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镇巴县> 镇巴县蚕桑技术指导站

镇巴县蚕桑技术指导站

发布时间: 2023-05-11 16:06
单位名称 镇巴县蚕桑技术指导站
宗旨和业务范围 推广种植业技术,促进农业发展。种植业技术引进,种植业技术适应试验,种植业技术对比试验,种植业技术示范,种植业技术规范制订;种植业技术推广管理体系;种植业技术培训。
住所 镇巴县泾洋街道办事处河西社区庞家坝
法定代表人 韩文胜
开办资金 61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镇巴县农业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30.89万元 30.43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20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2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无变更登记的事项。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2022年业务工作展开情况(一)围绕目标任务,奋力追赶超越新建桑园3000亩,低改桑园9000亩,夏秋季受到极端气候的影响共计养蚕5批次,发种10050张,产鲜茧450吨,蚕茧产值2300万元,综合产值8000万元,谋划产业项目2个,新建工厂化养蚕基地3个,新建自动化循环蚕茧烘干设施1处,扩建桑枝食用菌基地和蚕丝被加工基地各1处,申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5个,完成投资10500万元。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个,签订战略合作协议1个,完成总投资9000万元。桑叶茶研发项目正在试制红茶阶段,桑叶菜研发项目正在进行厂房建设;四川建宏丝路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我县签订缫丝厂建设及蚕桑综合利用项目战略合作协议。(二)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技术到位率技术培训。举办产业技术培训班31场次,参训847人,发放技术资料1300份。单位自筹资金继续从外县聘请3名资深技术人员,对全县蚕桑养殖企业进行指导。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或者经济效益通过几年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蚕桑基地逐渐扩大,配套设施逐步完善,较2017年基地规模扩大3倍以上。全县有20余个村,蚕桑产业成为村支柱产业,巴山镇发展15个经营主体,建设桑园8000余亩,建设有桑枝食用菌基地1处,自动化热风循环烘干厂房1处,形成了产业规模较大,产业要素集中,产业链条较长的一镇一业产业模式。桑园建设和养蚕生产对环境无污染,还能保水固土,美化环境。产业发展过程中,带农增收效果突出。每亩新建桑园或丰产培育桑园,农户都可多方面增收,一是土地流转增收,经营主体流转农户每亩土地费用200-300元;二是带资入企增收,经营主体吸纳农户的闲散资金加入企业作为股金,年底分红,收益率在5%-7%;三是入企务工增收,农户修枝、锄草、施肥、采叶每亩地收入约1600元;四是产品回收增收,经营主体高于市场价收购农户的蚕茧,种养的农副产品;五是多种经营增收,带领农户桑园养鸡,桑园套种中药材等方式增收。2018年至2022年,每年带动农户增收900户以上,增收240万元以上,户年均增收2600余元,社会效益明显。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问题1.小蚕室设备差,造成蚕病交叉感染,导致我县蚕桑生产产量不高,质量较差,甚至绝收的现象2.很多农户暂时还不具备专业化投资的经济实力,若不依赖于上级部门的帮助和扶持,产业发展速度和规模就很难达到预期水平.3.巩固抓好养蚕示范点建设,使其逐步达到职业蚕农的技术标准,引领周边群众养蚕增收。4.抓培训,全面提高全体职工的综合素质。(二)改进措施1.规范和完善各养蚕区域小蚕共育室设施、设备,确保共育质量。2.加强冬季大池、巴山、三元、观音等镇新建桑园的规划、落实及技术指导工作。3.加强蚕桑标准化生产技术配套研发与创新推广项目申报的争跑力度,扎实做好项目落地后的实施工作。4.在完成业务工作的同时,加强单位制度建设,规范各项财务制度,强化职工政治、业务学习和技能。四、2023年工作思路(一)规划建设小蚕共育点,实施小蚕共育经咨询专家,调研经营主体和农户,建立小蚕共育点,集中优势设备和技术力量共育小蚕,企业、农户只养大蚕,缩短大蚕饲养周期,增加批次的生产组织形式迫在眉睫。计划2023年在全县东中西片区建设3个示范小蚕共育点,将全县小蚕饲养集中共育,申报2023年衔接资金项目,约需资金500万元。待方法经验成熟以后扩大到6个共育点,彻底改变我县生产模式,经营主体和农户会减少养殖风险,增加饲养量,经营主体和农户的收益会更高,从而引导农户自身加大产业投入,扩大产业规模,创业创新。探索分租倒包,返租倒包,代种代养模式,为农户提供种药加,产供销全程服务,方便农户投身蚕桑产业,并做到利益可观,充分发挥基地产能和农户积极性,为我县蚕桑产业发展壮大找寻更好的模式。(二)建设桑叶储存气调库,抵御恶劣气候在全县选取10个产业规模较大,带农效果明显的蚕桑经营主体,指导建立桑叶气调库,抵御久雨久旱和高温天气对桑叶叶质的影响,通过设施设备的作用改变靠天吃饭,生产没有保障的现状。计划建设10个气调库,申报2023年衔接资金200万元。(三)推进蚕桑副产物综合利用开展桑园立体复合经营,推广桑园套种马铃薯、大豆、中药材等复合种植技术,提高单位土地面积复种指数和利用率,实现多渠道增收。全面进行蚕桑系列副产物的增值开发,加大桑叶茶、桑叶菜的研发、加工,以及桑枝食用菌(香菇、木耳)的开发力度,不断延长产业链,增加蚕桑生产附加值。积极推动蚕桑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把产业基地建设、加工、贸易、主题民宿、特色农家乐、生态康养、休闲农业、产学研、科普教育、产业文化等进行有机联合,推动蚕桑产业同各产业链之间的深度融合。(四)加快丰产桑园培育和配套设施建设我县蚕桑产业企业建桑园、修场房和购设备主要是自筹资金,经过两三年的持续投入,每个企业都流转有100-1000亩的土地,并承担着带动农户(脱贫户)增收的社会责任和协议履行义务,且每年的流转费和桑园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修剪管护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企业已经无资金可投。后期,随着桑园大量进入盛产期,现有的厂房和配套设施不能满足养蚕生产,建设厂房和配套设施更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蚕桑产业项目扶持资金又呈逐年减少的状态,大部分企业已无法渡过难关。2023年项目入库申报40个,主要集中在丰产桑园培育,园区采摘步道建设,厂房及配套设施设备建设,申报衔接资金补贴950万元,解决丰产桑园培育和配套设施短缺的问题。(五)大力培育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加快休闲农业提档升级。结合各村主导产业培育一批种养业龙头企业,促进规模经营,带动产业延伸发展。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