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西安浐灞生态区管理委员会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浐灞河流域的开发建设综合治理提供服务。研究区域内规划、建设、管理政策和年度计划组织实施;区域内绿化、市容环卫、文化旅游等方面的统一协调和综合管理;区域内建设项目的策划论证、引资和建设管理;区域内土地统一储备、开发和管理,土地出让金和城市建设费的管理和使用;会同市水务局和相关区县负责浐灞河的防洪与河道管理。 | |
住所 | 西安市灞桥区浐灞生态区浐灞大道 | |
法定代表人 | 杨兵 | |
开办资金 | 115075.55万元 | |
经济来源 | 自收自支 | |
举办单位 | 西安市人民政府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105474.29万元 | 1288031.17万元 | |
网上名称 | 西安浐灞生态区管理委员会 | 从业人数 320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开展业务情况一是支柱产业更加凸显。聚焦打造“中西部第一会展品牌”,建设重型馆、进博馆,高规格举办丝博会、欧亚经济论坛,会展中心荣获中国钢结构金奖,欧亚论坛博览会荣获中国会展品牌博览会金奖。建设陕西科技创新谷,实现当年建设、当年封顶;全区技术合同交易额超26亿元,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7家,完成全年任务的371%,稳居全市第一,城市科创聚集成势。二是产城融合快步推进。聚焦文旅深度融合,全力丰富旅游资源,全国一线品牌保利大剧院开放,华夏文旅创建4A级景区,《和你在一起》MV获全国县级融媒作品一等奖,实现旅游收入50亿元。建成长安大学科技园,欧亚创意设计园完成投资10亿元,腾讯众创空间喜提国字招牌,浐灞成为全市创新、总部经济新的增长极。三是对外开放持续深化。聚焦打造“一带一路”开放高地,推动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总领馆进驻,领事馆区签证国别超20家,覆盖全市可办理国别的87%。举办中俄农业合作线上交流会,深化尼日利亚中非电商合作,跨境电商交易额突破6000万,完成年度任务的300%;中医脑病医院通过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复审,“通丝路”完结首笔大宗铬矿业务,城市外向水平大幅提高。四是城市能级稳步壮大。落实“三区三定”划定要求,科学编制分区国土空间规划,明确79.04平方公里城镇开发边界,延展城市骨架;高标准打造西安东大门,克服困难、不讲条件,拆除建筑28万平方米,征迁土地291亩,提前2个月完成幸福路北延伸线征迁工程,展示浐灞速度、浐灞担当。启动上庄片区更新,建设30条次支路,香槐六路跨灞河桥获评全省市政金奖,城市家具改造工程荣登全国十佳案例,浐灞品质叫响叫实。五是生态底色更加靓丽。聚焦核心发展使命,全力推动增绿、减污、治水、降碳协同发展,新增15万平方米城市绿地,修复14.5公里城市景观带、景观廊道。快速处置国控子站问题,加密布设21个空气监测站,建成一体式智慧监管平台,克服不利影响,下半年环境保护在全市评价中排名第一,生态品牌提升新高度。六是惠民实事办好办实。坚持以人为本惠民生,持续增进人民福祉,推动疾控中心建设,引入西安医学院总院、儿童医院浐灞分院、北环医院等5家三甲医院,设立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加强社会保障,建成15个社区养老服务站,1个示范性养老院;新建学校11所,新增学位9480个,实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学有所教。七是营商环境更加优化。坚持“刀刃向内”,推进行政审批189项改革,完成陕煤、希格玛等遗留项目手续办理,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提升服务效能,659个服务事项进大厅,完成全市首次远程异地评标,“水电气暖”一站式办理全省推广,“市政通集成改革创新”入选全国营商环境创新报告;深化助企惠企,发放补贴1800万元,让企业吃下定心丸、安心谋发展,浐灞服务成为金名片。二、取得社会效益2022年全年GDP增速6%;固定资产投资增速0.1%;规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速16.1%。完成工业总产值9.17亿元;建筑业总产值666.68亿元,同比增速10.1%;“五上”企业新增入库58家,净增31家,进一步稳住了经济大盘。三、存在问题一是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稳投资、稳增长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受手续办理、规划审批等制约,部分项目尚未入库,土地出让缓慢,影响固投等指标。二是整体产业实力还需进一步加强,会展、文旅等核心产业还未形成规模。三是民生配套还不够完善,教育、医疗、社区等民生服务功能还需进一步强化,超市、商场等日常生活保障设施建设还需加快进度。四、下一步计划1.提升产城发展动能。坚持“项目为王”,夯实“周调度”机制,按季度、按月细化推进44个省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53亿元;聚焦106项建设计划,全力以赴推动手续办理、施工建设;精心筹备重点项目观摩赛,展示浐灞良好形象,力争排名稳定全市前列。2.做强核心产业。以“打造中西部第一会展品牌”为抓手,紧抓后疫情时代机遇,推动会展产业释放动能,建成会展中心二期,场馆净展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举办欧亚经济论坛、丝博会等展会100场,打造“n+365”进出口商品展,展会规模数量较上年度增长5倍。聚焦全市优势产业培育会展,紧盯新能源汽车、光伏等新兴行业,高质量招展办展,形成“一带一路”特色化、标志性全国会展聚集区。