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西安市临潼区档案馆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保管利用档案资料、编史修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档案收集保管和开发利用·馆藏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宣传·本区地方志续编·《临潼年鉴》编纂·地情资料收集管理利用·档案科研学术交流·相关社会服务 | |
住所 | 西安市临潼区秦陵南路8号临河大厦 | |
法定代表人 | 赵国轩 | |
开办资金 | 153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中共西安市临潼区委员会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42.95万元 | 37.92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15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度,我单位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2022年12月,按要求进行了法定代表人变更登记。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开展业务情况(一)新馆建设顺利推进,完成年度投资建设计划加强沟通协调,紧盯目标进度,积极推进新馆建设。主体建设和二次结构完工,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全年投资3637万元,年计划完成率100%。(二)加大档案接收力度,建强档案资源体系一是强化档案接收业务指导,配合区委办举办全区档案工作会、开展档案行政执法检查,督促移交档案,为20家立档单位提供纸质档案规范整理及数字化业务指导服务,提升整档质量。二是加大档案接收进馆力度,接收区人大办、区信访局、区审计局、行者街道文书档案138卷、3906件、数字化副本26.92GB,接收区民政局2012—2021年婚姻登记档案92780件;接收国企退休人事档案24家企业402人;接收区教育局等12家单位实物档案516件;积极介入重大活动,接收“十四运”办公室文书档案2018件、数字化副本14.9GB,收集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照片视频24.3GB,馆藏总量提升11%。三是协助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做好王泰吉烈士纪念馆改造提升档案资料收集工作,与省、市档案馆对接,复制王泰吉烈士革命档案资料11件,充实我区红色档案资源。(三)保障档案实体信息安全,建强档案安全体系一是夯实档案安全责任,开展消防安全培训2次,做好馆库24小时值班巡查和定期安全检查,落实档案库房“九防”措施,做好温湿度监测登记等日常管理工作,集中力量对4个库房进行全面清库1次。强化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及档案数字化外包全过程监管,保障档案信息安全,全年未发生安全责任事故。二是加强馆藏档案修复保护,裱糊修复革命历史档案7卷、民国档案50卷,结合档案数字化裱糊修复488卷。三是推进馆藏档案信息化建设,扫描区民政局文书档案667卷、区委办文书档案1339卷、1649件,共计45万页,馆藏档案数字化率达到40%。(四)践行为民服务宗旨,建强档案利用体系一是为查档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落实“最多跑一次”事项办理承诺,全年接待查档群众3752人(次),提供档案资料2063卷(件次),出具有效证明1076份3190页,其中办理电话查档、信函查档便民服务560余次,收到群众感谢锦旗2面。二是建立红色档案资料数据库,摸排馆藏革命历史档案144卷、资料402册,梳理出有价值的红色档案7卷、资料1册,著录文件级目录400条。三是核对完善民国档案卷内文件级目录5万余条。四是成立专门工作小组推进馆藏档案开放鉴定工作,完成4个全宗1997年以前档案鉴定,建立暂缓开放档案、拟开放档案、涉密档案文件级目录21106条。五是做好馆藏档案出入库安全管理等工作,更新各类台账,完成档案馆综合统计年报,建立完善馆藏全部全宗卷,更新《档案馆指南》《档案馆全宗指南》,编写档案利用实例10条。六是开展“6·9”“9·5”和“12·4”档案法制宣传活动,印制发放档案宣传无纺布袋、宣传册,精心制作《知档存档管档用档》图文专栏通过网络宣传档案法,开展线上观看专题讲座、设站宣传、档案宣传进社区系列活动,全年发放新修订档案法等宣传资料千余份,通过“临潼档案”美篇账号发布工作信息16篇。七是围绕党的二十大,征集全区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编印《临潼区优秀共产党员风采录》。八是发挥本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结合区委宣传部“爱在红田打卡季”主题活动,举办爱国教育专题展览,接待参观40人次。(五)主动对标提升,业务建设评价顺利迎评按照市档案局安排,对照《陕西省市县级综合档案馆业务建设评价办法》及《评价标准》六大类43项指标,细化任务分工,全馆上下、全员动手,查漏补缺、改进提升,全面加强档案基础业务建设,9月16日迎接市档案局测评检查,11月收到反馈结果,临潼区档案馆排名第五,处于全市中上水平。(六)保障年鉴高质量编纂,拓展地方志工作影响力一是高质量编纂《临潼年鉴2022》。年鉴编辑部精心拟定编纂工作方案和篇目大纲,指导138家承编单位撰写稿件,5月底形成初稿,6—11月完成三审三校及审稿统稿改稿,年底完成样书印制,计划出版1000册。二是出版发行《临潼年鉴2021》,7月向全区各街道、各部门发放800余册。三是完成《西安年鉴2022》临潼条目撰写报送共计13条6000余字。四是积极开展“读志用志”活动,联合区文化馆为“读书月”诵读活动30组获奖单位、家庭和个人赠送区志年鉴,受到省、市地方志办媒体推广。五是加强地方志文化建设,开展志鉴交流活动,报送的《临潼区——立足志鉴主业服务中心工作》一文收录至《西安地方志》(2022年第4期)杂志。年内,《临潼区志(1988—2010)》荣获陕西省第二轮志书质量评定优秀成果奖。二、取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档案馆新馆加快建设,完成年度投资建设任务,完工后将有效改善档案安全保管条件。2.通过抓好档案安全保管和抢救修复,积极推进档案数字化,有效地保护原始纸质档案,全面提高查档服务效率,人民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3.加大档案接收进馆力度,丰富馆藏资源,切实发挥档案服务民生作用。4.积极开展档案宣传、档案编研、档案展览、读志用志等活动,《临潼年鉴》连续出版发行,充分发挥档案地方志工作存史资政育人作用。三、存在问题1.馆藏档案数字化率相对较低,和省市要求相比还有差距。2.馆藏档案开放鉴定工作需要加快推进。四、今后工作打算2023年,我馆将围绕新馆建设、档案馆业务建设评价反馈问题整改、年鉴编纂三项重点任务,推进档案地方志事业发展,主要工作计划如下:1.完成新馆软硬件设施设备购置安装,做好搬馆工作,按期投入使用,全方位改善档案保管条件。2.根据市档案局要求和本馆《业务建设评价(2019-2021)反馈问题整改方案》安排,做好反馈问题整改工作,以整改促提升,对标加强档案资源、利用、安全三大体系建设。3.做好档案接收进馆工作,加大民生档案、照片档案、视频档案、电子档案等各门类不同载体档案接收力度,优化馆藏结构,丰富馆藏资源,馆藏总量提升6%。4.按计划完成馆藏纸质档案数字化50万页,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夯实数字档案馆建设基础。5.加大力度做好馆藏档案开放鉴定解密工作,在区政府网站上公布开放档案目录,提升档案利用服务水平。6.严把质量关,做好《临潼年鉴(2023)》编纂和《临潼年鉴(2022)》出版发行工作。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