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渭南市中心医院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内、外、妇、儿、五官、口腔、肿瘤、理疗、康复、放射、检验等。 | |
住所 | 渭南市胜利大街中段 | |
法定代表人 | 乔梵 | |
开办资金 | 57669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补助 | |
举办单位 | 渭南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89140.36万元 | 91347.7万元 | |
网上名称 | 渭南市中心医院·公益 | 从业人数 922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规范使用印章、证书,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具体业务开展情况:(一)众志成城防控疫情,全力守护人民健康2022年,是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院受疫情影响最深、冲击最大的一年,全院上下,团结一致,全力以赴,众志成城,共抗疫情。一是设立院外24小时核酸采集屋,开设特殊门诊,预检便民门诊,建立健全三级预检流程;搭建18间院外急诊临时救治病房,为120急救车辆配备抗原检测,畅通疫情之下急危重患者救治绿色通道;二是严格落实中省市疫情防控工作各项要求,举办院感防控、新冠肺炎救治知识培训、岗前专业化培训近800次;组织院感培训及考核5500余人次;三是启动新冠肺炎定点医院救治预案,全院全员先后两次闭环管控,妥善处置了定点医院工作人员感染、急诊科患者阳性事件;先后启用并托管华州病区、方舱医院,细化完善感染防控布局流程,全力保障工作正常运行。四是全力实施医疗救治。定点医院、华州病区、方舱医院累计收治确诊病人980人,实现“零死亡”。累计抽调668名医护人员参与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抽调187人分别支援西安、上海、海南疫情防控及我市核酸采样工作;累计投入1800余万元紧急采购设备设施近300台(件),装备床位近100张,用于重症救治能力提升;先后启用10家闭环酒店,入驻1000余人;组织病陪人、全院职工核酸检测293轮(次),共检642873人次。(二)持续深化服务内涵,服务效能不断提升积极推进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共实施设备配置和信息化建设23个标段招标项目,完成投资9532万元;着力推进老年友善医院创建工作,建立老年综合征诊疗常规,优化老年人就医流程及就诊环境等,顺利通过省卫健委评审,被授予“陕西老年友善医疗机构”。(三)持续加强学科建设,医疗能力不断增强心血管内科、产科被授予第一批省级临床重点专科,重症医学科、消化内科、临床护理成功通过第三批省级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评估。医院22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顺利通过市卫健委复评。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运行不断规范,业务稳步提升。26个科室177个病种临床路径现已全部完成信息化工作,开始常态化运行和管理。创新性开展传染病报告管理视频培训与线上知识考核,被评为陕西省“结核病防治先进市级定点医院”。二、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全年门急诊816180人次,出院45034人次,手术19517例,医疗总收入8.58亿元,同比下降3.16%。(一)持续推进分级诊疗,打通双向转诊通道修订完善《渭南市分级诊疗及基本医疗保险转诊管理办法》,开展“分级诊疗与医保政策宣传”约20余场,培训1000余人,发放分级诊疗主题宣传册6000余册。2022年基层医院规范转诊至我院1758人次,同比增长8.10%;住院患者规范下转526人次,同比增长100%。门、急诊下转至基层医院的患者1480人次。(二)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医院布局不断优化稳步推进渭南市第六医院(市传染病医院)建设,完成了图纸设计及可研变更批复、第六医院初步设计执行新规范评审及变更批复,取得了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不动产权登记证、工程规划许可证,完成投资9800万元。完成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康复医学科、全科医学科、风湿免疫科6个科室二期搬迁。肿瘤外科一二病区、肿瘤内科、骨三科、儿科、内分泌科、老年病血液科7个科室完成楼层搬迁,科室布局日益完善。(三)狠抓绩效考核建设,精益管理效能显现重点关注单病种质量控制,制定外科、内科抗菌药物使用目标值,全年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严格控制在40以下;着重管控费用不合理增长,门诊次均药品费用增长15.36%,门诊次均费用增长7.18%,住院次均费用增长率-3.38%、住院次均药品费用增长率-9.79%,基本符合国家指标导向;建立四级运营管理架构,制订《运营助理培训制度》,开展运营管理项目建设,筛选9个项目进行小组式推进,其中四个项目效果显著。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问题:1、由于疫情影响,学科建设步伐缓慢,科室布局调整、优化工作尚未完成,造成资源的闲置浪费;2、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排名下降,相关管理、技术指标亟待提升;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存在不少薄弱环节;3、DIP付费改革及相关配套改革矛盾突出;人员流失现象严重,人才引进和培养、干部管理梯队建设体制机制不健全;4、医院日常运行压力加大,成本管控、精细化管理迫在眉睫;对外协作交流、医联体建设有待进一步深化。