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陕西省高校技术转移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高校技术转移研究和服务。整合我省高校科技成果及科技服务;开展国际技术合作、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进程;技术转移理论、政策和方法的研究。 | |
住所 | 西安市长安南路563号 | |
法定代表人 | 田鹏 | |
开办资金 | 875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补助 | |
举办单位 | 陕西省教育厅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197.3万元 | 1078.6万元 | |
网上名称 | 陕西省高校技术转移心 | 从业人数 15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年来,在委厅的正确领导下,在科技处的精心指导下,中心坚持党建引领,紧抓秦创原建设机遇,以项目为牵引,练内功、强服务、促转化,加力加速推动陕西高校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任务。现汇报如下。一、加强支部建设,打造坚强战斗堡垒(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理论武装。一是深学细悟二十大精神。组织收听收看二十大开幕会,学习二十大报告以及辅导百问等书籍,支部书记为全体党员讲了专题党课,宣讲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设想和思路,引导党员干部忠诚拥护“两个确立”,深刻践行“两个维护”。二是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组织党员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百年大党面对面》等,开展“庆七一”“五个一”主题实践,联合科技处赴扶眉战役纪念馆、横渠书院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激发爱党爱国情怀。三是提升理论修养。年内共开展政治理论学习9次,及时跟进学习习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指示和党中央、省委重要会议精神,教育党员干部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二)规范组织生活,增强支部活力。一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认真制定工作要点,推进年度党建重点任务落实,坚决落实民主集中制,召开党员大会4次,研究讨论有关事项,强化党员积分制管理,规范党费收缴标准,按发展党员程序确定发展对象1名,并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共开展主题党日活动12次、党课4次、研讨交流1次,专题组织生活会2次。二是深化星级支部创建。坚持以“对标五规范、争创五星级”党支部创建活动为主线,聚焦“添星升级”全面规范日常党务工作,认真开展半年、全年自查,严格对标对表,及时查漏补缺,推进工作落实,努力争创五星级党支部。三是抓紧意识形态。定期开展专题学习,加强阵地管理,全面排查“高校成果空间”网络平台“固定表述”错误信息及平台安全风险问题,及时整改纠正。并安排专人定期征集党员干部意见,及时掌握思想动态,按时报告意识形态及思想政治工作情况。(三)深化作风建设,筑牢廉政防线。一是落实主体责任。及时更新中心支部和领导班子成员主体责任清单,及时传达委厅落实“一岗双责”约谈提醒会议精神及相关要求,支部书记带头与班子成员、党员干部,其他领导与分管部门党员干部开展谈心谈话,督促抓好个人廉洁自律。二是加强警示教育。扎实开展第五个纪律宣传教育月活动,组织全体党员观看警示教育片,参加党纪法规测试,优秀率达到90%。定期进行廉洁过节警示提醒,结合中心业务工作,对排查出的3个廉政风险点,制定防控举措,夯实工作责任。三是扎实开展作风建设专项行动。严格落实委厅要求,认真制定中心实施方案,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结合实际明确3方面9项具体任务,深入开展自查,定期上报工作进展。大力弘扬“勤快严实精细廉”作风要求,召开专题会议推进机关效能治理,并认真学习委厅下发的违规违纪典型案例,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二、坚持多措并举,推动高校融入秦创原(一)做好优秀成果遴选推广。开展第二届高校最具转化潜力成果遴选,从998项成果中挖掘成果421项,深入63所高校,分5大赛道举办31场路演,并将遴选成果向省内企业、春种基金等精准推送,为高校科研人员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成果转化服务支持。(二)紧盯需求实施精准对接。加强与各厅局、地市对接联动,征集企业产业创新升级需求和“卡脖子”技术难题500项,针对性地向优势学科匹配的高校发布,促进需求与科研精准对接。联合汉中、安康等市科技局举办对接交流活动,提供技术方案400余个。(三)成功举办科技成果云上展。通过“高校成果空间”线上平台、微信小程序等途径,成功举办秦创原·第六届陕西省高校科技成果云上展,面向省内外企业、创投机构集中展示高校成果700余项,促成校企合作签约42项,交易金额1.3亿元,推动高校科研人员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8家。(四)突出绩效评估导向作用。切实做好高校年度秦创原建设及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估,完善优化评估程序和指标体系,围绕重点指标开展评估,总结成效亮点和问题不足,共评选出A+等次本科院校3所、高职院校2所,A等次本科院校14所、高职院校4所。(五)加强技术经理人业务培训。先后举办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评价、“三项改革”试点高校技术经理人培训班、高校知识产权运营与成果转化研讨会等4场培训,累计培训9000人次,有力推动了高校三级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三、突出守正创新,拓展中心业务范围(一)推进专利技术流转拓展。构建专利申请前评估全链条管理体系,挖掘高价值专利9000余项。编制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备案手册,推动高校合同备案,协助开展合同备案10项,合同金额522.6万元,涉及专利25个。(二)获批2022年度专利供需对接能力提升项目。积极申报知识产权供需对接能力提升项目,持续提升高校专利运营水平,促进专利供需精准对接,加速专利转化运用。(三)完善成果转化信息服务。拓展“高校成果空间”服务链全流程跟踪管理功能,提升“高校成果空间”的完整性和实用性。申报省科技厅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项目,为平台建设争取资金支持。(四)深化“四技”合同认定登记。加强合同登记内部管理,巩固提升“四技”合同认定登记工作质量。2022年,全年认定技术合同11261份,金额53.65亿元。2018-2022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率达24.6%。面向高校评选技术合同管理先进集体8个、先进个人15名。(五)规范技术转移联盟管理。一是组织第二届换届选举,制定相关指导文件,规范联盟日常管理。二是组织高校赴江苏昆山开展校企对接活动。四、完善内部管理,提升自身工作效能(一)完善考核奖励机制。研究制定《绩效考核管理办法》,优化完善绩效工资分配规则,激励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二)切实加强内部管理。先后召开学法用法、保密工作、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等专题学习,组织全员参与学法用法考试,增强干部职工法律、保密意识,并结合作风建设专项行动规范内部管理。(三)着力做好疫情防控。中心坚决落实委厅疫情防控相关要求,抓实抓细各项举措。有4名同志参与委厅及高校工作专班,助力疫情防控工作。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