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大荔县> 大荔县实验小学

大荔县实验小学

发布时间: 2023-05-04 10:02
单位名称 大荔县实验小学
宗旨和业务范围 实施小学义务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发展。小学学历教育
住所 大荔县商贸大道北段
法定代表人 杨锋
开办资金 2605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补助
举办单位 大荔县教育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005.84万元 1005.84万元
网上名称 大荔县实验小学.公益 从业人数  173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2年度,我单位在教育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严格执行本单位章程,按照核准登记的宗旨业务范围开展活动,规范使用证书。现将一年来的履职情况公示如下:一、开展主要工作情况:(一)强化立德于行,育人润心促成长。学校依托“1359”德育体系,坚持立德树人,以德育创新为动力,以行为养成教育为核心,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抓手,探索德育亮点特色。1.升旗仪式,强化品德教育。通过升旗仪式上值周领导“每周一句名言警句”主题讲话、学生演讲、辅导员讲话等形式,强化了学生养成教育、文明礼仪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如:《开学“心”准备,一起向未来》的开学第一课主题升旗仪式,《雷锋精神我传承童心闪耀新时代》等。2.班会队会,坚定励志教育。学校坚持把“班会、队会”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充分发挥少先队活动育人的作用,以丰富多彩的主题班队会,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如:《文明祭祀》《劳动的滋味》《快乐六一》等。3.素拓实践,承载活动育人。在重大节假日开展主题实践、志愿服务等各项素拓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如:植树节开展《爱绿护绿,我在行动》实践活动;劳动节期间开展以《美好生活,劳动创造》为主题实践系列活动等。4.少队引领,点亮理想信念。学校以丰富多彩的少队活动为基础,有效发挥少先队活动育人的作用。六一艺术节通过节目汇演、一幅130米的长卷、海报、剪纸、书法作品等内容,结合一年级新队员入队仪式,坚定少先队员的理想信念。(二)倡导教学相长,减负增效提质量。学校以名师引领教师成长、以课改推动质量提升、以服务助力双减落地、严格落实“五项管理”,细化教学常规,关注学生发展。1.三个课堂,深化课改。在十益教学主张和“发生式”生命课堂的基础上,形成了实验小学“三色课程”体系。第一课堂:开足开齐国家课程;第二课堂:实行“2+1”延时服务课程设置,开设了戏曲、皮影、空竹、剪纸、围棋、功夫扇等富有特色的社团;第三课堂:通过丰富的课外素拓及综合实践活动,拓展教育教学宽度和深度。学校大力开展课题研究,成功举办五星级创建成果观摩暨深度学习交流活动,成为大荔县首家荣获“五星创建示范校”称号的学校,顺利通过五星了复审。2.名师引领,提升素质。学校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立教之本,深入实施“三名+”建设,以名师团队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多元成长平台,开展了深度学习和大单元主题培训研修、说课标说教材比赛、质量分析比赛等活动30余次,努力打造一支创新型教师队伍,辐射引领集团乃至县域内教师同成长。3.思政融合,五育并举。(1)学校推行“五育并举”的育人模式,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课堂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相继开展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课异构”道法大练兵等活动,利用升旗仪式、思政课堂、主题党日进行宣讲,让师生真正做到入脑、入心。(2)三四年级开设了体育、音乐特色课程,体育开设足球、篮球、特色跳绳,学生采取走班制;陶笛乐器进音乐课堂,使每位学生在小学阶段有一项体育技能,一项艺术特长。4.落实双减,提质增效。(1)在课后服务作业管理中,采用“11321”作业管理模式。落实责任机制,做好总量控制,进行日公示和周公示。(2)在课后服务社团活动中开设了剪纸、皮影、戏曲、空竹、武术等8大类77个教学班,2022年,剪纸、皮影、戏曲被教育部拟认定为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三)突出三项整治,优化环境筑屏障。1.安全第一,警钟长鸣。(1)建立安全管理网格构建。一是采取“横向纵向”结合管理模式,做到安全管理的无缝对接,使安全管理工作网络化、扁平化。二是坚持“首遇制”,消除零事故。学校所有教职工都是首遇责任人,维护学校师生安全。(2)疫情防控,从严从细。我校将疫情防控纳入常态化管理中,坚持疫情常态化演练,做好学校公共区域空气消毒,做好疫情物资准备和补给,确保疫情防控落到实处。2.环境卫生,美化优化。(1)加强卫生管理,学校实行“3+x”制度,每天三次打扫、多次整理,学生自制环保垃圾袋,学校教学区、办公区无需摆放垃圾桶,各个区域干净、整洁。(2)打造环保亮点,提高师生环保意识。学校垃圾回收点实施垃圾分类,在循序渐进中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了全体师生的综合素养。3.食堂管理,精益求精。(1)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学校添置了餐盘、推车、蒸馍机、和面机、蒸车、电饼铛等;增设了3个洗消间,3个消毒柜,为食品安全提供了必要保障;对餐厅墙壁进行粉刷,对地面进行铺设,使整个餐厅焕然一新。(2)细化管理,层层落实。严格执行定点采购,精心设计每周食谱,严把四个关口,确保饭菜质量;加强员工培训,制定试餐陪餐制度,实行领导试餐、教师及家长陪餐;多种渠道开展食育教育,养成学生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构建劳育体系,探索劳育新途径。(1)构建体系,形成模式。