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陕西省> 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

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

发布时间: 2023-04-21 15:21
单位名称 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收藏展览文物,弘扬民族文化。依法征集、购买、交换、接受捐赠和调拨等方式取得文物藏品、保管、保存、陈列展览各类馆藏文物;文物保护宣传教育等文化服务;馆藏文物鉴定、修复、建档建卡、科学研究;出入境展览和对外人员交流组织服务、国内外有关机构来陕拍摄与文物有关工作组织协调;文物信息化研究技术推广应用,《文博》杂志编辑出版;全省文物保护和博物馆建设规划、方案的咨询和论证。
住所 小寨东路91号
法定代表人 侯宁彬
开办资金 13603万元
经济来源 差额补助
举办单位 陕西省文物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3561万元 12879万元
网上名称 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 从业人数  236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2年能够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核准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2年,我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全国、全省文物工作会议精神,对标对表省文物局2022年工作思路和“12257”路线图,积极开展“规划落实年、一流目标创建年”活动。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考验,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奋力推进各项工作,全年共接待观众79万人,在党务行政、疫情防控、社会服务和“五个历博”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以实干业绩迎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一、主要工作成绩(一)打造学术历博,博物馆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1.坚持科研驱动,建设研究型博物馆。一是实施“十四五”科研规划,依托“中华文明探源和考古中国工程成果展示”等重点课题,培育优势研究领域,培养青年科研骨干。二是充分发挥“科研管理服务平台”作用。三是加强学术传播。四是编辑出版优质书刊,将4部专家著作纳入“陕历博学术文库”。五是认真履行协会职能,为行业发展提供重要参考。2.持续改善设施,提升藏品管理水平。一是全力配合推进国家“二二工程”,以文物“借展+复制”模式确保国家重点工程顺利实施。二是升级藏品信息管理平台,实现藏品管理数字化、规范化,完成了20901组文物原始账目数字化录入。三是推进藏品库房改造提升。四是发挥馆藏体系优势,积极推进藏品大系编撰项目。五是加强藏品日常管理使用,确保展出及在库文物安全。六是积极开展藏品征集。七是加强民间收藏咨询服务。3.聚焦科技创新,增强保护修复能力。一是强化馆藏文物修复保养。二是加强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三是推进文物科技保护课题研究。四是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增强演示互动功能。五是加强文物保护帮扶。(二)打造人文历博,博物馆文化传播力高效释放4.丰富展览主题,促进文化传承传播。一是办好馆内原创展。二是组织出省巡展。三是肩负国家使命,深入文化外交前沿,在海外产生重大文化传播效应。5.打造教育品牌,彰显文博为民形象。一是做好讲解服务,完成日常讲解接待任务18600批。二是坚持开展“线上+线下”教育活动。三是优化社会教育平台。四是加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五是加强社会教育馆校合作。六是办好“陕历博之友”活动。6.深化馆企合作,推动历史文物活化。一是积极开展文创研发,全年推出文创新品100款;二是加强IP授权管理,全年达成授权合作项目18项。三是深化文创馆企合作。四是积极参与文创交流。(三)打造开放历博,博物馆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7.积极应对疫情,努力提升服务品质。一是严格落实“限量、错峰、预约”要求,坚持常态化防疫措施,全年安全平稳接待观众79万人。二是建成上线智慧服务平台,实现观众无接触便捷游览。三是践行分众化服务理念,开通400语音智能导航服务热线。四是积极推进文旅融合,成功申报陕西省文明旅游示范单位。五是坚持做好日常公众服务,服务品质继续提升。8.加强对外宣传,扩大我馆社会影响。一是联合权威媒体开展荧屏宣传。二是积极推进多渠道宣传。三是加强官方自媒体平台建设,官方传播影响力日益提升。(四)打造数字历博,博物馆赋能创新力快速跃升9.发挥资源禀赋,加快数字历博建设。一是推进软件正版化。二是推进展陈数字化。三是建设“陕西历史文化体验馆”。四是建设我馆数据资源资产管理系统。五是狠抓网络安全建设。六是积极承担全省文物工作信息化任务,建成全省博物馆藏品管理系统和云展览平台。七是做好图书资料管理。八是加强信息化基础保障,保障全馆多媒体信息设备良好运行。10.搭建全新平台,激活数字文创动能。深化跨界合作,联合蚂蚁集团旗下鲸探平台和陕旅集团(骏途网)以区块链为底层技术等多家公司联合发力,落地更多文化数字化项目,助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五)打造平安历博,博物馆安全守护力不断巩固11.做好后勤保障,维护馆区平稳运转。一是大力推进基建改造工程项目。二是加强设备设施运维管理。三是严格依规做好国有资产管理。12.强化综合治理,坚决守护文物安全。一是火灾隐患专项治理扎实开展。二是日常安全宣传和安全管理成效显著。