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西安市长安区档案馆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加强档案管理工作,为长安政治、经济、文化服务。对全区档案事业实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制度、监督和指导;档案的保管和开发利用;地方志编纂、续修工作。 | |
住所 | 西安市长安区韦郭路新行政中心B座 | |
法定代表人 | 马耀东 | |
开办资金 | 113.85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30.41万元 | 308.2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20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2年,区档案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履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职责,新馆建设工作受到省市档案部门一致好评,全区档案事业迈上新台阶,为加快建设西部强区作贡献。一、2022年工作总结(一)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1.狠抓业务建设,提升服务能力一是做好档案接收。接收原人防办、原房管局纸质档案3050件,数字化副本2.22万页;接收扶贫档案1197件;接收十四运档案176件,0.16万页,456MB,并建立专题数据库。二是面向社会开展档案征集。征集《脱贫攻坚在长安》《大型文史系列丛书——老长安》等图书资料111册;征集8项专利档案资料、全套西安全员核酸检测贴纸;探索开展名人档案征集工作,丰富馆藏特色档案资料。三是做好查档利用服务。推行“一句暖心问候、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让座、一杯清茶解渴、一颗诚心办事”“五个一”文明服务,接待群众3812人次,调卷4299卷,复印6857页,出具证明3067份。四是加快档案数字化建设。完成70万页数字化扫描、挂接任务,馆藏文书档案数字化率达到60%。五是完成县级综合档案馆业务建设评价。接受市档案局检查,对评价工作涉及的6大项43小项任务逐项研判,补齐短板弱项,深挖优势强项,在全市档案工作排名处于中上水平。2.加强业务指导,规范档案管理一是搞好档案宣传。开展国际档案日、“9.5档案法颁布纪念日”宣传活动2次,制作“馆藏珍贵档案”等宣传展板20余块,组织发放“档案利用实例”等宣传彩页、主题遮阳伞等档案文化产品。二是搞好档案业务指导。对全区30多家单位从剔除分类、划分期限到目录制作,进行全方位指导,确保档案收集规范完整;加强十四运档案整理归档的指导,确保重大活动档案指导工作落实落细。3.做好志鉴编纂,留存长安记忆一是积极编纂年鉴。成功出版《长安年鉴2021》,全书58万字,印刷1000册,为社会各界认识长安提供翔实可靠的地情资料;全力编纂《长安年鉴2022》,完成供稿统稿等工作。二是加强村史馆指导。先后接待商洛市党史办、柞水县党史办调研观摩,前往镇安县讲解创建经验;从丰富内涵、凸显特色、提升品位等方面,对已建成的村史馆进行持续优化。4.服务中心大局,助力全区发展一是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共下沉干部11人,包抓3个小区,服务2582户6455人,严格落实核酸检测、扫码测温等疫情防控措施;1名干部长期抽调至区疫情指挥部;1名领导前往高速卡口参与防疫查控工作;累计抽调15人次,先后5次参与酒店隔离专班工作。二是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选派3名干部,参加“万名干部人才下乡村”活动,参与乡村治理;12名干部对12户家庭进行一对一帮扶,协助解决生活困难;1名干部长驻村担任第一书记,对软弱涣散党组织进行整顿。5.坚持党建引领,加强机关建设一是强化思想政治建设。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二是强化干部队伍建设。招录2名档案学、汉语言文学研究生,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坚持集体与自主学习、线上与线下学习、专题研究与撰写心得相结合,提高干部思想理论水平;一名同志获全省档案征文二等奖;开展3次新入职年轻干部分享“我的大学生活”、1次科长讲业务、1次干部谈体会活动,营造比学赶帮超良好氛围;成立文字材料组,负责单位材料起草核改和重要资讯收集整理工作,每日编辑推送档案史志资讯动态,带动全馆干部拓视野、增见识、明思路。三是强化干部作风建设。积极开展作风建设专项行动,组织集体学习、专题研讨、交流座谈活动,修订完善相关制度文件,聚焦六个方面重点问题和四个领域,开展专项整治,做好自查自改,干部作风持续好转。(二)本年度特色、亮点工作区档案馆新馆于2021年1月开工建设,总建设规模7031.39平方米,其中:库房总面积1986平方米;对外服务用房面积849平方米;档案业务和技术用房共20间738平方米;办公用房140平方米,总投资5292.55万元,2022年7月18日顺利搬迁投入使用。一是高度重视。多次召开馆务会、班子成员会研究部署搬迁工作,成立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搬迁工作方案,精心组织搬迁工作。二是全员奋战。全馆领导干部团结协作,加班加点,严格落实档案打包封箱、登记出入库上架等工作流程,合计打包档案1973箱,押运档案及办公用品29车次,40天完成搬迁入驻。三是持续完善。邀请省、市对口单位及有关领导指导,主动和优秀区县档案馆对接,进一步完善馆内用房布置,优化查档服务流程,规范查阅服务平台建设。存在问题及主要原因一是受旧馆面积限制,往年到期档案接收工作存在欠账。二是新馆搬迁后,接收室、整理室、修复室和主题展厅等功能用房,配套设施不够齐全。三是干部队伍建设需要不断加强。档案专业人才比较缺乏,干部队伍年龄知识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三、2023年工作计划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全省“三个年”活动、全市八个方面重点工作、全区“1168”工作思路,切实扛牢“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职责使命,加快建设“文雅兰台”“文明单位”“文化高地”,扎实推进档案工作增质提效,为加快建设西部强区、奋力谱写长安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档案智慧和力量。1.加强党建引领,提高政治站位。充分利用集体研讨、“三会一课”等形式,加强思想政治学习;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大力倡导“勤快严实精细廉”作风。2.立足编研修史,彰显资政本色。加快启动第三轮《长安区志》编纂工程,大胆探索创新;突出长安特色和年度特点,做好《长安年鉴2023》编纂工作;加大村史馆指导力度,进一步提高全区村史馆建设质量。3.聚焦主业主责,加强业务建设。按照“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服务网络化”的目标,加快档案数字化进度;拓展档案查阅服务内涵,做好查询利用服务;加强档案接收征集,探索名人档案、口述档案采集工作;严格落实“八防”措施,做好档案库房安全管理;依法开展档案解密开放工作,推进档案开放共享。4.加强宣传指导,组织“六进”活动。按照线上与线下、业务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原则,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档案业务指导活动;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创新档案宣传形式,组织开展档案宣传“六进”(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村庄、进军营)活动。5.坚持人才强档,强化队伍建设。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将有能力、有作为、有担当的干部充实到档案管理队伍中来;采取培训教育、岗位练兵、传帮带等方式,加大年轻干部培养力度;完善考核考评机制,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6.聚焦中心大局,贡献档案力量。按照发展所需、群众所盼、部门所期的原则,聚焦全区各项重要工作,有序、有力、有效做好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档案收集整理归档工作。7.加强阵地建设,擦亮精神底色。积极挖掘馆藏档案资源,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收集整理长安历史文化资料、优秀年鉴方志,加强交流互鉴,探索设立长安史志资料室。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