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西安市长安区农业机械管理站(西安市长安区农机安全监理站)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农机安全使用提供监督保障。农机化作业管理,新农具、新技术推广、农机牌照核发、年度检、审验,农机安全生产检查,事故处理。 | |
住所 | 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道南街153号 | |
法定代表人 | 王江 | |
开办资金 | 221.69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西安市长安区农业农村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84.41万元 | 182.89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31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2年度,农机管理站在农业农村局的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具体业务活动情况(一)全面做好全年农机化工作。一是积极备战。成立农机检验小组,深入村组开展为期两个月的农机检验工作,共出动人力400余人次,共检验各种型号农业机械1343台,其中检验合格538台,注销268台,系统注销537台,为全区农业机械以良好状态投入三夏、三秋作业,提供了技术支撑。二是提前安排。制定全区三夏、三秋《农机作业安排意见》,及时向各街办下达机收机播生产任务。三是做好服务。成立8个跨区作业接待站,合理调度农业机械,有序参加农业生产作业。开展农机作业质量、秸秆综合利用督导检查,严格农机作业标准,规范农机作业质量。今年三夏、三秋期间全区共投入农业机械14228台套,机收小麦24.2万亩,机播、玉米机收18万亩,小麦机播24.2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5%,超出目标任务2.5个百分点。(二)加强秸秆综合利用示范点建设。在引镇街办胡家寨建设长安区2022年现代农业新机具新技术示范区,完成了夏、秋两季秸秆综合利用新机具新技术示范、推广应用工作,示范田秸秆综合利用率100%,辐射带动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98%以上,示范区域内新增秸秆综合利用机械5台,辐射全区新增秸秆综合利用机械90台套。在王曲街办神禾塬、大兆街办少陵塬、砲里街办马砲路旁建设西安市长安区2022年市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示范田,建立“小麦宽幅沟播”和“玉米、大豆复种”示范点,播种面积2.2万亩以上。(三)全区农村户改厕工作任务全面落实。一是全面开展农村户厕改造问题排查工作。摸排过程中立行立改168座,2022年底前完成整改1237座;二是完成2021年户厕改造验收工作;三是完成2022年改厕任务1256座,超计划任务256座;四是强化指导,逐街培训。深入街办村组,广泛宣传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技术标准,指导街村开展户厕改造工作,现场办公,指导改厕;组织街村改厕人员、各村第一书记等,分批分街开展2022年农村户厕改造宣传暨问题户厕整改技术培训,相继完成培训14场次,培训人数900余人,发放户厕宣传资料1000余份。五是落实整改工作任务。对市级、区级审计核查中发现的问题、以及上级部门通报的问题,及时进行梳理、归类,及时向各街办下达《问题通报》,督促街办“举一反三”开展自查整改、限期整改。六是主动对接上级部门。充分了解、掌握全市户改厕工作动态,便于调整工作方向。及时上报各类表格、报表和资料,确保随时走在全市前列。(四)扎实推进子午街道撂荒地整治工作。一是成立撂荒地整治工作专班,明确责任股室及工作目标内容。二是在包抓子午撂荒地整治工作中,反馈子午街办撂荒地图斑共计494宗。深入村组督导检查,查看现状,拍照。各村积极开展摸排,进行撂荒地分类排查,形成台账资料,进行整改工作。(五)众志成城打赢疫情阻击战。为确保疫情防控工作有序、高效、安全开展,及时成立疫情核查摸排组、疫情核酸检测组、小区居民生活保障组。累计排查270多人次,核酸检测30余次、2100余人,购买基本生活物资5次;对单位和小区坚持每日2次防控消毒,累计消毒141人次,消毒面积达61100平方米。(六)农村居民煤改洁工作顺利开展。一是配合区发改委、区财政局,完成全区2021-2022年度“煤改洁”普惠政策资金发放,共计发放资金3791万元。二是对包抓子午街道进行散煤治理入户检查,抽查率10%。二、取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一)农机生产安全平稳有序。2022年开展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工作8次,共检查农业机械200台次,纠正违章15起;开展农机生产安全宣传和教育,出动宣传车70台次,散发宣传单1500余份,发放农机安全生产手册1000余本,悬挂横幅6条,受益群众1500余人。