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渭南市畜牧和渔业发展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畜牧和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参与拟订全市畜牧和渔业发展规划及有关标准、技术规范;调整畜牧、渔业结构与产业布局;备案、筛选、立项、申报、指导实施畜牧兽医渔业建设项目;建立健全畜牧兽医水产服务体系,为畜牧渔业生产提供技术、信息、管理等公益服务;保护、开发、利用畜禽遗传资源,实施品种提纯、改良、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开展渭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自然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和巡视工作;组织开展增殖放流。 | |
住所 | 渭南市华山大街中段73号 | |
法定代表人 | 王春富 | |
开办资金 | 200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补助 | |
举办单位 | 渭南市农业农村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24.56万元 | 21.03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19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具体业务开展情况我们认真贯彻中、省渔业渔政工作会议精神,践行渔业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绿色发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着力点,坚持不懈稳产量、抓质量、转方式、保生态、强服务、抓管理,顺利推动了我市现代渔业建设高质量发展,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一)科学谋划,加快推进我市渔业高质量发展。去年,经市政府同意,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完成了《渭南市“十四五”渔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和《渭南市渔业产业链实施方案》的调研、编制、评审工作,已于2022年6月经市局印发各县市区执行。结合我市在实践中摸索出的莲渔综合套养的新模式,完成了《立体搭建互补共生—渭南市探索莲渔综合种养技术纪实》专题片的制作,集中展现了我市莲渔共养共生的生态效果。(二)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促进渔业经济呈现新态势。一是不断优化技术结构,提高养殖水平。通过加强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省水产研究与工作总站、省动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校技术合作,组建“专家服务站”,建立了“渔技推广”微信群,水产技术咨询热线和疾病远程诊断平台。采用“互联网+”技术,实施新技术示范推广讲座8期,培训技术人员和渔民600多人次,提高了全市渔业的科技含量,提升了渭南渔业的创新影响力。二是不断优化品种结构,初步显现产业特色。改造提升鱼苗孵化设施,引进长丰鲢、抗病毒耐盐碱草鱼、花鲢等亲本6100余组,引进鲈鱼苗2000多万尾,蓝鲨60万尾,黄河鳖亲本900余尾。建成3个良种繁育基地和大宗淡水产业体系综合实验基地,年产各类鱼苗3.5亿尾,确保了全市渔业的苗种供应。三是指导渔民引进优良新品种,优化水产养殖结构。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深入村组农户,在全市6个乡镇、19个村开展科技进村入户示范活动,提高渔民养殖技术。全市累计推广养殖鲈鱼、小龙虾、大闸蟹、鮰鱼和银鳕鱼近1.5万亩,产量6800多吨,实现产值达2.1亿元。(三)扎实开展渔业安全三年专项整治行动,确保了渔业安全生产。按照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开展2022年全市“安全生产月”活动的通知》要求,市县两级均成立了渔业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各级渔业安全生产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检查指导。积极开展了“安全生产咨询日”和“安全宣传五进”活动,共组织宣讲、培训辅导14场,参与人数208人次;集中组织观看了《生命重于泰山》电视专题片,开展安全生产“公开课”“大家谈”“班组会”等学习活动20场,参与169人次;开展“主播讲安全”“专家远程会诊”7场,参与29人次;开展“救援技能趣味测试”活动3场,参与32人次;制作公益广告、海报、提示语音等500条/份,宣传受众300余人次;开展“进门入户送安全”52次,受众180人次;组织“安全志愿者在行动”3场,参与30人次;组织开展全员应急救援演练技能培训5场,参与95人次,开展安全生产法主题宣传活动,推动“第一责任人”守法履责,参与“第一责任人安全倡议书”活动104人次;开展“我是安全吹哨人”,发现问题4项;“查找身边的隐患”7条。各县市区水产站工作人员能够深入一线,到农贸市场和村镇进行宣传,为渔业安全生产营造了良好氛围。(四)狠抓健康养殖,确保养殖环节的水产品安全。我们从健康养殖、落实主体责任、加大监管力度等方面入手,促进全市渔业健康发展。一是扎实开展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严格按照《国家无公害水产品养殖规范》要求,狠抓苗种、水质、饲料、病害防治4个方面工作落实,实施规范化养殖,标椎化管理,按照“五项制度”和“两项登记”要求,全市统一印制了《渭南市渔业健康养殖生产日志》,由各县(市、区)组织技术人员负责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填写日志,加强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监管。