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汉中市南郑区政务服务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负责办理全区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投资服务、行政审批、便民服务等相关政府服务性业务 | |
住所 | 汉中市南郑区汉山街道办南环路邮政大楼二楼 | |
法定代表人 | 余伟 | |
开办资金 | 137.46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汉中市南郑区行政审批服务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42.8万元 | 30.56万元 | |
网上名称 | 汉中市南郑区政务服务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20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汉中市南郑区政务服务中心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2年度,我单位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严格执行本单位的章程,按照核准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活动,规范使用证书。现将一年来的履职情况公示如下:一、2022年业务工作开展情况(一)推行集中审批。一是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快速推进。目前累计划转事项涉及15个部门189项。编制公布了《汉中市南郑区行政许可事项清单(2022年版)》(共266项),实现了“清单之外无审批”。二是推进“一业一证”改革。截至目前,共发放综合许可证23张,初步实现了“一证准入”。三是推行“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服务。持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制订了《南郑区深化“一件事一次办”集成化服务实施方案》。截止目前,共办理各类集成服务事项2.1万件,审批效率大幅提高。(二)创新审批模式。一是探索“郑好办”重点建设项目审批模式。今年共开展上门服务40次,帮办代办98次,办理涉企审批事项496件,获赠锦旗3面。二是聚力打造南郑“郑好办”APP。开发上线了“郑好办”APP,实现“掌上可办”目标。目前,该系统于3月份上线公测运行以来,累计下载注册使用人数达5万人。三是持续丰富办理方式。通过综合窗口、办事专窗为特殊人群开通“绿色通道”,实现即时办结,持续推进主场主体登记多元化、网络化、便利化。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一)规范事项要素,提供“标准化”服务。一是压缩办事环节时限。企业开办环节由5个缩减至2个,将营业执照、刻制公章和涉税事项办理压缩至1个工作日以内,企业简易注销当场办结。二是优化网上办事流程。对标省市公布的“三级四同”事项目录库,对全区1845项政务服务事项持续开展标准化梳理和动态化管理,配置事项要素20余万条,同时关联、配置流程节点人员信息,编制办事指南,加强窗口业务系统操作培训,确保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截至目前,网办率达95%以上,时限压缩比超81%。三是清理中介服务事项。在行政审批领域开展中介服务事项清理规范,初步完成了涉及14个部门104项中介服务事项梳理工作。提前引入“审批监管机制”,按照国家“双减”要求,编制服务指南,开辟绿色通道,完成艺术类培训机构重新登记20家,注销1家,进一步规范了民办教育机构审批。(二)强化三级联动,提供“一体化”服务。一是“一门一窗”初步建成。全面落实“三集中三到位”,健全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和一窗受理机制。二是镇村服务能力有效提升。大力推进基层便民服务站点规范化建设,22个镇级便民服务中心、313个村级便民服务室和7个分中心全部建成达标。下放区级政务服务事项292项,同时配置完善事项流程,编制办事指南,确保线上线下同一标准、规范受理。镇、村累计办理相关事项4万件。(三)加强政民互动,提供“零距离”服务。一是加强惠民政策宣传。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平台发布政策法规、办事指南和便民信息300期,群众点击量超100万次,进一步提升审批服务政策透明度和群众知晓率。二是提升窗口服务质效。结合“作风能力建设年”活动,组织开展了“改革体验官”“行政效能监督员”集中体验监督活动,定期通报纪律执行情况,每月评选“为民服务之星”5名,全力打通阻碍企业群众办事的“难点”、“痛点”和“堵点”。三是强化5412345热线运行管理。制定了《南郑区54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运行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强化了组织保障,规范了运行管理。2022年,共受理各类诉求3万余件,办结率和回访反馈率均为100%,群众满意率达98.3%,真正实现了“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存在的问题。一是“一门受理”还有差距。区政务大厅硬件条件较差,办公面积不足,部分镇(办)、部门事项尚未全部进驻,存在多个办事大厅、“体外循环”和“多头受理”现象,造成群众办事多头跑。二是“信息孤岛”尚未打破。由于部门条块分割严重,各部门均建立并使用自己的业务办理系统,且信息数据无法互相联通、共享互认,导致群众身份信息和证照数据无法共享,办事时需反复提交证照资料,“一网通办”推行受阻。三是技术力量较为薄弱。由于县区行政审批领域专家人才较少,技术保障力量相对较弱,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开展。建议市县两级设立技术保障中心,引入各行业专业技术人才。2、改进措施。一是加强镇(办)便民服务室建设,事项应进必进,减少群众多跑路、跑弯路;二是全面实现一网通办,早日实现三级网络平台数据共享;三是引进专业技术人员,使行政审批工作顺利开展。四、下一步工作打算一是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及时做好新增行政许可事项的划转承接工作,做到“应接尽接”。逐步扩大“一业一证、一件事一次办”改革范围,大力推行行政审批集成服务模式。二是规范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及时按照全省统一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规范按时完成办事指南更新公布、监管规则标准等工作,构建形成承接上级、分级负责、事项统一、权责清晰的行政许可事项清单体系,推动行政许可事项标准化、清单化管理。三是健全“郑好办”服务机制。继续完善南郑“郑好办”审批模式,进一步拓宽服务纵深和边界,创新服务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办事效率,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四是规范区级政务大厅建设。通过合理规划窗口、强化事项进驻、完善服务功能,全力打造标准化区级政务大厅,进一步规范镇村平台建设,为群众提供宽敞、便捷、舒心的办事环境。五是推进政务服务三级联办。依托区、镇、村三级便民服务平台和“互联网+政务服务”系统,持续抓好区级政务服务事项委托下放,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三级联审联办,让群众“少跑路、就近办”。六是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继续完善南郑“郑好办”APP服务功能,逐步做好与“秦务员”和“汉中通”数据共享对接,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进一步提升企业群众办事体验。七是进一步提升热线办理水平。进一步加强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运行管理,健全“部门领导接听热线”制度,加大督办回访力度,继续发挥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的宣传作用,努力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真正架起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