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宜川县> 宜川县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中心

宜川县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中心

发布时间: 2023-04-24 16:00
单位名称 宜川县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宜川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网络安全保障。实施全县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网络宣传和舆论引导;推动全县网络经济及智慧政务服务、大数据应用和体系建设;推动全县信用建设工作。
住所 宜川县党政综合大楼1212室
法定代表人 冯芬霞
开办资金 3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拨款
举办单位 中共宜川县委办公室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4万元 4万元
网上名称 宜川县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中心.公益 从业人数  6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本年度,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规定办理变更登记事项,依照宗旨和业务物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本年度,在中共宜川县委办公室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主要开展了以下业务活动:一、工作开展情况。1、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制度建设,严格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一是高度重视。县委网信委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网信工作,亲自研究部署,多次批示指示,指导推进此项工作;二是及时安排部署。制定印发了各类相关文件,明确了在网络安全等方面的职责任务、措施办法。2、加强网络监管,规范网上传播秩序,有效净化属地网络空间。一是加强对网络平台的备案管理。现已登记备案各类政务类网络媒体63个,自媒体平台44个,并适时开展风险隐患排查。二是开展了“清朗”、“净网”、“互联网用户账号乱象整治”等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发布各类虚假有害网络信息、违规信息及各类网络乱象的整治力度,处理各类网上违规有害信息20余条。3、加强督导检查,夯实网络安全责任,维护网络安全稳定。一是注重网络安全宣传。积极组织相关单位开展网络安全宣传周、诚信体系建设、信用建设等宣传活动。二是开展网络安全检查。由网信、网安联合行动,邀请第三方公司对全县重要信息系统,特别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防护工作进行了全面排查,对相关单位现有业务系统进行漏洞扫描和安全评估。4、开展信用专项治理,构建新型监管机制,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一是开展业务培训2次,累计向平台报送行政许可信息10034条,行政处罚信息631条。二是扎实开展政府机构失信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在全县范围开展了政府机构失信事项排查工作,对相关部门单位失信事项及时彻查清理。三是持续开展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工作,印发了《关于加强宜川城市信用建设相关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县政府各执法监管部门要结合本行业领域信用监管政策,特别是要结合“双随机、一公开”,大力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5、加快办理时效,解决群众诉求,全力做好“12345”热线办理工作。继续落实首接、首办负责制,要求承办单位积极主动与诉求人沟通,找准问题症结,提高工单办理的时效。同时,对部门之间因职能不明确造成的推诿现象,通过提请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裁定,有效解块了推诿扯皮,办理缓慢等问题。6、大力实施5G覆盖,推进“数字”、“智慧”项目落地,推动“数字宜川”建设。一是网络消盲工作持续推进,累计建成5G基站226个,5G网络覆盖率位于全市前列;二是在各乡镇陆续建成“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在城区45个小区建成了智慧社区服务项目。二、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本年度业务的开展,积极防范化解了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各类风险隐患,全力保障了我县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网络巡查的加强,有效的净化了属地网络空间,维护了网络清朗环境;网络安全责任的夯实,不断提升了群众的网络安全意识;信用体系建设的持续推进,不断的提高了企业的诚信意识,为全县的经济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安全良好的网络环境;“数字宜川”的大力推动,使数字化融入到我县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角落。三、存在问题。一是网络监管中还缺乏有效手段,对一些违规账号查询难度大;二是部分单位安全意识淡薄,网络安全风险关口把控不严,特别是一些承建信息系统的单位,对系统的安全防护和责任落实不到位;三是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推进较为缓慢,部分单位未按市场主体信用情况确定合理的分类抽查比例和频次,市场监管改革创新方面还缺乏行之有效的举措。四、整改措施。一是加强对属地网络媒体平台的监督管理;二是全面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三是不断建立健全机制,持续开展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工作。五、下一步打算。一是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执法部门,加大对网络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强对网络媒体负责人的管理,及时对其违规行为进行约谈和批评教育,引导各媒体平台健康有序发展,对影响恶劣、多次违规的网络账号及时申请上级部门查封关闭;二是定期组织开展网络安全检查,规范安全管理,加强学习培训,不断提升各部门各单位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和防护水平;三是加强指导督导,强化诚信建设,全面开展市场监管改革创新,确保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社会信用体系和新型监管机制不断健全完善。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