(二)改进措施1、紧跟“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新步伐,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题,坚守安全发展底线,认真履行守护人民健康的职责使命。2、以构建新体系、提升新效能、激活新动力、建设新文化为目标,以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持续开展“学科建设年”“人才培养年”主题活动。3、加强内涵建设,促进服务提升,有力有效推动医院管理转型升级,为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打造黄河金三角区域医疗中心奠定坚实基础。4、初步建立DIP付费模式下的绩效考核分配方案和“优绩优酬、多劳多得、公平合理、激发活力”绩效考核分配机制,加大对科室消耗材料考核力度,更好地发挥了绩效体现价值、绩效激发效能的作用。四、2023年主要工作任务2023年医院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总诊疗人次突破100万,出院6万余人次,手术2.5万例,四级手术占比18%,微创手术占比15%,平均住院日8.0天。(一)聚焦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工程,全面提升学科建设和医疗服务保障能力加强重点专科设备设施建设,在完成2022年投资基础上,完成1.06亿元投资,确保年底所有计划项目顺利完成建设;加快信息化建设项目和智慧医院建设步伐,完成电子病历分级评价等级评审、综合运营管理系统(HRP)建设工作,完成全院医护技电子签名、搭建完成无纸化归档系统,支持医保支付DIP系统建设,实施血液净化管理、住院患者临床营养诊疗管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信息管理项目,推进远程医疗和区域信息化互联互通。建设互联网医院,健全管理制度,提升运营效率。(二)聚焦科学高效运营管理工程,全面增强医院科学管理水平全面分析绩效考核指标,制定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强化督导考核,不断提升各项指标水平。规范医疗质量管理,推进信息化数据监测指导临床工作。强化对时间效率指标和费用消耗指标的考核与管理,充分发挥薪酬制度的保障功能和激励作用。推动医院核心业务工作与运营管理工作深度融合,有效提升运营管理效益和投入产出效率。完成DIP付费方式改革和医保大厅搬迁,开展院级DIP业务培训和政策宣传,建成智能监管平台系统,优化医保患者结算报销流程,提升医保服务效能。(三)聚焦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全面加快学科建设步伐全力打造国家级重点专科的学科发展思路,争取2023年底完成国家级重点学科申报;持续推进五院十中心建设步伐,加强胸痛、卒中、创伤中心规范化管理,不断提升建设效能;调研论证、整合资源,启动脑科医院、骨科医院和新生儿急救中心建设;积极拓展医疗外延,在眼视光、口腔、医学美容、中医康复、生殖医学、产后康复等方面深入论证、深化合作,加快建设和推进力度;拓展学科诊疗病种,不断提高三四级手术、微创手术和日间手术占比,提高疑难危重患者诊治水平。严格落实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政策,提高医疗救治效率和质量。加强护理队伍整体建设,探索实施“互联网+护理服务”,打造3—5个优质护理标杆护理单元,省级护理重点专科建设取得突破。(四)聚焦科研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医院综合实力高质量完成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建设,加快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建设,争取早日建成秦东地区首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深化院校合作,充分利用西安交通大学、温州医科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延安大学等高等院校平台优势,为医院科研人员争取更多进修机会,不断提升医护人员科研能力;强化同等学力研究生培养和院内研究生培训,不断提升医务人员综合素质;邀请院内外知名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全方位提高医务人员的科研思维和科研素养;加快推进新增专业基地申报工作,完善住培导师管理制度,构建全方位指导老师评价机制,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聚焦人才竞争力提升工程,全面增强各类人才综合素养配合医院战略目标引进创新型、高端专业人才,特别是特殊紧缺专业型人才,完善人才梯队建设,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科学化水平,加速网络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平台建设,实现人力资源信息共享和智能化。选派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管理干部到国内外医疗机构研修学习、挂职锻炼,不断提升各类人才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完善外聘专家、返聘专家管理办法,明确待遇,加强考核,发挥作用。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有效期限自2019年6月27日至2034年6月26日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