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志丹县> 志丹县农村经营管理站

志丹县农村经营管理站

发布时间: 2023-04-24 09:56
单位名称 志丹县农村经营管理站
宗旨和业务范围 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和宅基地管理等工作;农业新型主体的培育和建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农村财会人员培训等;农村经济统计和调查工作;承办上级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住所 志丹县政府前楼二楼224室
法定代表人 贺红斌
开办资金 28.9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志丹县农业农村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479017.18万元 498872.66万元
网上名称 志丹县农村经营管理站 从业人数  19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本年度,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按照规定办理变更登记事项,依照遵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2年我单位在市农经站指导和局党委的领导下,以十九大、二十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省、市、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结合单位业务工作实际,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改革、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等工作中得到了扎实有效地开展,使全县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现将这一年来的工作汇报如下:一、工作成效(一)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家庭农场:一是截至目前全县共发展家庭农场3181个,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8个、市级示范家庭农场63个、县级示范家庭农场656个。二是开展志丹县第十三批、十四批家庭农场的认定,新认定家庭农场295个且全部录入家庭农场名录系统,录入后可实现对家庭农场的动态精确化管理,全面掌握家庭农场运行状况,促进家庭农场健康有序发展,为今后对家庭农场开展农业补贴、农业保险、抵押贷款等提供了数据支撑。三是新申报省级示范农场11个(批复7个)、申报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7个。四是志丹县新绿养羊家庭农场获得陕西省最美示范家庭农场。五是开展家庭农场“一码通”赋码试点工作及家庭农场“随手记”软件的推广使用,“一码通”共赋码150个,“随手记”累计注册161个。六是全县家庭农场共收入36373.23万元,净利润22118.84万元(平均每个家庭农场获利7万元);获得财政扶持资金的家庭农场663个,共获得各级扶持资金总额2616.62万元(大户流转和贷款贴息);获得贷款支持的家庭农场506个,获得贷款金额9039.71万元;购买农业保险的家庭农场56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是全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86个,其中省级示范社5个,市级示范社34个。二是在农经站备案登记165个,进入陕西农民合作社信息宣传服务平台的162个。三是新申报省级示范社1个,申报市级示范社2个。四是按照“空壳社”排查清理要求,对我县运行异常的77个合作社(其中接收市场监管部门转来的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合作社36个)开展清理整顿工作。本次清理整顿共引导农民群众自愿注销合作社15个,吊销合作社5个,从市场监管部门经营异常名录移出的合作社18个,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协商准备注销的18个,指导规范运营的合作社21个。(二)产权制度改革一是2021年清产核资系统资产清查工作的指导、审核、上报。2021年度全县农村集体资产总额为2.5804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3291.6万元,非经营性资产2.2513亿元。二是产权系统虚拟成员修改。重复成员的审核,删除工作。市内、县内重复成员全部删除,目前本县与市外,省外重复人员共26人,并与本人签定确认书上报上级部门,配合完成后期重复人员清零工作。三是指导监督全县109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顺利完成换届工作。四是农村集体经济合同数的统计。通过统计全县集体经济合同数共612份,清理合同数55份,涉及金额149万元。五是按照“1551”发展模式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预计2022年全县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421万元,百万元强村达到2个,50万元以上村达到4个;集体经济累计分红99万元,分红人数990人;根据我县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年底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14个。六是全县村集体经济组织推行电算化管理。由县农业农村局统筹协调、县农经站业务指导、村级主体参与、镇办进行审核、委托信用联社记账录入。从2022年7月1日起,全县109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完成电算化的基础信息、会计科目、电子报账等工作,全部进入“三资”管理平台。实现了“政经分离、村财乡管、委托记账、平台运行、审计监督”的运行机制。(三)农村承包地一是志丹县109个村751个村民小组,总耕地面积为54.06万亩,其中确权面积53.68万亩,机动地面积3862.96亩(出租915.16亩,出租期限1-3年,出租单价20-4347.8元,出租对象为个人及企业;自营1309.12亩,合营5亩,闲置1517.33亩,其他116.35亩)。二是对于陕西省农业农村厅2021年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仲裁(平安建设)考评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更新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仲裁员、调解员名单。三是按照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夯实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平安建设)工作责任的要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并报市农经站备案。四是6月16日利用“安全生产月”在十字街广场宣传农村土地承包仲裁相关法律法规,使农民了解农村土地承包仲裁,维护自身利益。五是全县发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23件,其中乡镇调处纠纷22件,仲裁调解1件。(四)宅基地改革一是农村宅基地利用现状调查。经调查,我县109个行政村共有36225户,123061人;共有宅基地26874宗,面积9392.65亩;其中一户多宅1186户,2090宗,面积796.04亩;闲置宅基地3496宗,面积1120.51亩;盘活利用宅基地8宗,面积7.83亩;结合不动产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数据我县宅基地共确权登记颁证86户。二是农村宅基地新增用地需求调查。按照村组申请,镇办(中心)审核确认,我县2022年农村宅基地需求共涉及33个村10116户34922人,其中有建房需求的262户854人。建房类型:无房户132户、危房户132户、住房困难户2户、新分户104户;建房方式:原址拆建51户、改扩建25户、易址新建186户;2022年拟使用宅基地用地50598.2㎡,新增宅基地用地需求,34955.2㎡。三是2022年我县农村宅基地审批情况。共审批宅基地4宗(永宁2宗、保安1宗、纸坊1宗),审批面积为0.89亩。(五)党建工作一是深入学习领会二十大会议精神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抓好党史学习教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认真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严格执行《党支部工作条例》,建立健全本支部“三张清单”制度,党员过“政治生日”开展情况,落实“三会一课”、确保“三会一课”等党内生活落实落细。三是用好“学习强国”、延安党建云平台等学习平台,提高各党员干部理论学习质量,充分发挥领学促学作用,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二、存在问题一是家庭农场金融支持呈现“广撒网”,缺乏精准度;经营规模扩张“急功利”,需控制走向;管理水平处于“瓶颈期”,要敢于突破;产业链条还需“多面手”,延长产业链;组织水平还在“半山腰”,应加强管理;普惠政策需要“加把火”,强化保落实。二是农村集体经济产业单一,抗风险能力底。三是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工作经费未纳入财政预算,法律法规专业工作人员缺乏。三、下一步工作计划一是巩固“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县”成果,配合省农业农村厅继续做好“一码通”试点工作。二是积极开展家庭农场“随手记”软件普及应用,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全员注册使用。三是抓好农场培育认定及示范农场创建工作。2023年计划新认定家庭农场200个,创建省级示范农场10个,创建市级示范农场20个,创建县级示范农场200个,稳步推进全县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四是创建省级示范社1个,创建市级示范社2个。为备案的合作社建档立卡,完善管理机制,强化合作社规范发展长效措施,建立常态化运行管理机制。五是下大力气加强制度建设,加强民主管理和监督,有效规范村干部的从政行为,有力堵塞管理漏洞,强化对农村集体“三资”的阳光运作、公开运行,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六是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村”2023年底实现清零,收入100百万元以上的村达到3个,5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6个。七是继续做好农村土地确权、承包地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及宅基地改革管理相关工作。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