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延长县> 延长县草原站

延长县草原站

发布时间: 2023-05-08 15:32
单位名称 延长县草原站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草原健康发展提供保障服务。承担全县草原建设、保护、利用等方面技术咨询、培训、指导、推广工作,负责湿地资源监测、保护及湿地科普工作。
住所 延长县兴延街3号五楼
法定代表人 赵新宏
开办资金 5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延长县林业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8万元 7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7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2年我单位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按照规定办理变更登记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本年度,在林业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主要开展了以下业务活动:一、业务开展情况(一)草原普法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依法治国战略部署,增强全社会关心关爱草原事业和依法保护草原意识,我站组织开展了全县草原普法宣传月活动,宣传草原保护法律法规、草原处罚条例、草原保护政策和科普知识等,以及提供现场法律咨询。在广场、街道、集市等受众面广的地点,悬挂宣传标语15条、发放宣传资料1200余份、播放音频12次,以此扩大宣传覆盖面,提升草原普法宣传效果;运用手机短信、微博、微信、抖音等多媒体宣传草原知识,进一步营造了全社会支持草原事业、保护草原资源的良好氛围,从而把延长建设得更加美丽。(二)种草改良目前,我县草原保留面积有94.46万亩,其中天然草地面积为92.89万亩,其他草地面积为1.57万亩。2022年人工种草调运饲草种子紫花苜蓿、草木犀、披碱草,共计9.75吨,共完成人工种草6500亩,分别在罗子山镇加官村、石丘村种植2077亩,在黑家堡镇孙吉屯村种植4423亩。主要措施是采取多年生人工牧草混播的方式,包括草种选择、模式设计、地块平整、种草改良以及人工巡护等,现已全部完成。同时,2022年人工种草结果与2023年人工种草任务上图工作也已完成。(三)草原资源综合监测按照陕西省自然资源厅陕西省林业局《关于开展2022年全省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工作的通知》(陕自然资调查发〔2022〕2号)文件精神,2022年延长县草原资源综合监测共下发5个样地任务,经过实地查看,5个样地由于不可到达或项目地占用等因素均无法开展监测工作,经与上级单位报备沟通,进行挪点监测。在7月下旬开始,利用10天时间,对全县5个样地的天然草地进行外业监测调查,拍摄草种和样方照片,采取多方位拍摄方式,并在监测样方西南角树立标记,固定监测点。对监测样方的植物种类分布、鲜草和干草产量进行了全面调查和测定。所有的草本样地中,丛毛羊胡子草、华北米蒿、青蒿、芦草、菟丝子、乌拉甘草、胡枝子、艾蒿、白茅草等为草地常见植物。调查的草本样地均为冷蒿、杂类草型,平均海拔为952m,草原植被覆盖度约为54.4%。(四)有害生物防治2022年我县草原鼠害发生面积高达27.8万亩,危害面积为25万亩,主要种类为中华鼢鼠。在上级部门正确指导下,我站积极组织人力,按照防治计划,全面安排部署草原鼠害防治工作。购置了灭鼠药剂涤鼠灵10吨,捕鼠器和粘鼠板等各类防治器械1200余套,设置农药投放警示旗460个。动用车辆40辆(天),出工240人(次·天),无人畜中毒现象发生。通过药剂灭鼠方式,防治面积达20万亩;器械灭鼠和人工捕捉等方式,防治面积达5万亩。共计鼠害防治面积25万亩。县内无同一类草原鼠害灾害相对连片成灾草原面积达到本县草原面积的30%及以上现象。2022年我县草原虫害发生面积达6.6万亩,危害面积为5万亩,主要种类为草原蝗虫等。我站组织人员购置了氰戊马拉松、百虫灵、氯氟氰菊酯等药剂0.85吨,设置农药投放警示旗80个,动用车辆12辆(天),出工70人(次·天),无人畜中毒现象发生,通过药剂灭虫等方式,防治面积共计5万亩。县内无同一类草原虫害灾害相对连片成灾草原面积达到本县草原面积的30%及以上现象。(五)湿地监测与保护我站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基本原则,高度重视湿地监测与保护工作,健全湿地保护机制,实施湿地保护修复治理工程。一是加强湿地宣传,充分利用“世界湿地宣传日”、“送法进乡镇”等活动的开展,宣传湿地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向群众宣传湿地保护的理念和意义。二是开展湿地综合监测,制定湿地监测计划,完善湿地监测手段和设施,设立湿地监测点,对湿地环境(包括土壤含水率、溶解氧、植被类型及野生动植物等)进行长期监测。