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黄龙县中药材产业开发服务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服务。研究、保护和统计现有中药材;承担中药材产业的培训、种植、生产、加工、流通等;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中药材新品种;负责中药材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和资源共享平台。 | |
住所 | 黄龙县中心南街 | |
法定代表人 | 王海生 | |
开办资金 | 59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黄龙县农业农村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07.9万元 | 101.26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7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2年度,我单位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和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工作进展情况。(一)中药材产业发展。我们立足我县独特的生态优势,着眼农民增收和产业结构调整,按照“药材产业抓规模”的生态农业发展思路,大力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壮大,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1.中药材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一园区四基地”(一园区:黄龙县中药材产业园区,四基地:小寺庄、瓦子街、圪台、石堡镇4个中药材种植基地)初具规模,县有园区,乡有基地,户有药田的开发格局已形成。全县在去年发展2万亩的基础上,今年新增连翘、柴胡、板蓝根、黄芩、金银花、黄精等为代表的中药材8000余亩,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同时成功协办了延安市园艺站举办的中药材培训观摩会,有力得推动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2.中药材产业格局不断优化。围绕黄龙县中药材产业园区原有功能,投资300余万元建成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智能温室育苗大棚,目前共育连翘、沙棘、苍术等200余万株,育水果西红柿、黄瓜等时令蔬菜10余种。同时投资74万元新建261平方米组培室,预计明年10月底投入使用。使园区功能进一步完善,效益进一步提升。今年以来,园区共接待省市县各级领导和研学旅行3000余人次,得到一致好评。3.中药材产业开发模式不断创新。中药材发展目的是为了使黄龙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一是顺应市场经济规律,培育“公司+基地+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贫困户)”的经营模式。注重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在原有的龙头企业基础上又引进陕西绿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2.8亿,主要建设柴胡种植基地3万亩,柴胡收购、晾晒、切片、烘干等初加工场地,仓库、办公楼、职工公寓楼等规范化厂房以及购置先进生产设备。签订订单柴胡种植6000育苗。带动广大农民开发中药产业。二是探索药农结合、药旅融合联动发展机制。县乡两级立足农业产业、旅游产业开发现状,在丰富开发内容,改造提升旅游产品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随着县中药材植物馆和科普馆的建成投用,乡村中药材休闲康养旅游线路的开通,中药保健品的生产销售,对我县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三是加快育苗基地建设。今年新增三岔镇锁子头村柴胡和圪台乡马场村五味子、芍药、羊红膻等中药材苗木繁育基地两个。过企业引领带动产业转型,通过以点带面辐射带动老百姓发展中药材种植规模,达到增值提效的效果。4.群众增收渠道不断拓宽。秉承“建一个基地,兴一项产业,活一处经济,富一方百姓”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作用,带动周边贫困群众200余户脱贫致富,达到年产中药材1.2万吨,中药材产值达到1亿元,药农年均收入达3000元以上。5.中药材产品品牌不断壮大。以实现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培育开发道地和药食同源中药材为重点,以良种选育、规模开发为突破口,育龙头、强基地、抓大户、树品牌,创建一批适生高效道地骨干中药材开发示范基地,打造一批有影响有声誉的黄龙中药材品牌,今年年底“黄龙山连翘”有望获得国家著名商标认证。(二)食用菌特色产业发展。我县食用菌种植集中在瓦子街镇、圪台乡、崾崄乡,其余乡镇种植较少且分散,瓦子街镇香菇种植30万棒,产量300吨,产值180万元,崾崄乡香菇种植15万棒,产量150吨,产值90万元,圪台乡种植羊肚菌200万棒,产量20吨,产值310万元,白马滩镇种植灵芝15亩,产量5吨,产值50万元,石堡镇种植平菇5亩,产量5吨,产值10万元。