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西安地球环境创新研究院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宗旨:开展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改善环境质量。业务范围:环境变化规律和机制研究;新技术和新材料研发;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示范、技术转移与推广;环境工程技术人才培训;高层次科普教育。 | |
住所 | 西安市雁塔区雁翔路97号 | |
法定代表人 | 曹军骥 | |
开办资金 | 100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西安市科学技术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55.69万元 | 203.88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104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2021年度按规定申请年度报告。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2年是西安地球环境创新研究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一年,也是埋头苦干、成绩斐然的一年。作为西安市人民政府和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球环境所”)“共建共管”的事业单位,西安地球环境创新研究院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聚焦主责主业,狠抓工作落实,全院职工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一、着力提升科学研究储备力量高层次高水平人才队伍日益壮大。2022年西安地球环境创新研究院引进高层次人才6名,其中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2名,目前全院已拥有8名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职工占比达93%。2022年我院青年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勇于创新、锐意进取,共有3人入选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青年百人计划”,1人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1人入选2023年度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1人入选2022年度科技部人才专项。创新型高质量科研成果稳定产出。一是科研项目稳步增加。2022年创新研究院获得中省市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资助15项,其中,国家青年基金3项、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4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7项、中国沙漠气象科学研究基金1项,项目经费共计122万,目前在研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共计31项。二是学术论文持续产出。全院职工在全力配合地球环境所各实验室、各课题组做好科研支撑工作的同时,也积极开展科研学术工作,2022年署名单位发表SCI论文51篇(其中第一作者12篇)、中文核心论文17篇(其中第一作者5篇)。三是专利成果实现突破。为落实总书记关于科研要面向经济主战场的指示要求,并结合地球环境所发展转型需要,创新研究院积极推动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申请工作,目前已获授权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2项。二、服务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一)空气污染监测与治理在生态环境部和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指导下,由地球环境所牵头、西安地球环境创新研究院等多家单位参与的联合体对西安、咸阳、宝鸡、铜川四个城市开展“一市一策”跟踪研究,该研究通过搭建交流支撑平台、建立健全立体观测网络、开展本地污染源调查、建立重污染应对联合研判会商机制多种手段边研究边产出边应用,建立了科学的边研究边产出边应用边反馈的技术研究体系。1.在搭建交流支撑平台,提升大气污染管控能力。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环科院等国内顶尖研究单位组建跟踪团队,构建对接机制,开放所有数据资源,驻点跟踪团队分析数据并提供建议,形成双向反馈的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大气污染治理能力。此外,2022年有多名科研人员借调至西安市环保系统,打破技术和沟通上的壁垒。2.建立健全了立体观测网络,精准朔源查找病因。依托地球环境所在西安市近20年的研究基础,建立了西安市空气质量监测超级站,采用高精度在线测量仪器设备,获得了关键有机组分、离子、重金属、光学吸收和常规气体等关键组分实时数据,为及时防控提供可靠科学数据支撑。3.开展本地污染源调查,精准汇编摸清家底。(1)建立本地化PM2.5主要排放源质谱特征谱库(2)编制本地化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较为全面准备的摸清了西安、咸阳、宝鸡、铜川大气污染物来源和排放量及变化情况。(3)建立冬防期应急管控清单。减排模拟评估结果显示,“一市一策”跟踪研究团队提出的针对性减排措施有效削减了西安市PM2.5小时浓度最高值,重度污染时长比基准情景减少。4.建立重污染应对联合研判会商机制,精准预测提前防控。建立常态化空气质量预警预报工作机制和冬防期空气质量联合研判会商机制,建立污染过程案例库,提高空气质量预警预报的时间和空间精度,开展3-7天的预报,每天10时发布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信息。2022年共开展夏防期研判会商18次,冬防期研判会商20次,其中,2021-2022年秋冬季总预报准确率达80%。