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西咸新区> 陕西省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管理委员会

陕西省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管理委员会

发布时间: 2023-04-28 14:59
单位名称 陕西省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管理委员会
宗旨和业务范围 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做好泾河新城开发建设,打造大西安北部中心。统筹开展辖区经济建设、行政管理、社会事务相关职能;对辖区国土资源、国有资产实施规划、监管;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主导,发展现代农业。
住所 陕西省西咸新区泾河新城泾河大道中段产业孵化中心
法定代表人 张宏伟
开办资金 20000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补助
举办单位 陕西省西咸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252604.44万元 31369.8万元
网上名称 陕西省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管理委员会.政务 从业人数  476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2年度,泾河新城在新区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严格执行本单位章程,按照核准登记的宗旨业务范围开展活动,规范使用证书。现将一年来的履职情况公示如下:一、开展主要工作情况一是加快推动经济发展,各项指标快速增长。认真贯彻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严格按照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全力稳增长、促发展,GDP同比增长9.2%,位列新区第1名;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3%,位列新区第1名;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56.7%,位列新区第1名;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1%,位列新区第2名;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位列新区第1名;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3.4%,位列新区第1名;建筑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9%,位列新区第1名;房地产商品房销售面积位列新区第2名。二着力攻坚项目建设,发展根基有效夯实。全年省级、市级、新区级重点项目分别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41.95%、140.04%、140.51%,均超额完成年度投资任务,手续办结率、开工率均达到100%,在西咸新区名列前茅。创维智能厨电生产基地、秦创原两链融合泾造中心、泾河新城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泾河湾秦智汇等一批高质量项目先后开工建设,隆基中央研究院、隆基中央研究院1.5GW单晶电池中试线、隆基绿能光伏产业园项目一号厂房、创普斯磷酸铁锂项目分别建成投产。三是坚定不移招优引创,招商引资成果丰硕。投资127亿元的隆基中央研究院、投资116亿元的西安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芯片与器件产业化项目、投资61亿元的陕煤研究院新能源核心材料一体化研发生产基地等33个产业项目签约落地,总投资额约675亿元,其中百亿级项目2个;先进制造业项目20个、占比61%,总投资451亿元、占比67%,无论是从项目个数还是总投资额来看,先进制造业项目都占比超过60%,为打造“西安先进制造业新高地”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深入实施产业链招商,目前“千亿级光伏产业集群”累计招引项目4个,总投资额637亿元,特别是在春节前,成功签约落地了隆基年产100GW单晶硅切片及50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总投资约452亿元,达产后年产值约1200亿元;“百亿级智能家居产业链”累计招引项目3个,总投资额50亿元,全部达产后产值预计达到90亿元;“百亿级茯茶产业链”累计招引项目41个,新增茯茶相关企业45家,茯茶产业产值突破40亿元;主导产业集群逐渐形成并壮大成势。四是扎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动能更加强劲。以隆基、创维、陕汽、西部超导等龙头企业为牵引,先后搭建新材料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新能源智能商用车创新平台、信息技术产业平台等科技创新平台,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新增科技成果转化企业20家、申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1个,申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28个,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17.25亿元。隆基、陕汽、西部超导等科研项目先后获得国家、省市科技创新奖项,特别是隆基自主研发的硅太阳能电池效率达到26.81%,刷新世界纪录。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253家,获批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家,申报瞪羚企业6家,引进培育各类人才2826人,6支团队入选2022年度“科学家+工程师”队伍,陕煤项目5人获批秦创原创新人才计划,隆基项目未来3至5年内将汇聚光伏产业人才超1万名,创新活力和氛围全面增强。五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干事活力充分激发。