(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立足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坚持“以绿为本,美丽宜居”发展方向,坚持系统思维,统筹谋划,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发展、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强化各项举措,率先在全省实施了国家卫生乡镇全覆盖创建,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实现全覆盖,17个美丽宜居乡村完成对标建设任务,21个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7个“美丽乡村•文明家园”提标建设成效显著,6个村庄入选全国“千村万寨展新颜”展示活动,黄龙县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获得了中央农办、农业农村局表彰、黄龙县人民政府获得了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单位,受到了省委、省政府办公厅表扬全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质的飞跃,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二、取得的主要经济和社会效益。一是引进陕西绿恒生物科技有限总投资2.8亿,主要建设柴胡种植基地3万亩,柴胡收购、晾晒、切片、烘干等初加工场地,仓库、办公楼、职工公寓楼等规范化厂房以及购置先进生产设备。签订订单柴胡种植6000育苗。二是出台了中药材种植、育苗、加工补贴办法。三是成功协办了延安市园艺站举办的全市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暨中药材间套高效栽培技术培训会。四是投资74万元新建261平方米组培室一座。五是争取省农业农村厅50万元种苗基建设补助资金。六是黄龙县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获得了中央农办、农业农村局表彰。七是黄龙县人民政府获得了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单位,受到了省委、省政府办公厅表扬。八是今年安排的梁家河村、白马滩西村、元垛村、界子河村、锁子头村、杜岭村、邢家塬村7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稳步推进,初见成效。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年来,我们工作上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一)中药材发展方面:一是专业技术人才短缺。虽县政府给我们配备了一名懂业务的乡村振兴专员,但靠一人的力量只是杯水车薪,中药材产业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任重道远。二是重栽轻管的现象依然存在。个别群众不懂科学栽培,不会规范化种植,“春种百亩药,秋收千担草”的现象仍然存在,开发效益低下。三是发展不够平衡,呈现“南冷北热”的局面,尽管我县引进了一批龙头企业,但在品种的选育推广方面仍处于探索试种阶段,适于我县规模开发、市场前景好的主打品种还未形成。四是中药材、食用菌没有列入目标考评,推动比较困难。(二)人居环境整治方面:一是工作进展不平衡。乡镇与乡镇、村与村、公路沿线与偏僻村庄、乡镇政府驻地与其他村工作进展参差不齐,差异较大。二是对群众的宣传发动还不够,群众参与度低。部分乡镇存在着“干部进村自己干,农民站在旁边看”等“上热下冷”现象。三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量大面宽,在补短板、强弱项上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四、改进措施。明确发展思路,落实发展任务。继续按照“药材产业抓规模”的发展思路,编制中药材发展规划,继续完善中药材产业扶持政策,强化与专业机构、专业院校、龙头业企合作,加快中药材基地、中药材小镇建设,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全县发展中药材5万亩,实现产值3亿元,农民人均增收3000元。五、下一步工作打算。(一)把握开发原则,确保健康协调发展。坚持立足资源、规模开发,政府引导、政策驱动的原则,以基地建设为抓手,连片开发,集群推进,区域发展,推动规模扩张和效益提升。(二)强化工作措施,全力推进中药材产业开发。一是提高认识,干群联动。加强政策扶持和宣传引导,进一步形成上下一致抓产业,齐心协力谋发展的工作格局。二是多管齐下,扩张规模。将中药材、食用菌争取发展列入全县产业开发考核内容,量化任务指标,夯实工作责任,确保任务有效落实;发挥好企业引领、基地辐射、大户示范的作用,实现规模“量”的突破。加快林下种植、间作套种新技术推广力度,结合退耕还林,苹果、核桃等产业,大力开发立体农业。2023年发展中药材3000亩、食用菌100万棒、羊肚菌200亩。三是坚持市场导向,创新发展。围绕上规模,增效益,促增收这一核心,不断完善规范“企业+基地+村级经济组织+农户”运行模式,加快良种选育、规模开发、技术推广、加工销售等工作,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品牌创建,围绕道地中药材开发,抓好以连翘为主的国家著名商标和地理标识认证,以品牌提高黄龙中药材的对外知名度,以品牌赢得市场青睐。四是加大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学务药水平。今年我县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签订建立黄龙县中药材专家工作站合作协议,聘请陕西省中药材首席专家王渭玲教授作为技术带领人,为我县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示范推广、科技培训与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同时我们将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快中药材产业开发新技术推广应用。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