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合阳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宗旨:保证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业务范围:食用农产品从种植环节到进入批发、零售市场后生产加工企业前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职责范围内的农药、肥料等其他农业投入产品质量及使用的监督管理。 | |
住所 | 合阳县粮食局巷 | |
法定代表人 | 王纯 | |
开办资金 | 11.6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补助 | |
举办单位 | 合阳县农业农村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45.53万元 | 32.71万元 | |
网上名称 | 合阳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17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登记变更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的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主要工作开展情况一是扎实安排部署,加强织领导。先后印发了《合阳县2022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方案》、《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资料清单》、《关于开展“中秋节、国庆节、二十大”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的通知》、《合阳红薯地理标志保护工程实施方案》等文件,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推进会,多部门紧密协作,各镇街共同参与,夯实工作责任,上下联动,齐抓共管,保障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有计划、有目标、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二是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对镇村两级监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业务能力,配备相关仪器、办公设备,落实日常监管、速测等工作,12个镇街监管站有效运行,215个村级协管员积极履职,月例会制度已常态化,县镇村三级监管体系已基本成熟。三是积极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以企业自检、委托送检+镇街监管站日常巡检、抽检、送检+县农检中心定期不定期例行抽检、专项抽检等为主要方法的检验检测体系已具雏形,对主要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重点环节、重点产品、重点区域、重要生产季节进行定期、不定期抽检,按照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定量监测千人1.5批次以上任务要求及国家农安县创建要求,目前已完成定量抽检样品270个,定性抽检样品5317个,配合完成农业农村部生鲜乳抽检样品31个,省市级抽检样品130个,检测合格率不低于99%。全县所有“两品一标”农产品持证企业、66家省市级以上农业园区、示范合作社、家庭农场已经完成追溯平台建设、数据录入、终端使用,可追溯农产品30余个,产品涵盖蔬菜、瓜果、小米、林果、干货类及初级加工农产品等。四是推广合格证制度严准出。在全县“两品一标”农产品认证企业和省市级农业园区率先推广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指导企业开展自律性检测,完善产品检测、生产管理、购销台账、不合格产品清退等制度,推行质量安全公开承诺制度;指导企业按照农产品一箱一证、一车一证、一品一证的原则开具使用合格证,并规定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合格证开具的档案记录,并至少保存两年。积极探索信息化码证合一的形式和合格证使用名录、发放流程等系列配套措施,首批6家企业合格证与追溯码“二码合一”新模式已经启用。目前,已累计开具使用电子码合格证20000余张,卡片式合格证7500余张,开启了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食用农产品合格监管新模式。突出产品认证强品牌。建立品牌战略体系,加大“两品一标”产品认证力度,指导生产经营主体注册产品品牌,统一标准化生产流程,统一生产指导服务,建立生产档案,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强化全程质量管控,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加大品牌创建力度。截止目前,全县“两品一标”认证产品24个,其中:绿色食品(6家企业8个产品),有机农产品(7家企业10个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4个)。今年,已有2家企业3个产品新申报绿色食品资料报省农业农村厅待审;合阳苹果、合阳红提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目录;中资国业产品相继获得中国有机产品认证、美国有机产品认证、欧盟有机产品认证。合阳缀清源禽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鸡蛋以及合阳县聚鑫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生产的樱桃、红提申报绿色食品已通过省级现场检查,资料报农业农村部待审。五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应用。以“3+X”特色产业为重点,立足特色产业、主导产品,加快建立健全标准体系,推进地方标准、行业标准,营造重标准、讲标准、用标准的良好氛围。加大农业标准宣传力度,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和小农户按标生产,扩大农业标准应用覆盖面。开展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工作,规模生产基地要推进良好农业规范、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等品牌创建。六是突出重点开展专项检测。对重点镇街、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在重要生产季节、重大节假日进行农产品专项监督检查抽检,确保重要环节、重大节假日无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九是强化宣传培训提高安全意识。通过多重手段,采用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农业标准化生产、农药安全使用、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宣传培训,增强农产品生产者安全生产意识,努力营造全民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氛围。