按照新区体制机制改革要求,新城聚焦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主责主业,进一步调整优化了机构设置和职能职责,设置了9个内设部门、4个分支机构、1个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和13个下属管理服务机构,制发了《权责清单》《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梳理新城权责清单3127项、政务服务事项清单382项,同步完成了社会事务的“相对剥离”及相关人员转隶工作,为新城强发展“松绑减负”,实现了“轻装上阵”。全面推进特色产业园区改革,设置了5个特色产业园区,实行“园办+公司”运行模式,建立健全了选人用人、岗位薪酬、考核评价等管理体系,做大做强“前沿阵地”。持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干部“蓄水池”,切实做到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绩效薪酬能升能降;采取“揭榜挂帅”特聘人才选聘办法,有效提升干部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推进行政事业人员转聘工作,进一步激发了干部队伍的活力。二、社会效益情况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持续深入开展大排查大整治活动,全力做好汛期、极端天气、地质灾害等防范处置工作,新城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总体形势稳定,在新区考核中名列前茅。有序推进平安建设,认真做好各类矛盾隐患排查化解,信访质效明显提升。始终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不放松,强化党建引领,创新工作机制,从严从实从细落实各项防控举措,持续巩固防控成果,为群众安居乐业、企业有序生产、经济平稳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三、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一)存在问题一是个别指标与年度目标还有差距。空气质量指标完成情况不够理想,在新区排名靠后,新增市场主体未完成年度考核任务。二是对外开放度还不够高。实际利用外资1亿美元,仅完成年度目标任务(1.8亿美元)的56%,辖区内外资企业较少,外贸额较低,来新城旅游观光的游客以国内为主,国外游客较少,国际学校也没有。三是城市开发建设步伐还不够快。新城还没有成片成熟的城市区域,与城市品质相关的艺术中心、商业综合体、医院等基础设施配套项目还在建设中,基础设施还不够健全完善,高品位的城市形象还没有完全凸显。(二)整改措施一是常态化抓好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工作,确保新城全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优良天数位居新区前列,泾河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做实做优服务保障,全力打造“服务泾河”。二是紧密围绕“招优引创”“招名引特”的要求和方向,聚焦“千亿级光伏产业集群、百亿级智能家居产业链、百亿级茯茶产业链”三大产业链,持续延链、补链、强链、优链,每条产业链引进上下游项目不少于10个,推动产业链规模不断壮大,集群集聚效应更加凸显。三是持续开展植绿增绿厚绿修绿,不断提升绿化景观效果,促进“绿化园艺化”。加快推进道路、公园、商业综合体等项目建设,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积极招引品牌咖啡、影院、餐饮、酒店、商业等项目,完善城市功能,全力打造高品位城市。四、下一步工作打算一是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招优引创、招名引特,持续优化产业体系和质效。紧密围绕“科技创新新引擎、先进制造业新高地”发展目标,持续狠抓招商引资工作,坚持领导干部以上率下抓招商、主动带头跑项目,推动“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铺天盖地”实现新的更大的突破,全力打造“创业发展工作地、舒意人生生活地”。二是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挂图作战、强化保障,奠定更加坚实的产业基础。2023年是泾河新城“项目落地建设年”,全年共安排重点建设项目251个,总投资3384亿元,年度投资531亿元,省、市、新区各级重点项目数量、投资均实现两位数增长,特别是先进制造业项目增幅较大,总投资增加869亿元,增长率149%,年度投资增加161亿元,增长率26%,工业投资占比达到51%。三是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最强引擎,搭建载体、优化服务,激发创新发展的生机活力。加快片区内市政道路建设,确保按期建成通车,路网骨架进一步完善;加快院士中央公园、城市阳台公园、泾河云廊建设,泾河智谷(一期)11月底前建成投用,泾河智谷(二期)加快推进,COCOPark商业综合体、文化艺术中心建成投运,片区形象进一步凸显。四是坚持把产业园区作为主场阵地,深化改革、提质增效,形成高质量发展强力支撑。持续深化产业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行“管委会主导、部门服务保障、园区+集团发展运营”的模式,5个产业园区全力推进产业发展、链条招商、项目建设、企业孵化、人才引进等工作,力争到2025年,5个园区总体产值规模达到2000亿元以上,产业竞争力和产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同时,进一步加大产业园区考评力度,建立专项考核评价体系,提升考核结果差异性,真正考出压力、考出动力、考出实力。五是坚持把品位高端作为最大追求,优化环境、建管并重,促进城市品位实现再提升。进一步完善城市详细性规划,完成5个产业园区内的开发单元综合规划编制,积极谋划集中连片、亮点突出、具备规模的成熟建设片区,着力改善城市形象。全年共安排城建项目249个,总投资82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35亿元。严格按照《泾河新城2023年城建计划》时间节点和进度要求,全面加快城建项目建设;启动并加快泾河水厂建设,确保年底前建成投用。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新建5G基站62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不少于1000个,积极谋划推进城市大脑、智慧人才公寓、智慧旅游平台、智慧校园等项目落地实施,全面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水平。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2022年度被西咸新区管委会评为优秀单位。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