二、主要工作亮点(一)开展喜迎二十大系列宣传活动2022年,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我馆在《中国文物报》《三秦都市报》等专版刊发《守正创新担使命踔厉奋发铸辉煌——陕西历史博物馆这十年》一文,在微信公众号连续推送“陕历博这十年”系列文章,拍摄制作发布《陕西历史博物馆十年掠影》宣传片,举办“歌声嘹亮颂党恩我与祖国共成长”快闪活动,全方位展示了十八大以来博物馆事业走过的非凡历程,营造出喜迎二十大的热烈氛围。(二)秦汉馆建设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2022年,根据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的“北斗七星”秦汉馆分馆,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三)高质量谋划创建世界一流博物馆2022年,我馆深入研判谋划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措施,提出了建设学术、人文、开放、数字、平安“五个历博”的发展构想,初步形成《陕西历史博物馆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工作方案》,为我馆走在前列、争创一流奠定坚实基础,得到省文物局高度肯定。(四)高水平举办年度重要活动及展览2022年,我馆成功承办国际博物馆日陕西主会场活动,充分诠释了“博物馆的力量”;高标准呈现“大唐遗宝”“黄土黄河黄帝”等大型原创展览;赴日本举办“兵马俑与古代中国——秦汉文明的遗产”大型巡展(2022年全国仅有的几个出国展之一),引发全球450家媒体持续报道,受到2.5亿人关注,成为中华优秀文化国际传播经典案例,为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做出了积极贡献。(五)创新开展多项业务得到充分肯定2022年,我馆全新打造多个青年职工学习成长平台,不断激发青年一代学习钻研热情、干事创业动力;建立藏品库房开放机制,面向科研人员定期举办开放观摩活动,为促进馆藏文物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积极实践展览学术化,落实“开门办展”理念,打破部门界限,办出了兼有广度、深度、精度、温度和厚度的高水平展览。(六)馆内工作及职工荣获多项表彰嘉奖我馆荣获第九届博博会“弘博奖·最佳展示奖”“全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和“学习强国·陕西平台”优秀供稿单位称号。“流动博物馆”志愿服务项目再次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评为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之“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并入选首届“全国博物馆志愿服务典型案例”,“志愿行走爱心起航”志愿服务项目被中宣部、国家文物局评为“喜迎二十大强国复兴有我——青少年中华文物我来讲”优秀项目,“体育强中国强”和“陕西周秦汉唐文物精华展”两项展览被评为2022年度国家文物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盛世壁藏”研学课程入选2022年度“全国文博社教百强案例”,《博物馆里的公开课》和《泥火幻彩:听小姐姐讲彩陶》两部图书被评为“2022年陕西省优秀科普作品”,“打通殿堂与课堂以文化人连接线下与线上全位育人”“唐代壁画文化特展走进台湾高校系列活动”两个项目荣获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竞赛二等奖,《医治国宝的文博人》荣获全省“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宣讲优秀微视频,《来陕历博看看》系列视频荣获“第三届陕西历史文化动漫游戏大赛”一等奖,官网荣获第21届IAI传鉴国际广告奖UI设计类银奖,“布设有多种环境监测终端的博物馆展柜”实用新型专利获得陕西省优秀专利奖。我馆研究馆员、“三秦工匠”杨文宗同志荣获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名青年职工被评为省文物局系统“青年文博标兵”,3名文物修复师在全省首届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上获得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三、努力方向2023年一是加快秦汉馆空间功能改造提升,推进秦汉馆项目取得新的更大进展;二是树牢“服务立馆科研兴馆人才强馆”理念,深化研究阐释,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以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和研究型博物馆建设为支撑,助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三是加大年度大型展览、重要活动宣传推广创新力度,进一步提升我馆文化传播力、国际影响力;四是认真履行博物馆的社会责任,积极推进群团建设、乡村振兴、普法宣传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历博贡献。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第九届博博会“弘博奖·最佳展示奖”“全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和“学习强国·陕西平台”优秀供稿单位。“流动博物馆”志愿服务评为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之“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竞赛二等奖,“第三届陕西历史文化动漫游戏大赛”一等奖,第21届IAI传鉴国际广告奖UI设计类银奖,杨文宗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