三是恢复湿地植被,采用人工栽植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的方式,并进行宣传教育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包括宣传牌、警示牌的设立,以此形成爱护湿地、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从而保护湿地资源、湿地环境,提升湿地生态功能。(六)草原变化图斑核查处置按照陕西省林业局《关于部署开展2022年草原变化图斑核查处置工作的通知》(陕林湿字〔2022〕349号)文件精神,共下发延长县草原变化图斑核查处置201个。我站即时开展了变化图斑核查工作,组织人员学习相关技术规程、整理数据库、收集前期佐证资料,同时按照遥感影像、国土三调数据等初步判读变化原因并建立台账。随即开展了现地核查外业工作,通过走访核查确定违法图斑和违法主体,并进行了相关审批手续的取证,截至2022年11月10日已全面完成草原变化图斑核查处置工作。通过核查,201个变化图斑因涉及多个主体及不同变化原因等因素分割为243个,其中无变化图斑45个;前期地类非草地图斑94个(已提供佐证材料);地质灾害图斑21个;延川县图版1个;建设项目用途图斑82个(44个有审批手续、38个无审批手续),已全部提交审核。并已将38个违法图斑移交至县森林警察大队。二、社会经济效益草原生态是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有特有的经济功能,对维护当地生态平衡,促进草畜产业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是重要的生态屏障,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防止土地被风沙侵蚀;为野生动物提供繁衍栖息场所。通过林草湿调查监测等工作,准确掌握我县草原湿地资源的种类、数量、结构、分布、质量、功能、保护与利用状况及其消长动态和变化趋势。为科学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林草资源监督管理、林长制督查考核、编制林草发展规划及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等提供决策支撑,为实现林业草原国家公园“三位一体”高质量融合发展、施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推动林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信息服务。三、存在问题2022年,我站各项工作都得以顺利完成,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1、工作经费欠缺。草原建设工作是一项量大面广的群众性工作,工作经费缺乏,严重制约着草原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2、业务能力不强。我站工作人员较少,业务工作量逐年新增严重,各项工作软件不一,再加之由于疫情省市不安排技术培训会议,业务人员仅靠自学对新形势下的工作任务把不准、吃不透,工作能力难以应对当前工作任务。3、草场管护不力。草场周边村民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原意识薄弱,存在只利用不管理的现象,毁草式荒草现象也时有产生,从而影响了牧草的再生。四、整改措施1、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资金,用于人工种草及草原鼠虫害防治等业务工作上。2、通过单位组织学习、外出参加省、市组织的相关业务培训、现场实地操作等方式,提高工作人员业务水平。3、加大宣传力度,在道路边、村、社区等醒目的地方,悬挂宣传标语,到村到户走访宣传等,提高群众的意识。五、下一步打算(一)加强宣传,提升意识。充分运用“2·2世界湿地日”、“6·18草原保护日”“12·4宪法宣传日”大力宣传草原湿地相关法律法规及条例,提升群众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草原湿地事业的良好氛围,遏制毁草荒草现象,合理管护草场资源。(二)组织培训,提高技能。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加强对工作人员业务培训,聘请专家进行业务工作指导,采取现场讲解、示范演示的方式为业务工作提供技术支撑,确保合格、合理、合法的开展草原建设工作。(三)申报项目,筹集资金。与上级部门沟通,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财政项目,筹集资金,解决缺口,大力实施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开展湿地资源保护工程。(四)保护优先,修复草原。加强草原普法宣传,储备物资,控制草原鼠虫灾害,做好草原湿地综合监测、有害生物普查与防治等草原建设工作,为全县生态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