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延安分校(延安市新区第一小学)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实施小学义务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发展。小学学历教育。 | |
住所 | 延安市新区北区西环线 | |
法定代表人 | 王红霞 | |
开办资金 | 6000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延安市新区管理委员会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083万元 | 983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90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本年度,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按照规定办理变更登记事项,依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本年度,学校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教学工作紧紧围绕“双减双新”相关政策展开。聚焦学校具体教学目标,科学安排、扎实工作、大胆创新,充分发挥教学处指导监督、整合推进的功能,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学检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圆满完成了学期初制定的各项工作计划。一、开展业务情况(一)教学检查常规化,切实促进教学质量提高1.狠抓教学“五认真”。教学处严格执行教学规范,对全校教师的听课笔记和作业批改、辅导、上课进行了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并进行了及时的总结和反馈。对于存在问题,有的进行个别交流指导,有效地促进了青年教师教学业务的成长。2.为了使教学常规得以更好地贯彻落实,学校严格安排新课程实施方案要求,加大了课堂教学改革力度,对课前预备、教师拖堂、不按时进课堂、随意调课、早读课等各项常规性检查,以表扬优秀、纠正不足。3.多方收集信息,及时进行教学总结。备课教研、驾驭课堂、灵活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等专业水平,并以此为契机加快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教研潜力,促进我校教师专业水平整体提高,听取教师相互听课评课及对教学的反馈意见,以更好的改善和完善我们的教学工作。4.加强督导力度。我们专门对各备课组的教案进行了检查,对各班级的学生作业进行了抽查。对检查状况逐一登记备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找相关人员沟通了解,促其整改,受到了明显的效果。对做得较好的备课组及个人我们及时通报,公开表扬。(二)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是一个学校发展的源动力,师资队伍建设事关学校的未来和发展。我们在加强常规管理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为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改潜力搭建学习、展示、提高的平台。1.“学科共同体”建设走向深入,青年教师提速发展。“老带新”工作扎扎实实,轰轰烈烈,新老教师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学校坚持开展“推门课”“导师示范课”“行政调研课”活动,各年级各学科的“行政调研课”很大程度上锻炼了青年教师,有效地深化了教学改革,掀起了教改教研的高潮,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快速发展。2.开学初对各教研组的工作规范作了要求,强化了教务处对教研工作的意见,对各教研组、各位教师一学期来务必参加的教研活动作出了明确规定。透过定期教研及时掌握最新的最权威的教学信息,同时校内也加强集体备课,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促进教师改善教学方法。3.学研并举,有效践行“新课程”标准。各学科组通过“千课万人”等网络平台系统全面进行“新课标”网络学习。通过学科教研、年级教研,有效将新课程理念与自身学段有机融合,扎扎实实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大胆尝试,探究新课程理念下学习方式转变的有效策略,大力推荐课堂教学改革。4.搭建完善校本资源库,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学校在原有教学资源积累的基础上,通过加入延安智慧教育云平台,搭建管理平台,逐渐上传优质资源,基本实现校本资源共建共享。(三)创新推进“双减”,实现“减负提质”1.修订教学常规,规范教学行为。不断完善学科常规制度,围绕教学认真细化每一条常规。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各科常规管理制度,学习各科课程标准,明确各科、各年级段的阶段目标,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探索自己教学方式。2.严格执行作息时间,落实大课间活动。教师、学生、家长都要懂得充足睡眠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学校建立学生睡眠质量监督机制,确保学生每天不少于10小时有质量的睡眠时间。课间和午间不得占用学生休息和活动时间集中上课。教务处严格规范、科学制定“作息时间表”和“课程表”,并通过多种途径予以公示,自觉接受社会和家长的监督。每天坚持进行自主自愿“零点体育”锻炼活动,进一步落实了每天不少于1小时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真正动起来,不断提高活动效率,保证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不少于1小时。3.加大课程整合力度,开齐开足各科课程。在开全开齐国家课程计划、学生活动时间严格控制前提下,根据学生发展以及学校特色发展的需求,科学设置学校各类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教师认真备课、上课、决不擅自调课;如有特殊情况确实需要调课的教师必须报请学校批准备案。学校将组织人员不定期抽查教师上课情况。4.优化作业设计,严格控制家庭作业量。学校给教师一个统一的“双减”标准,特别是家庭作业。原则上要求一、二年级学生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作业要适当。