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汉中市> 汉中市水产发展中心

汉中市水产发展中心

发布时间: 2023-05-11 09:54
单位名称 汉中市水产发展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宗旨:为全市渔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业务范围:全市水产技术推广及培训;渔业新技术、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水产养殖病害监测与防控,养殖投入品监管;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养殖水域环境监测;渔业普查和生产统计;全市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大鲵救助。
住所 汉中市汉台区张宅渔塘沟
法定代表人 王晓东
开办资金 108万元
经济来源 差额拨款
举办单位 汉中市农业农村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61.9万元 187.06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16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2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无变更登记的事项。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2022年业务工作开展情况(一)高起点谋划全市渔业发展。制定了汉中市《渔业产业链“链长制”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形成了产业地图,建立了产业链企业数据库,明确了全市渔业产业链建设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二)以稻渔综合种养为工作重点,进一步规范和促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修订优化汉中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信贷支持方案》和《政策性稻渔综合种养保险方案(试行)》。加大力量强化技术指导服务,编印了《汉中市稻渔综合种养生产技术指南》《稻渔贷办理指南》,在汉台、南郑、勉县、宁强等县区开展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培训6次,培训400余人次,开展现场服务指导12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1500余份。7月25日,与城固县农业农村局联合承办了全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暨现场观摩会。培育打造了“鹮乡稻蛙”“汉渔虾稻米”等稻渔品牌。CCTV-2、CCTV-13、CCTV-17、“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多次报道我市稻渔综合种养亮点和成效。(三)以中心养殖示范基地为平台,不断加大渔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应用。中心坚持以项目促基地发展,2022年共争取项目资金100万元,着力实施了池塘改造、化验室建设、会议室改造等工程,着力提升中心科研基础设施水平。加大新品种试验示范养殖力度,新引进翘嘴鳜、长丰鲢、中科5号鲫鱼等水产名优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并取得较好成效。为扎实践行我市关于渔业绿色发展实施意见,推进渔业生产向生态健康养殖发展,今年继续开展水面种植水稻试验,更新技术,不断加大陆基圆池养殖、智慧渔业控制系统的推广应用,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全年共开展各类技术培训12次,到基层开展技术服务23次。(四)以水产投入品监管为抓手,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常抓不懈。依据省厅《陕西省水产养殖投入品监管实施方案》和《2022年陕西省产地水产品兽药残留监控计划》,制定了全市《实施方案》和《监控计划》,落实水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督促和指导各县(区)与辖区内养殖生产单位签订《水产品质量安全目标责任书》,明确“生产者是养殖生产环节水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法定责任分工,履行法律义务,规范生产行为,依法从事水产养殖。不断加大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力度。在市农业农村局的组织下,联合市县水产站和农业综合执法支(大)队,开展了水产养殖投入品“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同时,指导和协助汉台区成功创建了农业农村部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目前全省仅有三个县区获此殊荣。(五)认真开展水产养殖动物疫病测报工作,确保全市渔业生产安全。指导全市做好病害防控工作,严格按照部省要求,认真组织各县区定期开展水产动物疫病测报工作;(六)积极开展全市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监测和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制定印发了《汉中市长江流域重点水域水生生物资源监测方案》,成立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对汉江、嘉陵江干流汉中段及4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设立的26个监测点位,开展了鱼类种类组成、水生生物资源、渔业生态环境的监测。通过调查和监测,发现秦岭细鳞鲑、多鳞白甲鱼等土著鱼类五十余种,水生生物资源较为丰富。目前,我中心正在编辑全市鱼类资源图谱。