目前,我市已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3个,全市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达到3.8万亩,鲤鱼、罗非鱼、乌鳢、草鱼、魴鱼、南美白对虾6个养殖品种被农业农村部授予无公害水产品品牌。二是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全市现有水产品养殖户178家、水产品经销户200多家。我们先后与单位或个人签订《水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合同》360多份,明确了责任和奖罚措施,基本做到了养殖环节水产品安全全覆盖。三是加大水产品投入品施用监管力度。2022年,我们认真开展了渔需物资安全大检查活动,收缴、销毁了部分伪劣饲料,查封了违禁渔药37件(包),从源头上确保了水产品安全。(五)抓好黄河流域禁渔期管理,推动生态环境绿色发展。按照全省禁渔工作要求,印发了《渭南市2022年度黄河流域禁渔期管理工作方案的通知》和《渭南市2022年实施禁渔期制度的通告》,成立了渭南市禁渔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工作。禁渔期间,市县两级电视台连续播放禁渔通告10余天,散发传单3万余份,张贴“禁渔通告”3000余张,悬挂横幅87条,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上宣传17次,组织执法行动40余次,其中联合执法行动10余次,出动执法车辆185辆次,参与执法人员579人次,出动执法舰艇2艘次,检查餐饮场所10家次,检查渔船15艘次,检查市场43个次,水上巡查里程60多公里,陆上巡查里程1.3万多公里,查处案件9起,取缔禁用渔具18件,地钩10余个,收缴非法渔网180多米,没收违法捕捞渔获物30余公斤,行政处罚1起,行政处罚人数6人。(六)抓好渔业项目建设,不断夯实渔业发展基础。我们紧紧围绕《渭南市“十四五”渔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的目标任务,认真落实《渭南市关于加快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积极争取各级财政资金,进一步巩固我市渔业发展的基础。截止2022年底,共争取《2022年渔业绿色发展项目》4个,资金小计526万元;《2021年中央渔业发展补助资金》项目2个,资金小计1200万元;《2022年增殖放流项目》4个,资金小计40万元。目前,绝大部分项目已完成,剩余部分项目正在有条不紊实施中。(七)抓好水产品检测,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按照《2022年全省产地水产品兽药残留监控计划》和《2022年陕西省水生动物疫病监测计划》要求,开展产地水产品兽药残留专项整治行动。2022年7月和10月,我中心配合省水产工作总站联合对全市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进行了抽样检疫工作,共抽检样本20个,合格率100%。组织全市35名水产品检疫员参加2022年全国水产苗种产地检疫线上培训班,并进行了在线考试,全市所有学员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效提高了水产品检疫员的专业检测水平。完成了全市21名渔业官方兽医人员上报工作,开通了电子出证权限,加快了水产品检测报送的信息化水平。(八)认真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根据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陕西省外来入侵水生动植物普查技术规程的通知》和《陕西省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方案》要求,我们制定了《渭南市农业外来物种普查工作的方案》,并按照普查技术规程开展了我市外来入侵物种涉及水生动植物方面的普查工作。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二是集中学习研究,熟悉操作规范。三是结合普查实际,强化工作推进。目前,此项工作的完成情况位居全省第一方阵。二、取得社会、经济效益情况截止2021年底,实现水产品产量6.12万吨,实现渔业总产值10.18亿元,完成渔业养殖面积8.6万亩(其中池塘养殖面积5.9万亩,湖泊水库2.7万亩),推广莲渔综合套养面积8000多亩。三、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品质水产品养殖偏低,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多样性需求。(二)渔业基础设施老化,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鱼病时有发生,挫伤了部分渔民的养殖积极性。整改措施:积极争取中、省渔业资金,做好高品质、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培训,抓好水产品质量安全,组织规范化养殖,实现水产品质量安全。四、下一步工作计划我们将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水产品和优美水域生态环境的需求为目标,紧紧围绕“三农”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结合全市渔业实际,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推动全市渔业高质量发展。(一)积极争取中、省渔业资金,加快品种结构调整,继续做好新品种的引进、繁育、推广和渔业新技术的宣传培训工作。(二)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组织规范化养殖,标椎化管理,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三)推进渔业研发、生产、加工、流通、消费、服务等各环节有效链接,打造渔业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四)统筹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与管理,涵养渔业资源。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