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铜川市科技创新与应用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科技创新与应用提供服务保障。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科技计划实施;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科技中介机构引进、服务协调指导;科技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技术市场建设与管理,科技成果推介等工作组织,科技管理咨询等服务开展;中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用协调 | |
住所 | 铜川市新区正阳路9号3号楼9层 | |
法定代表人 | 董永民 | |
开办资金 | 150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补助(全额预算管理) | |
举办单位 | 铜川市科学技术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23.62万元 | 18.52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9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2年度,我单位在市科技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主要业务开展情况(一)技术交易合同认定登记工作。一是年初根据工作安排分解下达了年度目标任务指标;二是持续开展了技术合同登记优惠政策的宣传工作;三是主动对接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行政审批局等单位,积极寻找合同;四是深入三区一县和市级工业园区以及部分重点科技型企业,上门服务。全年完成登记30宗2.15亿元(任务2亿元)。(二)铜川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完善和推广使用。一是完成了上线和验收工作;二是完善功能,增加了秦创原工作板块;三是积极融入省秦创原系统,成为全省的子系统;四是组织全体干部开展平台使用培训三次;五是初步开展了科技计划和管理的线上使用工作。(三)科技资源统筹中心体系建设工作。1、统筹谋划部署。一是印发《2022年任务颗粒化清单的通知》,按季度从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构筑创新创业人才高地、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等方面,细化分解了13家牵头单位61项颗粒化清单,落实落细各项工作任务;二是强化年度考评与督查,成立联合督导调研组,围绕2021年秦创原铜川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及国家高新区创建、省级农高区任务推进情况对各区县、各园区、市级各有关单位开展专项督查调研;三是举办走进秦创原总窗口学习月活动,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带队,先后两次赴西咸新区考察调研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工作,学习借鉴平台建设、创新服务等方面经验做法,市级相关单位、各区县、市级各工业园区及科技型企业负责人近百人参加;四是对接秦创原发展服务有限公司,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加快创新平台搭建。一是推进新型产业研发机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创新联合体及双创孵化载体建设,储备创新联合体、共性技术研发平台2个,双创孵化载体7个。申报省级创新平台10项,征集市级技术创新中心、科技示范基地等项目30项。与西北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签订飞地铜川科创中心合作协议。陕西省激光技术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正在加快筹建,镁高镁诺奖(铜川)新材料有限公司获批陕西省新型研发机构,铜川新材料产业园区管委会获批省知识产权专利导航服务基地,建立铜川市第三批院士工作站(室)、专家工作站10家。二是加快双创孵化载体建设。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服务体系,举办2022年铜川市双创孵化载体专题培训,铜川029Cu飞地园区被认定为省级众创空间孵化载体,铜川创业大街、铜川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园被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列入“众创空间国家备案”拟推荐名单。3、加大创新主体培育。建立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库,22户企业已完成省级上市后备企业申报。支持陕西智星空间挂牌新三板。根据新形势发展要求,在《铜川市科技创新实施意见》(铜办字﹝2019﹞5号)的基础上,初步完成了《关于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草拟完成的《铜川市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倍增计划》,已纳入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范围;借鉴先进地市上市后备企业管理经验、做法,起草并修改完成了《铜川市上市挂牌后备企业库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2022年已选拔出工程系列专业技术人才188人,其中高级工程师21人,工程师95人,助理工程师72人,通过绿色通道考核认定工程师40人。组织66人开展工程系列和工艺美术系列职称评审工作,其中15人取得工程师和工艺美术师任职资格,51人取得助理工程师任职资格。二是搭建科技人才队伍,立项秦创原人才项目11个,初步建立101人的科技创业导师队伍,两支研发团队入选省级“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名单,引用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工作人员27人,推荐陕西省博士后基地4个。二、取得的经济效益一是技术交易合同认定登记工作,全年完成登记30宗2.15亿元(任务2亿元)。二是加快创新平台搭建。建立铜川市第三批院士工作站(室)、专家工作站10家。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服务体系,举办2022年铜川市双创孵化载体专题培训,铜川029Cu飞地园区被认定为省级众创空间孵化载体,铜川创业大街、铜川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园被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列入“众创空间国家备案”拟推荐名单。三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2022年已选拔出工程系列专业技术人才188人,其中高级工程师21人,工程师95人,助理工程师72人,通过绿色通道考核认定工程师40人。组织66人开展工程系列和工艺美术系列职称评审工作,其中15人取得工程师和工艺美术师任职资格,51人取得助理工程师任职资格。四是搭建科技人才队伍,立项秦创原人才项目11个,初步建立101人的科技创业导师队伍,两支研发团队入选省级“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名单,引用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工作人员27人,推荐陕西省博士后基地4个。三、存在的问题一是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二是技术市场管理工作有待加强。改进措施一是积极协调,针对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建设缓慢问题,积极与有关单位进行协调,解决场地和资金困难问题。二是深入基层,了解基层技术合同情况,多与企业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企业技术需求,积极为企业技术需求进行服务。五、2023年工作计划(一)围绕高质量发展,探索建立全市技术市场协作协调工作机制,提升技术交易水平;(二)做好有关科技计划项目实施验收、培训工作;(三)开展铜川市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