制定长安区“三夏、三秋”农机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和农机跨区作业应急处置预案,全年无重大农机生产事故发生。(二)项目管理全面加强。一是推进项目实施进度,2022年及时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并积极申请区农业农村局进行项目评审。二是农机具购置补贴规范推进,首先制定《2021—2023年西安市长安区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方案》,并下发各街道办事处。2022年市级2次下达购置补贴资金179万元,结转2021年剩余资金11.144万元,合计资金190.144万元。补贴惠及农户193户、共补贴机具221台,使用补贴资金214.453万元。三是规范实施省、市农机化专项资金项目,在引镇胡家寨、杨庄营沟村建立市级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工程示范田;在王曲街办神禾塬、引镇街办胡家寨村、砲里街办马砲路建立“小麦宽幅沟播”和“玉米、大豆复种”示范点,播种面积2.2万亩以上。示范区秸秆综合利用率小麦100%、玉米97.2%。全区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8.6%,超出目标任务2.6个百分点。(三)农机技术培训及信息报道成效显著。一是以“稳粮保供、提质护农”为活动主题,2022年农机消费者维权开展宣传活动,为期3天,设立宣传点,悬挂横幅、发放宣传资料400余份。二是开展农机科技培训工作,共完成1000人次培训,业务信息报送共计50篇,其中19条被陕西省机械化发展中心网站刊登,农机化业务信息报道工作全市排名第一。(四)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区拥有农机专业合作社8个,拥有农机原值1200余万元,合作社会员800余人、从业人员153人。国家示范社1个,市级示范社1个,服务农户6000余户,全年农机作业服务面积达15万亩。农机维修网点7个,从业人员18人。三、存在问题(一)随着区农业农村工作调整,我站承担多项市、区年度考核重点工作,职工办公自动化水平和对新业务新政策知识掌握欠缺,现有政策水平及业务能力不能适应工作需求。(二)农机化发展不平衡,养殖业、花卉、果业、设施蔬菜等特色产业机械化水平低,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普及力度不够。(三)宣传工作还有待提升,缺乏善于动脑,动手去总结、提炼思路思想,对日常工作不能行之有效的宣传。四、下一步打算一是谋划农机化发展新思路。为全面掌握全区农业农村领域机械化发展情况和底数,科学研判形势,破解发展难题,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为主要任务。建设农机信息化平台、拓宽秸秆综合利用方向,创新技术集成,提升农村生态治理机械化装备能力。二是加强特色产业发展。积极争取政府和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创建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的重点及薄弱环节的机械化示范项目,重点规划一批粮、菜、蓄、水产、花卉、植保等机械化示范项目。三是做好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区、街道、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机合作社的协同合作机制,达到农机业务全覆盖的局面。制定、优化、落实好扶持政策、项目、资金,建设一个农机合作社维修中心及农机具报废更新中心。四是加强农业生产的安全管理。特别是加大对近几年出现的自走式植保机械、无人机植保机械、农业设施大棚等安全管理力度。制定出台一批管理规范标准,补充农业机械化管理空白项。五是发展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发挥农机合作社的整合作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培育两个星级农机专业合作社,以利于农机农艺融合及农业新技术和农机新机具的推广和发展。六是补齐管理短板。近年来,农作物病虫害高发,植保机械增长迅速,动力伞、植保无人机等新型农业机械增长速度较快,植保机械作业队伍建设、装备提升、效率提升以及作业过程中的技术操作、安全管理等还是一个空白区域,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在开展调研和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将制定《长安区植保机械能力提升工作方案》,拟通过整合几个合作社的植保机械,组建长安区植保机械(应急)作业队,开展技术培训、规范安全操作、提升装备水平等措施,提升其作业质量,进一步加快全区农业机械化进程。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