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西安生产力促进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开展科技中介服务,服务企业生产发展。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技术服务·培训服务·创业服务·新技术开发推广 | |
住所 | 西安市碑林区环城东路南段1号 | |
法定代表人 | 刘海宁 | |
开办资金 | 786.68万元 | |
经济来源 | 自收自支 | |
举办单位 | 西安市科学技术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804.88万元 | 2286.08万元 | |
网上名称 | 西安生产力促进中心 | 从业人数 44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充分发挥中心“科技管家”的服务职能,以品牌服务+定制服务与我市科技重点工作和区县产业需求相融合,高质量、高效率完成省、市考指标和重点工作任务。(工作经验和亮点)(一)持续性开展政策宣讲与培训服务,效率和趣味性明显较往年提升。(二)高企精确化培育,服务精准化发力,“登高”梯队培育效果显著。(三)严格把关信息确认,科小实现快速增长。全面开展“一站式贴身管家”服务。(四)全覆盖式摸排调研,稳定推进研发任务。确保了全社会研发投入、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指标能够稳中有升。(五)提供“一站式”赛事配套服务,凸显秦创原总窗口集聚效应。(六)引入浦发银行为科技企业发展助力赋能。各项工作完成情况(工作总结)(一)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中心全年在全市21个区县开发区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开展各类政策宣讲会和专题培训会82场次,通过“一对一”辅导模式,走访企业并提供精准服务497家。(二)规上企业研发奖补工作2021年西安市全社会R&D经费553.67亿元,强度5.18%,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191.63亿元,强度1.92%。(三)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工作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培育了高新技术企业4247家,占全年科小入库数的34.6%,有效的做到了“育小—登高第一阶段梯度培育基础任务的完成。预计2022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超过12000,较2021年度增长43%左右。(四)“科创西安”活动及赛事组织实施完成情况1.“科创西安”活动组织服务工作(1)2021年“科创西安”主体活动评价工作对2021年实际举办的24场“科创西安”主体活动进行了初步评价和专业评价。(2)2022年“科创西安”活动征集申报及跟踪考核工作全年共征集了137个活动,经评审纳入活动117场(其中主体75场,系列活动42场);截止12月31日,实际举办50场,超额完成全年35场的目标任务;同时完成对所有主体活动的跟踪考核工作。(3)起草修订“科创西安”品牌活动管理办法。2.秦创原·2022年西安国际创业大赛组织实施工作起草秦创原·2022西安国际创业大赛工作方案。大赛于5月启动报名,9月底举办总决赛。共征集到参赛项目420个,通过组织初赛、复赛、总决赛共24场比赛,择优选拔出40个获奖项目。3.围绕打造科技活动特色品牌开展工作,做好“科创西安”中的第七届中国创新挑战赛(西安)硬科技专题赛系列活动全年调研走访企业180余次,举办各类征集活动21场,走进各高校、研究院所、科技型企业开展需求对接活动34余次,举办有关赛事组织管理和专业机构服务培训3次,更新完善挑战赛专家数据库。4.跟踪历年西安国际创业大赛获奖项目,包括西安本地项目融资和落地情况。为12个2021西安国际创业大赛外地和团队项目提供落地资源对接服务,最终帮助陕科大的“无油无虑—绿色卓效油泥生物处理技术”和江苏的“Surfstar道路空洞检测技术及其产业化”等6个项目成功落地西安。同时协助完成“2021西安国际创业大赛”获奖项目奖金申报材料的系统审核和收集整理工作。(五)仪器设备共享任务完成情况截止2022年12月31日,平台已完成入网检验检测仪器设备15800台(套),涵盖高校院所、企事业单位319家。全年为227家企业提供检验检测服务600余次。(六)链主企业深化服务4月-12月分别举办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走进秦创原活动9场,围绕产业链骨干企业开展技术配套和“科学家+工程师”活动。(七)成果转化相关工作(产学研金协同创新活动)全年在灞桥区、雁塔区举办产学研金协同创新活动7场,走访企业、高校35家、组织路演项目21个、促成高校与企业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及项目落地30项。(六)离岸创新平台项目的服务工作跟踪往年离岸创新平台项目31项并完成31家申报主体单位的实地走访,对出现的问题、服务的情况汇总及时上报局主管处室;(七)推进交大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工作根据全市九方面重点工作任务要求,支持西安交通大学秦创原成果转化概念验证中心建立合理的组织架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推进建立概念验证产业顾问专家库,完成17名专家信息入库。推动概念验证中心举办项目论证、推介、讲座等活动24场次。(八)落实农业科技服务工作1.牵头完成236名市级农业科技特派员选派工作。重点做好特派员与服务单位的有效联系以及291个省定贫困村特派员科技服务全覆盖工作。2.特派员登记注册工作。组织区县开展特派员科技部网站登记注册工作,完成1730个自然人特派员、185个法人特派员登记工作。3.落实省科技厅百名科技特派员助力百村振兴行动。