在作业量、作业内容上严格把关。力求形式多样、分层布置,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各年级作业实行年级校长、学科组长负责制,负责协调控制语数英等学科作业总量。5.加强专题研讨,提高“双减”工作执行力。一是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观念,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肯定学生的成绩和进步,提出缺点和不足,把“双减”工作和禁止教师“有偿补课”联系起来。二是做好校本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综合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确保“双减”不减教学质量。三是加强教师教学常规的执行意识。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师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能力。加强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强大优势,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师的有效教学能力。(四)积极应对,扎实做好线上教学2022年11月27日,疫情又一次给孩子们的学习步伐按了暂停键。按照“停课不停学”的原则,教学处第一时间明确线上教学方案,第一时间给家长和孩子提出了居家学习建议,第一时间建设网络课堂,进行腾讯会议平台培训,并在线上教学前进行了设备调试,确保了直播效果。在线上教学过程中,我们合理调整教学方式,灵活安排学习内容,指导学生开展学习,保证教学效果有效、优质。1.精选课程资源,丰富学习方式。经过大量的筛选、内化和资源整合,学校将生命教育、时间管理、健康管理、生活技能、感恩教育等诸多教育主题有机融合在学校的人文与社会、数学与科技、体育与健康、艺术与审美四大类课程中,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按计划实施。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秉承学校培养未来人的教育理念,抓住“引导、合作、选择、共享、成长”这五大关键词通过“腾讯会议”直播平台实现师生线上互动学习。新的学习方式,给予学生不同的学习体验,根据各个家庭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学校倡导全体师生和家长个性化学习和选择性学习,给予学生自主选择权,让孩子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师生、家长的资源意识、自我学习的意识,终身学习的意识和面对疫情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以此来改变师生和家长对未来学校和未来学习方式的认识。2.落实校本研修,提升教学能力。丰富的课程资源给予老师们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学校以学科教研组和年级学科组为单位,共同设计在线学习课程并进行在线课程资源的开发。自开展网络教学工作以来,各大教研组每周至少一次教研,各年级学科组保证每天一次集体线上备课研讨,发挥学科共同体优势,形成各学科组不同的课程模块和教学资源包,保证了网络教学质量。在学校大课程观统筹下,学校每位教师都能参与线上教学,每节课都是公开课,这给我们的老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既保障了学校“停课不停学”工作有效实施,又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更检验了我校几年来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的成效。3.丰富反馈载体,优化评价手段。各年级学科组根据年级特点,通过“班级小管家”“班级优化大师”等手机APP及班级微信小组群进行学生学习的反馈和评价,实现了即时、精确、科学,极大促进了学科教学工作有效开展,保障了学生学习效果。通过每天的小组交流分享,充分发挥“小讲师”的作用,将当日所学进行拓展延伸,达到知识的运用。借助亲子课堂号召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运动、亲子阅读、亲子科学小实验,让家庭陪伴更有效。通过线上指导与线下体验的方式,将经典诵读、科学实验、艺术体验、生活实践等组块课程进行小项目探究式学习,实现了课程资源有效整合,实现了知识与技能并重,情感与体验共生的成长体验。二、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1.教育政策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还有较大差距。相关年级学科组在教学中有计划地落实新课标、新课程、双减、五项管理等教育政策,计划要有内容、有目标、有结果、有总结。在新的教育时代,要不断进行梳理总结,形成自己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2.教师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还需要探寻更科学、人性、可操作的评价体系,综合德、能、勤、绩评价老师的过去、当下及发展前景,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三、下一步工作打算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延安精神办学育人,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谋划“十四五”教育发展。制定出台《延安市新区第一小学“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立足延安红色教育发展,牢牢把握延安作为革命圣地的城市战略定位,统筹发展与安全,为学校特色化发展开启新征程。二是不断提升教师教书育人本领。在国家“五项管理”和“双减”政策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将教师人文素养建设贯穿教师培养及教师教学工作全过程,把立德树人渗透到教师教育各方面。充分发挥典型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开展多层次的优秀教师选树宣传活动。加强在职培训,加快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的教师信息化素养发展机制,重点强化新任教师和班主任培训,涵养教书育人情怀,激发投身教育事业使命感、责任感。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