自全省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开展以来,市局高度重视,确定由我中心牵头负责全市外来入侵水生动植物普查工作。为推动工作落实,我中心制定了《汉中市外来入侵水生动植物普查技术方案》,成立了市级专家队伍,为普查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先后组织召开全市普查工作会、系统操作线上技术培训、质量控制线上技术培训会等培训4次,推动普查工作落实落细。(七)加强褒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护,提升保护区的监管水平。建立《巡查台账》制度,常态化开展保护区日常巡查,全年开展巡查共计26次,下达停工整改通知书7份,发放保护区宣传手册350余份,在核心区和实验区制作安装界牌100个、大型宣传牌2面,配合留坝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开展电炸毒鱼违法案件生态补偿增殖放流1次。同时,积极组织并指导各县区开展鱼类增殖放流活动。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或者经济效益(一)编制了《汉中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链长制三年行动方案》,制作了《生态画卷汉水渔歌》全市渔业发展宣传片;(二)全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新增31349亩、累计达84248亩,占全省的42.12%,规模位居全省第一。市县落实财政资金1亿元支持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撬动金融保险发放“稻渔贷”24笔1743万元,“稻渔险”承保面积2.98万亩、提供风险保障3246.52万元,吸引4.56亿元社会资本投入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全市稻渔综合种养经营主体达365个,产业覆盖全市11个县区90个镇(街)283个村(社区),不断加大陆基圆池养殖、智慧渔业控制系统的推广应用,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全年共开展各类技术培训12次,到基层开展技术服务23次,进一步提升了全市渔业的科技水平。截至目前,全市鳜鱼、鲈鱼、南美白对虾、黄颡鱼等名优水产品养殖面积突破8000亩,路基圆池养殖、流水槽养殖等设施渔业养殖面积达3.5万立方米,鲟鱼、虹鳟等冷水鱼养殖面积达35万平方米,进一步优化了全市养殖品种结构,提高养殖效益。约2.8万户8.6万人,助农增收7578万元;(三)认真开展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监督养殖单位认真填写生产记录,严格落实各项管理制度,杜绝禁用渔药使用。深入塘库开展水产品质量宣传和产地水产品质量快速检测,向养殖户发放《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100余份。全市共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抽检样品274个,其中定性快速检测242个(我中心检测40个),定量监测32个(均由我中心检测),抽检合格率100%;(四)每月按时上报6个县(区)、12个养殖品种、32个监测点的疫病发生情况,全年共上报测报数据712条。认真做好国家和省级虹鳟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鲤春病毒病和锦鲤疱疹病毒病监测8个样品的采集工作,全面完成了各项监测任务,全市渔业生产无较大疫病发生。(五)开展了鱼类种类组成、水生生物资源、渔业生态环境的监测,截至目前,全市普查路线52条、踏查点83个,样地调查数据26条,发现入侵水生动植物2种,为小龙虾和空心莲子草;(六)在6月6日全国“放鱼日”,组织在汉江汉台中心城区段举行汉中市2022年汉江鱼类增殖放流活动启动仪式,投放鳙鱼、鲢鱼、鲤鱼、草鱼等鱼苗15万尾,陕西一套《第一新闻》报道了本次活动。全年全市开展各种人工增殖放流活动22次,共向汉江、嘉陵江及其支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增殖放流鲤、草、鲢、鳙、翘嘴红鲌等经济鱼类苗种156.02万尾,大鲵等珍稀濒危水生动物0.56万尾,共计156.58万尾,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参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对恢复天然水域鱼类资源,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存在问题:单位基地设施老化,亟待整修维护。由于基地设施建成时间较长,部分电路老化,部分道路、渠道、池塘下陷垮塌;(二)专业技术人员不足,与当前所承担的职能不匹配。新的职能的赋予,带来的是工作量的成倍增加,尤其是许多业务工作专业性要求较强,单位9名专业技术干部中水产专业的只有7人,加之单位基地还要开展生产、试验、示范工作和创收任务。整改措施:(一)2023年我站将继续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进行维修;(二)我站目前还有一名空编,计划在2023年事业单位招考中招入两名水产专业技术干部。四、下一步工作打算2023年,我中心将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稳步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挖潜增效,高质量完成2023年的稻渔任务;积极做好培训和宣传,助推全市渔业高质量绿色发展;加强苗种生产管理,加大产地水产品抽检力度,做好疫病防控,全力保障渔业生产安全;进一步完善渔业产业链,夯实渔业产业基础,优化渔业产业结构,促进水产品加工和流通,延伸做强渔业产业链,全面提升现代渔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乡村振兴,推动汉中渔业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1.2022年9月28日被中共汉中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评为稻渔综合种养工作先进单位。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