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渭南市> 渭南市气象局

渭南市气象局

发布时间: 2023-05-25 17:07
单位名称 渭南市气象局
宗旨和业务范围 研究气象科学、促进科技发展。天气气候监测、预警预报、气象探测、资料处理、气象服务、防雷电安全、人工影响天气管理与实施。
住所 渭南市高新区东路27号
法定代表人 白作金
开办资金 2320.26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补助
举办单位 陕西省气象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787.11万元 2668.28万元
网上名称 渭南市气象局.公益 从业人数  72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具体业务开展情况1.提升业务能力,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成功应对主汛期7次区域性极端性暴雨天气、秋淋天气和极端高温天气过程。市气象应指部发文43期。启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27次。市级发布各类预警信号171期,平均提前量达136分钟;强化强对流天气过程预报,暴雨黄色预警信号的平均提前量42分钟,暴雨蓝色预警信号的平均提前量453分钟,冰雹预警信号提前1个半小时发布。迭进式预报预警服务实现预警信号的分灾种预警,落区精细到乡镇(街道)。全年开展防雹增雨作业23次,消耗火箭弹516枚,防雹增雨消霾成效显著。2.做优气象为农服务品牌,强化粮食安全气象保障把握粮食安全“国之大者”,认真做好冬小麦生产全过程气象保障,圆满完成夏收夏播、秋收秋种气象保障服务。开展了全市苹果花期气象灾害精细化综合风险区划,基于格点预报产品建立了农业气象风险预警业务。持续开展冬枣农业气象试验,开展干旱监测、玉米长势监测、春季冷空气预测项目研究。加强乡村振兴气象保障,采用技术帮扶+资金帮扶促进帮扶村产业发展。驻村工作队被市委考评为优秀。3.深化气象+赋能,做强气象服务深入推进与应急、住建、自然资源、公安交警、生态环境等重点行业领域的气象服务协作联动,先后与太华索道、华山景区、华山机场、经开区、高新区等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完成了渭南主城区、高新区城市内涝、全市地质灾害的项目信息共享。圆满完成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年度任务。11个县(区)局先后与广电公司成功签署“三屏一声计划”战略合作协议,推动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到村、到户、到人。市政府修订印发了《渭南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与市委宣传部、应急、防汛、农业、教育、旅游等部门联合印发9个文件,健全气象防灾减灾应急联动机制。4.切实履行社会管理职能,企业改制收效明显召开防雷和升放气球安全会议,印发了《防雷、升放气球落实安全责任清单》、《渭南市雷电灾害应急预案》等制度和文件6份。开展气候资源保护专项执法检查、“双随机、一公开”防雷安全检查等7项专项执法检查,总计检查重点单位416家,下发整改意见书43家,整改到位36家,7家正在整改。完成行政许可事项32件。市政府出台了《渭南市气候可行性论证实施细则》,大荔县气象局在全省首家开展了园区气候可行性论证。企业改制取得明显成效。二、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各类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保障有力,灾害性、转折性天气预报准确,服务及时,为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人影工作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将灾害损失降低到了最小程度,特别是在应对暴雨、冰雹天气过程以及防雹增雨消霾工作成效显著,预报准确、预警及时、服务精细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精准的防雹增雨消霾作业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受到地方政府好评。取得服务及减灾减损经济效益3200多亿元三、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一)存在问题1.气象高质量发展需进一步加强。2.雷达项目建设和业务用房项目建设进度仍需加快。3.气象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仍需加强。(二)改进措施1.加快推进新一轮“局-市合作协议”和十四五规划的落实,推动渭南气象高质量发展。2.加快渭南新一代天气雷达项目、雷达数据处理中心等重点项目及业务平台建设。3.加强气象新技术、新方法学习和应用,充分发挥新技术、新方法在预报预测及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四、下一步工作计划1.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继续做好防灾减灾、生态文明、乡村振兴气象保障工作。2.持续做好冬季雾霾等灾害性天气迭进式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做好交通气象、能源保供、疫情防控等气象服务保障工作。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