学校在实践中摸索劳动教育新途径,构建“1345”劳动教育体系,将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使劳动与自理、劳动与生活、劳动与创新以及劳动与社会四项互相融合,拓宽校园必修课、家园生活课、田园体验课、职园启蒙课、社园公益课五类课程实施渠道,培养孩子们热爱劳动的习惯。(2)因地制宜,开发特色。学校劳动基地——耕读园建成并投入使用。劳动教育阶段性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已申报渭南市劳动教育示范校。在中国教育新闻网、陕西教科研等多个媒体报道,被“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劳动教育委员吴积军名师工作室”作为陕西省劳动教育第一个案例分享。(五)着力关心教师,落实待遇显情怀。学校着力关心教师生活,打造有情怀的教师队伍。为改善教师办公条件,更换了教师办公桌椅,让教师的办公更加温馨;为住校教师购置了床、衣柜、安装了空调;为全体教师购买了互助险;为教师全员做了健康体检;教师生病住院、红白喜事,由行办组织校委会领导前去看望、慰问。(六)创新管理体系,锐意改革促发展。一是初步构建了教师星级评价体系。对教师进行星级评定,实行动态管理、持续跟踪,积极引导教师走“教学研究、专业发展一体化”的成长道路。二是初步构建了学生“5+1”综合素养育人体系,5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1即人文素养。二、取得的社会效益情况:一年来,全体实小人上下同心,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的剪纸、皮影、戏曲被教育部拟认定为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学校荣获“渭南市智慧校园”“”渭南市中小学幼儿园大课间展示活动三等奖”“大荔县小学绿色教学质量综合评估一等奖”“大荔县教育教学综合考核先进单位”“大荔县五星级示范校”“大荔县三名+”建设工作“先进教育集团”“先进党支部”“大荔县教育系统庆“七一”师生书画大赛优秀组织奖”等。多位师生获省市县表彰奖励:胡军芳老师被评为省学带培养对象,董辽娜被评为市级教学能手,阮仕成、周汉琴荣获大荔县教学能手,宋晓荣、刘艳丽获县思政课标兵,亢宏被评为县从教30年优秀教师,张艳被评为县师德模范,赵雪敬被评为县优秀班主任,严六喜同志被评为县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个人等。薛茗轩同学被评为渭南市新时代好少年;王浩瑜等11位同学被评为县新时代好少年;游文月等4位同学被评为县三好学生等。多位师生参加省市县各类竞赛获得奖励:胡军芳老师在省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李珍、刘晓鹏同志荣获县中小学微课与信息化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等。樊雨橦、魏子轩、马宁艺三位同学参加县级“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主题演讲比赛荣获一、二等奖;王菲阳同学参加县级“新时代好少年强国有我”主题演讲比赛荣获二等奖等。三、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1.存在问题:(1)学校教师缺编,专业教师紧缺。(2)青年教师业务能力有待提高。2.整改措施:(1)向上级部门上报缺编人员,沟通协调缺编教师。(2)深化教研教改,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以课堂教学研修为中心,探索基于基于深度学习下的有效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青年教师培养为突破口,帮助青年教师站稳讲台讲好课,提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以新任教师和一二星教师为储备,采用理论指导+实操演练的形式,通过“读书分享——结对帮扶——技能展示——成果验收”四个环节,快速提升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以“三名+”建设为抓手,统筹安排集团教研活动,带动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以各类活动为推手,开展教师读书、教学技能竞赛等活动,加强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四、下一步工作打算:1.强化理论学习,提升政治素养。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政治理论学习,结合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全体教师的政治素养和师德水平。2.完善“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综合育人体系。根据教育局实施教育内涵提升行动的要求,结合学校初步构建的“5+1”综合育人体系,进一步完善德、智、体、美、劳加人文素养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提升育人水平。探索“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常态化教学模式,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体系。3.推进教研教改,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积极贯彻落实县局教师队伍提升行动要求,推进“三名+”建设和星级教师培养体系,通过业务学习培训、学科教学技能竞赛、大单元主题研修等,不断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和教研水平。4.巩固“双减”成效,落细教学常规。落实“11321”作业管理模式,完善“作业总量控制、学科科学设计、班级每日公示、学校跟踪反馈”运行机制,加强作业研修,创新作业形式,形成各年级精品作业题库。制定课后服务社团学科特色计划,充分领用校内外资源,打造精品服务课程,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和水平。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