二、取得的社会效益:通过各方面业务工作取得的突出成绩,切实有效的保障了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让全县人民吃上放心的农产品。获得检验检测机构认定证书,在“两品一标”方面取得了更大收获。三、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一是监管体系方面。各镇街虽然确定了专人负责监管站工作,经过县中心培训,可适当开展监管、抽样、速测工作,但受人员管理体制的限制,部分镇街监管站人员流动较大或身兼多职,不能专心抓好农产品监管工作,导致日常监管、巡查抽检等工作不能及时开展甚至不能完全开展。二是认证追溯方面,全县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数量庞大,经营分散,环节众多,部分企业受农产品生产周期、认证成本、人员资格及申请认证条件等限制,对“两品一标”产品认证、农产品质量追溯及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的使用没有足够的认识,没有体验到产品认证、追溯及合格证对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持观望态度。三是检测人员方面,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工作专业性很强,操作环境复杂。目前,县农检中心工作人员大多是原先从事土壤肥料、种子、农药、兽药、饲料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农产品检验检测业务不熟练、不专业,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工作需要。四经费保障方面。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是一项系统、全面、复杂、专业性强的工作。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验检测、追溯认证等体系建设、检测耗材采购、检测仪器日常运行、人员培训及宣传等各项工作缺少一定的经费支持。整改措施:建议将县、镇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专业性强,操作环节复杂,有限的检测监管人员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招聘培训专业的检验检测人员满足工作需要。改善人员管理体制,专心抓好农产品监管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对自查出的问题进行认真整改,坚定信心,增添措施,全面提升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四、明年工作计划(一)全面展开国家农安县创建工作,确保国家农安县创建成功。2023年,农检中心将紧紧围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这一中心工作,对标创建工作要求,补足监管短板,加强检测能力提升,加大品牌创建力度,加快追溯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推广应用,完善监管、检测、追溯体系建设,自觉把创建工作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实践,紧抓快动,真抓实干,力争10月底前申请国家农安县创建验收,确保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成功创建。(二)强化检测体系,提升风险监测能力。定期对检测人员进行培训,不断加大监测力度,增加抽检频次,对重点环节、重点产品、重点区域、重要生产季节进行定期、不定期抽检,坚决按照农业农村部定量检测千人1.5批次和国家农安县创建考核要求,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全年完成定量检测275批次,定性检测5800批次,检测合格率不低于98%,确保我县全年无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三)加强制度建设,落实责任主体。建立县域内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监管名录和“黑名单”制度,落实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有效衔接制度等;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和一般规模生产经营户数据名录库,落实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做到规模生产经营者告知率、承诺率、培训率达到100%,质量安全责任承诺、生产记录制度落实率达到100%.(四)推行追溯合格证,规范准出管理。按照“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界定”的要求,督促、指导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统一记录格式,规范建立生产档案,开展产品自检,推行农产品达标合格证管理制度;落实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网格化监管意见,加强县镇村监管体系建设,推动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覆盖全县规模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鼓励和支持小农户农产品生产附带达标合格证上市,建立联通镇(街)监管站、村(社)、企业主体的农产品监管检测体系,不断规范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五)加大品牌创建,提升品牌影响力。加大“三品一标”产品创建宣传,搭建农产品品牌创建平台,全年认证“三品一标”产品不少于5个。充分发挥合阳特色农产品优势,全面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进企入户行动,指导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按标生产,提升产品品质;继续挖掘特色农产品资源,规范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保护,鼓励授权更多的生产经营主体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扩大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经营不断做大做强做响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指导生产经营主体培育产品品牌,创建一批以合阳红薯、合阳九眼莲等为主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全面提升我县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1、《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合格证书》有效期至:2026年11月8日2、《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有效期至:2028年11月10日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