按要求遴选10个村集体经济对接10名特派员开展科技服务。(九)其他业务开展情况1.创业社群平台网站维护与优化升级完成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业务管理系统开发工作,支撑高企、科小备案入库工作;启动了平台网站等级保护评测工作。2.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相关服务工作协助处室完成《2018—2020年西安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自评价报告》编制工作,经科技部和中宣部专家评审,西安基地在本次评价工作中被认定为“合格”;开展了第五批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征集申报工作;完成了陕西省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西安地区组织申报和评审工作;按照陕西科技厅的要求,针对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撰写基地整改提升报告提交处室。3.做实以需求为导向的技术难题“揭榜挂帅”工作遴选“火箭发动机组件3D打印技术开发”、“高端机床仿真技术应用研发”、“基于标准智云管理系统的智能工厂解决方案”、“国产化高功率密度脉冲电源技术”、“储能LLC双向逆变器研发”等智能制造以及军工领域的15个技术需求进行挂榜并开展后续成果对接服务,实现45个科研团队进行揭榜,最终签订技术合作协议15个。4.跨区域科技合作与交流一是与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合作,开展企业核心关键技术难题“张榜”“揭榜”机制研究,重点研究在“苏陕”之间如何整合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应榜揭榜”。二是6月开展“西安-苏州医药头部企业交流学习”活动,主要针对创新药物、生物技术及新兴疗法方面开展以需求为导向的产业合作。5.高质量的完成业务课题分析工作通过西安市高新技术企业数据分析,对高新技术企业在全市产业链发展中的支撑作用进行统计分析。围绕西安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技术转移转化和成果转化发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挖掘,为下一步企业培育提供思路。6.火炬统计工作举办火炬统计暨科技政策线上培训会,覆盖全市21个区县,本年度的火炬统计入统提交率达到了99.14%。7.校友校地合作创新服务工作2022年8月11日联合西咸新区新经济局、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共同举办了联盟走进秦创原总窗口暨校友经济专场活动。存在问题1.高新技术企业复审率持续下降。2020年高企复审率为83.48%,2022年复审率仅为68.86%。究其原因,一是我们针对需复审的企业在宣传、培训、辅导的服务还做的不够扎实深入;二是有些企业的复审意识较为淡薄;三是是因为企业发展转型等原因不再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导致复审率连续两年下跌。2.挑战赛面向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的核心需求比例偏小。在公开发布的130个企业需求中,其中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核心需求只有37个,大部分还是中小企业的技术需求,涉及行业共性和卡脖子技术的需求占比不足。2022年的工作思路和主要工作目标1.锚定任务目标,创新服务模式,为科技创新助力。随着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与发展,市场主体会发展迅速,企业创新过程中对科技服务需求越来越专业化、精准化,定制化。因此就需要我们中心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创新服务模式,更好地支撑好我局的科技创新工作,保障三项考核指标的顺利完成。2.以挑战赛为抓手,开展常态化的以需求为导向的技术转移工作。《“十四五”技术要素市场专项规划》中提出要办好中国创新挑战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为技术对接资本提供平台,这为我们进一步办好挑战赛提供了路径和依据。今年我们将借鉴国际创业大赛的经验,引进金融机构,让科技金融赋能技术转移,特别是为成果出让方(解决团队)提供更多支持。3.加速技术要素跨境流动,完善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通过中心原有国际工业分包西安中心(该中心是联合国工业分包组织全球分中心45个中心之一)、德国汉诺威工业展、全球工业分包大会等UNIDO组织资源以及31家西安离岸创新平台企业资源,扩大科技领域对外开放,努力破除制约创新要素跨境流动的障碍,开展创新要素跨境便利流动试点,发展离岸创新创业;支持本地企业提升全球配置技术要素能力,大力发展技术贸易(陕西省技术先进型企业日常管理在中心),促进技术进口来源多元化,扩大技术出口。提升企业开放式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在全球建设各类研发中心和创新中心,促进双向技术转移与创业孵化。4.做好仪器设备共享服务,推动平台现有大型仪器设备面向企业的开放与共享。“西安市的设备共享平台无论是设备台套数、提供检测服务数以及加盟机构都是全省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中规模最大、运行时间最长的业务平台,与其他地市相比较就是一枝独秀。下一步我们将探索适合平台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建立符合实际的商业模式,逐步完善平台服务功能的广度和深度。西安生产力促进中心2023年1月30日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