3.发展总部经济。以“打造西安设计之都浐灞承载区”为目标,发挥生态环境、产业资源等优势,加快引进中航财司等总部企业,带动科创设计、研发机构落户。依托亚马逊联合创新中心等载体,发展欧亚创意设计产业园,推进卓越京东中心、希格玛、中国绿发集团西北总部项目设计之都等落地建设,打造总部经济新高地。4.加强科技创新。围绕打造全市秦创原战略重要支点,以陕西科技创新谷建设为龙头,加快浐灞腾讯云大数据中心、数字出版基地建设,推进半导体装备制造项目达产。做好秦创原科技产业转承,支持科创类企业上市,新增高企10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40家,企业数量、质量稳居全市第一梯队,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4亿元,产业规模较上年翻番。5.发展文化产业。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持续构建特色化旅游品牌,深化“星河如梦灞上夜”文旅品牌,发展水岸经济、夜经济。加快灞河东岸片区旅游资源开发,推动宋城千古情运营,助力保利剧院引进高质量剧目,重启世园音乐节,打造沉浸式、体验式文旅新场景、新业态,实现旅游收入54亿元,文旅宣传覆盖面超8亿人次,打造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6.发力土地出让。聚焦重大项目建设用地,按月动态细化收储出让计划,做到应保尽保;优化国土空间规划,盘活存量用地,全年完成土地供应2000亩,实现收入100亿元。广纳财源、增加税源,申请地方专项债73.72亿元,提升财政使用能力,稳住区域经济发展大盘。7.发力招商引资。坚持盘存量,梳理化解招商项目落地难问题,推进西部金融中心、华侨大厦供地建设,实现签约项目落地清零。持续保增量,推动山姆会员店、一带一路金融数字产业园落地,引进产业项目30个,其中500强企业3个,签约额突破300亿元。8.发力风险防范。以2024年底交房为红线,加快审计反馈问题涉及安置房整改工作,确保按期建成、群众回迁。抢抓政策机遇期,坚决打赢“保交楼”攻坚战,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切实消除政府隐性债务,提升财政使用能力,防范重大金融风险。9.拓展城市空间。聚焦“打造城市东大门核心区”,推进东部片区核心区规划调整,完成幸福路北延伸线工程征地拆迁,确保按时交付建设用地;以新房村、十里铺片区为引擎,快速推动7个整村拆迁工程,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盘活闲置楼宇资源,为产业发展提供空间载体。10.增进民生福祉。坚持群众所思我必念之,持续完善医疗、教育、养老资源,推进5家三甲医院建设,前海人寿医院、儿童医院浐灞分院、北环医院三季度运营,建成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个社区养老服务站,彻底解决城东“看病难”问题。深化“名校+”模式,与铁一中、陕师大开展战略合作,新建扩校3所,构建“东西南北中”教育组团,大幅提升医疗教育水平。11.强化生态示范。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速清洁能源应用推广,全年优良天气不少于230天。巩固能源示范园区建设,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探索超低能耗、近零能耗,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打造无废城市先行区,提高群众生活品质。12.加快自贸浐灞功能区发展。深化自贸区先行示范作用,推动制度创新、平台建设,深化一站式外经贸综合服务,制定保税展示、便捷交易等政策,为产业发展赋能筑基。深化“国际会展+自贸+保税”模式,推进国际会展监管专班入驻,建设公用型保税仓,健全进出口服务功能,创建陕西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13.完善西安领事馆区功能。保障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领事馆顺利入驻,跟进日本签证中心落户。设立外籍人士一站式服务窗口,打造领事馆区涉外综合服务大厅。以文化艺术中心为载体,策划多种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打造西安东部国际交流核心区。14.拓展对外贸易新业态。聚焦扩大对外贸易格局,构建一园、一中心、一平台、一仓、一馆的“五个一”格局,拓展“一带一路”贸易之家功能,打造国际合作高地。加快招引龙头电商企业,借助省市外贸发展资金,支持水发神农集团、水电三局对外贸易工作,全年跨境电商交易额突破1亿元,培育外贸新动能。15.实现城市高效运转。建设城市大数据平台,构建“一张清单、一图展示、综合运用”管理模式,助力城市管理精细化、智慧化。强化应急预案管理,健全应急指挥体系,提升防灾减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16.加快体制机制优化。实质推进社区、小区等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剥离,移交至新城、雁塔、灞桥、未央4个行政区,梳理经济管理职能,制定管委会权责清单。有力推进社会事务类、综合执法类、疫情防控类承接,签订剥离移交框架协议,实现“轻装上阵、回归主责”。17.全力优化营商环境。聚焦营商环境突破年,推进15个“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改革,实现新政务服务中心运营。迭代升级“市政通”,推行“水电气暖报装”与“外线审批”融合,深化“多评整合”改革,实行“统一受理、统一评估、统一审查”模式,提升一体化服务能力,确保营商环境满意度位居全市前列。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