“村晚”示范展演活动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公共文化云、陕西公共文化云、喜马拉雅、陕西广电等主流媒体对活动情况进行直播录播,现场1000余人参与活动,通过网络观看活动浏览量高达172万人次观看,为我区2023年群众文化工作赢得开门红。二、扎实开展培训,着力提升群众水平2022年临渭区文化馆开展成人春季公益培训、少儿暑期公益培训、成人秋季公益培训、冬季未成年人公益培训共4期培训活动,参与人数300余人。培训活动并走进官道镇、故市镇、崇宁镇、解放办、向阳办、孝义镇、三张镇等街镇,为群众进行舞蹈、戏曲、锣鼓、秧歌、活动主持等培训15期,1000余人次受益,提升了群众的业务水平,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三、弘扬特色文化,全力做好非遗保护工作1、推进非遗工坊建设工作建立区级非遗工坊。根据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生产企业根据非遗技艺解决群众就业情况,相继4家企业入选区级非遗就业工坊,分别是“临渭巧娘草编合作社”依托省级非遗项目《临渭草编》、“临渭区健民食品厂”依托省级非遗项目《石灰窑水晶饼》、“陕西一品佳伦食品有限公司”依托区级非遗项目《千年倒缸醋制作技艺》、“渭南脊柱康复医院”依托市级非遗项目《中医骨诊疗法》,其中我区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巧娘草编合作社”荣获陕西省第一批优秀非遗工坊荣誉称号。2、开展“赓续传承踔厉奋发”非遗摄影采风活动。组织我市知名摄影师、联合渭南市区摄影家协会开展非遗摄影采风活动,深入东西两塬,对我区非遗项目《渭南豆腐泡》《柿子醋制作技艺》《渭南时辰包子》《临渭面塑制作》《唢呐吹技》《石灰窑水晶饼制作技艺》《秦源影雕黑陶》《临渭手工制作技艺》等8个项目的传承人、产品制作流程进行详细的拍摄记录,该项活动进一步完善了我区非遗影像资料。3、积极组织非遗项目参加省市区各类非遗展示活动。组织传承人赶赴华阴市参加渭南市旅游日活动;组织《临渭草编》传承人参加陕西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宝鸡市的主会场活动以及在西安市的分会场活动;组织我区非遗项目《临渭草编》《秦源影雕黑陶》项目及传承人分别参加渭南市政府主办的“首届国际非遗周”活动,渭南市2022年夏季文化旅游消费季“悦享临渭”活动启动仪式产品展览活动;组织《千年倒缸醋制作技艺》《临渭手工制作技艺》项目及传承人分别参加全国农产品展销会;渭南市2022年夏季文化旅游消费季“悦享临渭”活动启动仪式产品展览活动;通过各类展示交流活动,不断提升了临渭区非遗品牌和知名度。4、积极完成各类非遗申报工作。根据各级文件要求能够积极完成各类申报工作。一是完成国家级非遗项目《渭南碗碗腔》保护单位的评估工作;二是按期保质完成国家级非遗项目2022年度项目保护专项资金的网上申报工作,并审核通过已下达资金拨付;三是按期完成本年度省级非遗项目保护专项资金工作;四是完成市级传承人考核工作;五是完成第六批市级传承人申报工作。总之,能够积极实施按时上报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四、发挥职能优势,推动包联村文化振兴我馆全面落实帮扶工作要求,做到定期入村走访,组织工作座谈,走访入户,实际查看等方式开展帮扶工作,疫情期间多次进村组织慰问防控值班人员,单位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先后进村开展帮扶工作十次以上。充分发挥单位职能优势,在包联村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我馆从提振村民精神层面发力,激发村民积极向上的精神投入到乡村振兴工作中去,我馆先后包联村送去锣鼓、服装、乐器等文化器材,组织开展群众文化培训,先后组织大型文艺演出两场,组织培训3次,组织摄影采风活动一次,宣传包联村的农副土特产品,助力种植养殖业的宣传与推广。五、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存在问题: 专业人才不够。 整改措施:就专业人才这方面,我们向上级部门提出申请引进专业人才。六、下一步工作打算2023年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两个方面工作:(一)坚持改革创新,深入推进群众文化体系建设工作。一是打造具有临渭特色的文化品牌活动。为增强全区文化创造活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广阔的文化舞台,促进全区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同时结合我区群众对文体活动需求,多形式举办各类书画摄影展览,进一步加大对广场舞、戏曲、锣鼓、化妆、瑜伽等系列公益文化培训力度,加强群众文艺团队管理建设工作,全力做好群众文化志愿者培训及管理工作,不断加强乡村文化队伍建设,进行“结对子”文化帮扶。二是广泛深入开展系列文化主题活动。充分利用重大节日节点创新形式开展“春节”、“我们的节日”等系列特色主题活动,精心设计活动载体,全面丰富活动内容,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深挖特色文化资源,全面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挖临渭特色文化资源。讲好临渭故事,努力打造一批本土文化魅力独特、创新创意性强的现代临渭文化品牌。通过举办碗碗腔传承传习培训、打造编排碗碗腔剧目、探索建立传习场所等形式进一步加大对《秦源影雕黑陶》、《临渭草编》、《碗碗腔》等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同时,广泛深入开展非遗进乡村、进校园等主题活动,让非遗保护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让非遗传承活力进一步增强,让非遗保护成果惠及人民群众,让非遗绽放新时代光彩。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