西安市空气质量保障项目实施以来,保障团队向西安市委市政府以及生态环境局等单位提供各类报告3880份,并及时应用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在线源解析、机动车研究、臭氧防控等成果,在各职能部门的联合治理下,西安市空气质量大幅改善,实现了严重污染天的首次消除、优良天数的首次突破,PM2.5浓度创新低,实现了经济发展增速和环境质量改善双赢局面。经生态环境部推荐,地球环境所和西安地球环境创新研究院目前继续承担西安市PM2.5和O3污染协同防控工作(二期)。(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室内污染治理。室内甲醛、细菌病毒等有害生物气溶胶危害控制是当前室内污染治理研究的重点,2022年我院开展的“地下阵地自再生式密闭环境新风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聚焦纳米常温催化技术,能在常温下、无需额外能量在材料表面持续生产活性物质,快速杀死细菌和病毒,具有持久性强、无二次污染、应用前景广阔的优势。相关技术已经应用到格力公司净化器产品中,现正在联合格力公司制定统一、可行、科学的抗病毒空气净化器测试标准,为格力猎手净化器参与国际先进行列认证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2023年拟联合格力公司、地球环境所建立实验室,促进西安经济和相关产业发展。(三)助力乡村振兴总书记强调,端牢中国人的饭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永恒课题、长期工程,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这根弦都不能松。1.选育小麦新品系2022年我院研究人员参与小麦试验区选优和异地加代试验选优,获得优良品系“白鹿181”。在咸阳市、长安区试验站进行的“白鹿181”试验数据均表现出“白鹿181”具有优良的高抗丰产综合特征,在大荔县示范田进行的实产验收面积936平方米(1.4亩),现场采用小型收割机收获小麦籽粒鲜重780.06公斤,折合亩产550.19公斤。2.推广优质马铃薯2022年我院研究人员在黄土高原新造耕地开展优质适生马铃薯推广研究,通过收集并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土壤改良、高效利用栽培技术等措施,研究团队筛选出2种黄土高原优质适生马铃薯品种,集成1套新造耕地马铃薯水肥高效利用栽培技术,建设马铃薯栽培示范基地1个。对促进区域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以科技支撑助推陕北革命老区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意义重大。三、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碳中和与碳达峰研究与管理1.碳管理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以及我国“3060”双碳目标的共同推动下,双碳研究和管理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深度参与国际科学研究、国家安全治理、外交经贸、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生活。在这种背景下,西安地球环境创新研究院必须积极融入碳研究和管理体系。为加强碳管理人才储备,2022年我院先后选派多名同志参加“全国首期碳管理体系评估师”、“全国碳排放管理员”、“碳资产管理”等培训,安排受训同志在院内作“碳管理体系”学习交流报告;在2022年度院级科研基金中设置碳达峰与碳中和方向,鼓励职工积极申报。2022年我院共有5名职工取得碳管理相关的资格证书,碳方向的院级科研基金获批占比达20%。2.碳汇研究寻找陆地碳汇(即可容纳人工源二氧化碳的生态系统)是碳循环研究的焦点之一,2022年以来,我院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估算进行研究,系统评估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摸清碳汇家底,评估未来碳汇潜力,为实现碳中和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已开展对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碳汇以及碳沉积研究工作。四、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承办学术会议。受疫情影响,2022年我院参与承办的学术会议较少,7月,我院配合地球环境所协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举办第二届陕西青年地学论坛,会议的成功举办促进了同行专家间的学术交流,促进了青年学者交流前沿科学问题,成功展示了陕西省地学领域的新成果。组织科普活动。目前主要以岩心库、加速器质谱中心、砗磲实验室、树轮实验室、气溶胶实验室、洞穴实验室为参观内容,2022年协助地球环境所举办线下活动16场,接待930余人,达到了往年最高人数。接待来自西交大附小、高新区实验小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铁一中、西北大学地理信息学院、西安工程大学环境学院等学校学生,以及高新一中、冶金地质总局、西安科技馆等单位领导,既让大众了解地球环境科学知识,感受科学魅力,激发科学兴趣,也增进与行业内单位的交流协作。参与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项目。派驻西安工作组,参与区县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获得较好治霾成果。五、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思路在全体职工的努力下,2022年我院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1.科研项目申请成功率偏低,申请量较上年增加50%,但是资助数量与资助经费低于上年;2.科研成果数量提升明显,但是第一作者占比不高;3.研究成果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服务地方发展等方面仍需加强。2022年,我院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并将党的创新理论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持续引进高水平优秀人才,不断制定并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科技布局,及时宣贯国家科技改革重点方向和关键领域以及地方社会发展需要,努力在服务西安高质量发展的重点科研方向上有所突破。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