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延安市小城镇建设研究服务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开展小城镇建设研究,促进经济发展。参与研究制定小城镇建设规划;调查研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承担小城镇建设技术推广和业务培训。 | |
住所 | 延安市宝塔区枣圆路规划局3号楼1楼 | |
法定代表人 | 刘健敏 | |
开办资金 | 27.8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延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1.6万元 | 9.4万元 | |
网上名称 | 延安市小城镇建设研究服务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9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主要业务工作完成情况一、主要业务工作情况(一)持续完善“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工作。2022年,延安市共确定乡村振兴示范镇23个,其中省级示范镇10个,市级示范镇13个;示范镇计划实施项目339个,其中,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计划实施项目152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镇计划实施项目187个;乡村振兴示范镇计划投资69.43亿元,其中,省级示范镇投资46.38亿元,市级示范镇投资23.05亿元。截止12月底,23个乡村振兴示范镇开工项目329个,其中,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开工项目144个,累计完成投资48.1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103.7%,市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开工项目185个,累计完成投资22.78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98.84%。10个省级示范镇均成功创建美丽宜居示范村,并完成规划编制和“七个一”建设工程。(二)全面完成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任务。我市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作为实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不断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全面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工作,加大农村生活垃圾非正规堆放点整治力度,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全市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达91.08%,其中无害化处理标准比例达73.08%,完成了年度预期目标任务。(三)积极推进垃圾治理试点镇创建工作。按照2022年镇域生活垃圾建设工作要点,各试点镇印发了《镇域生活垃圾治理试点镇建设实施方案》,出台了垃圾分类收集、保洁管理、奖惩、曝光和处罚、绩效考核、项目财务管理和绩效管理等一系列制度,设立专职人员、网格化巡查垃圾整治情况,持续保障推进垃圾治理工作。5个试点镇编制完成了镇域生活垃圾治理试点镇建设专项规划,不断加大垃圾收运设施配备力度,累计完成投资963.2万元。(四)加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保护力度。指导完成5个历史文件名镇、6个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并通过省厅技术审查。推荐延川县为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示范区,指导完成了《延川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方案》《集中连片保护规划》,以8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和12个省级传统村落为基础,在延川县马家湾、甄家湾、田家川、田家塬、太相寺5个传统村落率先开展保护试点建设,概算投资2.3亿元,配套75个建设项目,进一步保护历史建筑,传承历史文化,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壮大特色产业,打造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全面推进农房设计和建设现代化,不断提升农村住房建设的品质,编制《陕西省农村特色民居图集》,指导延长县、延川县制定了《宜居型示范农房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整村推进宜居农房改造,2022年完成272户宜居农房改造,建设内容主要包括节能性厨房改造、屋顶防水、院落、大门、围墙和巷道等改造。二、存在问题(一)乡村振兴示范镇的配套政策、资金和机制还需进一步优化提升,通过省级支持,市级指导,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未能起到示范带动引领作用;市、县两级财政投入有限,财政资金发挥撬动作用不明显,招商引资工作难度大,示范镇建设缺乏资金保障。(二)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设施配备难度大,由于延安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农民居住十分分散,垃圾收运处置设施配套难度大且费用高,垃圾转运距离远、成本高,缺乏资金投入,有效保障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体系长期有效运转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三)市县对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认识不到位,积极性不高,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专项补助资金不足,我市属于黄土高原地带,每个县区的村落分布较分散,且传统村落数量多、规模大,保护工作面宽量大,传统村落的保护本身需要在做好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利用再做发展,加之生活在村落的群众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意识不强,村集体经济薄弱,没有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传统村落的活态传承与保护发展工作很难为人民群众创造实效。三、2023年工作计划(一)抓好“乡村振兴示范镇”引领作用。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突出人口聚集和产业培育工作,充分挖掘整合当地的生态资源、人文资源、历史古迹和风土人情,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因镇施策加强各方协作。提升城镇管理水平,结合扩权强镇和镇村综合改革要求,加强城镇管理队伍建设,努力把全市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成为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经济繁荣、环境优美、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县域副中心和富民小城镇,推进延安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引领我市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全面发展。(二)持续做好农村垃圾治理工作。加强督查督办力度,建立健全常态长效管理机制,防止新的农村生活垃圾非正规堆放点产生,切实巩固整治成效。加大收集、转运、处置三大设施配备,按照自然村收集设施全覆盖的要求,实现组有垃圾桶、村有垃圾箱、镇有中转压缩站。按照转运设施的要求,实现村组有三轮车、镇有收集车、县有转运车。(三)示范引领,加大试点镇工作力度。扎实推进镇域生活垃圾治理试点镇创建工作,建立健全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合理选择符合村镇实际分类治理模式,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和减量化治理水平,确保试点示范工作取得实效。(四)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领导,完善保护规划。成立县、乡镇、村三级传统村落保护委员会,以指导、协调、监督和管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建立传统村落保护档案,实行挂牌保护。已申报成功的省、市传统村落,结合村内实际情况,要制定长远的保护规划,分层级划定保护区,明确规划保护区的建设时间、建设项目以及土地利用和后续管理等要求。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为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相应的效益,使群众生活在这片热土记得住乡愁。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